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白一生旷达豪放,为后人称著。但在他写的咏别诗中,却也大多笼罩着一层颇为伤感的色彩。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送友人》)“正  相似文献   

2.
马,在古代是人类极其重要的生的生活伙伴、生产助力和工具.马作为一种意象被赋予了丰富的思想内涵,在诗歌艺术中也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美景. 一是以“马”抒离别之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李白(《送友人》)  相似文献   

3.
<正> 《送友人》是李白著名的赠别诗。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这首五律,写送别的场面,抒惜别的深情,除了一个“别”字直陈其事以外,其余全是借景传  相似文献   

4.
杨辉 《语文学习》2023,(2):75-76
<正>“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出自李白的《送友人》。让很多老师头疼的是,句中的“班马”常被学生误写成“斑马”。学生之所以会犯这个错误,主要还是因为他们没有真正理解“班马”的含义。“班马”的“班”是个会意字,金文写作■,其中两边的■,并不是两个“王”字,而是两个“玉”字。当然,现在“玉”跟“王”的区别只在右下角有没有一个点。  相似文献   

5.
某日,先生在课堂上津津乐道李白《送友人》“挥手自滋去,萧萧班马鸣”一联,并复念之:“萧萧,马鸣声。班马,离群之马。”既而,书声琅琅,盖体悟“班马”之精髓也。翌日,学生默写《送友人》,先生来回巡视,眼力所及之处,皆满纸荒唐言,“班马”言为“斑马”,目瞪口呆之余,先生问一学生,何为“班马”?生曰:“班马者,常生活在开阔的平原和稀树草原地带,有黑白相间的条纹, 使得它们的身体轮廓和周围的环境模糊起来从而得到保护。”先生气不可遏,拍案而问之,此课可谓是生物课乎?此“班马”是彼“斑马”乎?学生茫然不得其解,羞愧答之:“解铃还须系铃人!”  相似文献   

6.
自毛泽东《沁园春·雪》一词公开发表以来,词中“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却一直被注释者和解说者曲解了。他们认为,是指当时的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其实.毛主席这里指的不是别人,而是他和他的战友们。毛泽东在词中列举了我国历史上几位著名的英雄人物──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和成吉思汗,他们都是有过一定历史功绩的封建帝王,可惜的是,他们不是‘mx输文采”、“稍逊风骚”,就是“只识弯弓射大雕”。他认为他们虽然觉得祖国江山美丽,能够鞠躬尽瘁地去夺取她,但是却不能都用诗词去把她那奇特壮丽的景色描绘出来;更不善于…  相似文献   

7.
《蜀道难》是李白“送友人入蜀”时,沿袭乐府古题的“即事成篇”之作。诗歌一方面抒发了对友人旅途艰险的担忧,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可以说《蜀道难》是李白诸多作品中的上乘之作,也是我们了解李白创作风格的重要作品。殷瑶《河岳英灵集》中称《蜀道难》“奇之又奇,然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诗作中高超的艺术想象,充满张力的描写与抒情,给后世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8.
两个字     
接到朋友从上海打来的电话,闲聊。不知怎的,又说起当年她毅然决然地放弃已经念了一年多的大学,转而去伦敦求学的事。我说我还记得你从伦敦写来的第一封信,说你下飞机的那一晚,正碰上伦敦那几年来最大的一场豪雨。在信的结尾,还依旧不改中文系的本色,写了李白的那首《送友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一晃十二年就过去了。现在的她,已经是飞利浦公司中国区的财务  相似文献   

9.
探访诗之河     
虽然我喜欢李白的诗歌,但却不清楚他竟写过十七首《秋浦歌》。诗仙李白于唐天宝八载至上元二年间曾“五到秋浦”,留下了包括《秋浦歌十七首》在内的45首瑰丽的诗篇,故而后世把秋浦河誉作“诗之河”。  相似文献   

10.
陈与义(109—1138),字去非,自号简斋,洛阳人,有《简斋集》行世。“在南北宋之交,也许要算他是最杰出的诗人”。陈与义虽然主要以诗著称,但所作《无住词》一卷十八首,前人评价也较高。杨慎说他“词亦佳,语意绝,笔力排。识者谓可摩坡仙之垒,非溢美云”。《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亦云“其词不多,且无长调,而语意超  相似文献   

11.
<正> 象声词是指用语音来摹拟事物或自然界声音的词。汉语的象声词丰富多采,历史悠久,早在我国古代作品中就有许多摹拟各种声音的词。例如《诗经·小雅·伐木》:“伐木丁丁”,《尚书·益稷》“启呱呱而泣”,李白《送友人》:“萧萧斑马鸣”,杜甫《春宿左省》:“啾啾栖鸟过”。陆游《自咏》:“高枕静听棋剥啄”等等。发展到今天,它已成为  相似文献   

12.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呜。中国人历来重视友情。“岂日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早在《诗经·秦风·无衣》篇中,就有对友谊或者说战友之谊的歌唱了。  相似文献   

13.
正确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是爱国主义的一种表现。这方面,党和国家领导人已为我们做出了榜样。1957年初,毛泽东同志的18首旧体诗词发表后,收到复旦大学一学生与江苏泰县一小学校长给他的信,提出《菩萨蛮》词中“把酒酎滔滔”的“酎”字,是“酹”字之误;说毛主席写给臧克家等人的复信中,“遗误青年”的“遗”字,应为“贻”字。毛主席看完信后,让中央办公  相似文献   

14.
李白这几天真忙得要命。第一天《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便《夜宿山寺》、《独坐敬亭山》、又在《月下独酌》,念着《越女词》,唱着《峨眉山月歌》、《赠汪伦》。第二天,去《访戴天山道士不遇》,便和他的弟子《山中问答》、《望天门山》、《望庐山瀑布》。第三天,《登金陵凤凰台》在《金陵酒肆留别》《送友人》《军行》,然后又赶往《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第四天,《早发白帝城》。李白诗名大拼盘$广东汕头市澄海区港口小学五年级一班@郭妍琳  相似文献   

15.
古、今汉语人称代词中区别最大的是他称词,即第三人称代词。“严格说,文言没有第三指称词;‘之’‘其’‘彼’三字都是从指示词转变过来的。这本是很合理的,可是这三个字设有一个是发育完全的,合