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师生关系是教育领域一个重要而敏感的话题。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是教育事业健康科学发展的保障。我国传统师生关系长期以来是相互对立的,即教师的权威性与学生的受压迫性。这种二元对立思维模式严重阻碍了师生关系的发展。而后现代哲学的主体间性教育提出教师和学生都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活动,寻求更加合理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2.
主体间性与师生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主体间性扬弃传统哲学中的主客二分模式,强调多极主体间的理解和融合。主体间性哲学要求突破二元对立的师生关系模式,建立理解和对话的新型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3.
师生关系在教学活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传统师生关系单向化、冷漠化、功利化倾向日益膨胀,而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正是传统师生关系异化的根源。教学中的师生对话是指双方的“敞开”、“接纳”和“倾听”,是指双方共同在场、相互理解、共同参与,这种对话更多地是彼此接纳和共同分享,是建立在主体间性的哲学认识论基础之上的。对话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思维方式,促进了教学中“我-你”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  相似文献   

4.
以学生的精神世界为指向的德育活动,比其他各育对师生关系的依赖性更强。文章对传统德育师生关系范式的理论背景进行了反思,认为建立在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基础上的传统德育师生关系范式,要么使教师和学生都不能很好的发挥各自的主动性,要么就会导致"个人中心主义"极端的出现。哲学概念主体间性从关系向度开启了审视德育师生关系范式的新视角。"对话"、"理解"、"互动"型德育师生关系范式是在主体间性哲学视阈下德育师生关系的主要范式。  相似文献   

5.
当下,教育领域正在以一种理性的态度商谈、交流和沟通,通过平等对话与交流,寄希望达到不同主体认识和情感上的共识,并达致教育机会公平的目的。主体间性思维方法为教育机会公平的实现提供了哲学方法论。在教育领域运用主体间性思维方式取代主体性单一主体范式,其关键问题是如何实现主体之间的可沟通性、可传达性。而“交往合理性”和“交往行为”为不同教育主体间的对话与沟通提供了可能性因子。  相似文献   

6.
网络教学主体间性,是以师生共同面对的网络教学资源为对象的教师和学生之间关系的规定,师生关系为一种平等的主体间交往关系,"教师—教学资源—学生"模式体现了网络教学过程是认识的过程,是交往、对话的过程。文章对主体间性的内涵进行了阐述,并分析了主体间师生关系与网络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7.
主体间性从哲学领域引入教育领域对外语教学产生了重大影响,语言的主体间性表明语言不仅仅是一个思维工具,更是人们认知和体验世界的一种生存方式,语言使人与世界充分交谈,使存在的意义显现。语言的主体间性确立了对话理论,为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提供了新的哲学范式和方法论原则,主体间性理论指导下的外语教学目的、师生关系和教学方法有待创新,主体间性维度下的外语教学应该建立动态的语言教学模式,在两个语言世界和世界观之间构建桥梁,同时更要培育师生完整的独立人格。  相似文献   

8.
论主体间性视角下的师生关系及其教师角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主体间性教育是近几年来我国主体性教育理论研究的新的生长点,主体间性的提出,解决了主体性教育的困境,为我们理解师生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对从主体间性的哲学意蕴出发,分析了主体间性视角下的师生关系,特别是提出了在主体间性教育理论下教师角色的重塑:与学生在互为主体中平等对话,与学生在相互尊重中相互欣赏,与学生在相互理解中共同发展。这应该成为当代教师在师生关系上的价值追求,同时也是教育应该追求的理想。  相似文献   

9.
方卉 《毕节学院学报》2009,27(9):115-119
师生关系自古以来就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也是教育领域的关注焦点.随着教育理论的不断成熟,对师生关系的研究也越来越丰富.在师生关系上,后现代主义提出了与现代主义不同的师生观理念,是一种全新的师生观,从主体间性的地位观出发,突出强调教育中学生的创造性和差异性、强调师生问的尊重与平等,提倡对话和反对中心思想.  相似文献   

10.
主体间性理论克服了二元对立的主客体关系,强调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的交互作用,是主体性研究的深化,已经成为教育理论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主体间性视角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平等尊重、协商合作、共同发展的新型关系,突出强调了区别于传统“教师中心论”与“学生中心论”的教师主体地位,认为民主型教师、反思型教师和研究型教师应该是这种新型师生关系下所有教师追求的目标定位。  相似文献   

11.
师生关系是一种包含伦理与情感于一体的人际关系,也是一种担负文化传播与传递的特定社会文化场域。研究生师生关系作为师生关系中的一种具体样式,在呈现出师生关系普遍性表象的同时,更由于教育主体间性以及交往情景的特殊性,从而使其显得尤为特殊。在教育人类学的分析视野中,这种特殊性表现为理解、对话与共生这样三个基本维度,即相互理解各自文化背景和文化期待视野,在多元文化与多元价值间进行有效对话,在相互欣赏、良性共生的师生关系格局中彰显出研究生师生关系的现代性品格。  相似文献   

12.
主体间性是当代哲学一个重要的范畴,可以为师生关系的认识提供新的视角。反思当下教育界关于师生关系的认识,存在着“主客二元对立”的误区。从主体间哲学的视角看,师生关系的本真是主体间关系,主体间关系的建构要求实现从对象化活动向交往活动的转变。师生主体间交往具有平等性、双向主体性、相互合作性和精神情感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传统二元对立的主体性视野中教师和学生不平等的主体-客体关系,不利于师生双方主体性的充分发挥。主体间性理念被引入教育实践中之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转化为拥有平等人格的“主体-主体”关系,教师不再是不可质疑的权威,学生也不仅仅是被改造的对象和知识的被动“接收器”,新型师生关系的根本特征转变为平等基础之上的对话。  相似文献   

14.
主体间性是现象学的重要概念,它是指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相互性和统一性,是两个或多个主体的内在相关性。我们一直提倡教师与学生在民主平等对话的氛围中进行交往,而主体间性正是贯穿于这一过程的重要因子。文章通过对主体间性内涵的解析,并对传统的师生关系进行反思,进而揭示主体间性的师生交往的内涵及特征,从而为进一步研究师生关系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概述了主体间性的德育师生关系的内涵和特征,分析了构建主体间性德育师生关系的必要性,认为构建主体间性德育师生关系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即注重生命关怀,传递师生温情;回归生活世界,还原德育本真;对话交流,促进有效交往。  相似文献   

16.
主体间性:师生关系的新视角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主体间性是当代哲学一个重要的范畴,可以为师生关系的认识提供新的视角.反思当下教育界关于师生关系的认识,存在着"主客二元对立"的误区.从主体间哲学的视角看,师生关系的本真是主体间关系,主体间关系的建构要求实现从对象化活动向交往活动的转变.师生主体间交往具有平等性、双向主体性、相互合作性和精神情感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知识经济给现代师生关系带来了强大冲击,教师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角色困惑。从后现代主体间性理论出发,对传统的教师角色及其师生关系进行反思和批判,确立以平等对话为基础的新型师生关系,为构建新的师生关系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8.
杨捷  杨玲 《中学教育》2010,(12):8-12
师生关系是教育理论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哲学解释学视域下的师生观试图突破传统二元对立和双主体悖论的格局,在理解和对话的基础上构建一种新型师生关系。作为哲学解释学的中心话语,理解和对话为重构师生关系提供了崭新的视角,便于深入剖析师生关系的本质。  相似文献   

19.
在《被压迫者教育学》中,保罗·弗莱雷区分了两种教育观念:灌输式教育和提问式教育。灌输式教育中的师生关系建立在主客体二元对立的哲学基础上,实质上是一种压迫关系;提问式教育中的师生关系建立在主体间性的理论基础上,实质上是一种对话关系。对于前者弗莱雷给予了强烈批判,因为压迫式师生关系使师生双方都变得非人性化了,而后者是他大力倡导的。因为对话式师生关系本身作为一种教育活动,具有重要的现实教育价值,是实现教育人性化的关键,是教育应有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20.
主体间性:理解师生关系的新视角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现象学开启了西方哲学的现代转向。作为现象学的重要概念,主体间性(交互主体性)为我们理解教育、理解师生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对主体性和主体间性进行了探讨,并对传统的师生关系进行了反思,进而揭示主体问性的师生交往的内涵及特征,同时论证了对话作为师生主体间性交往的可行性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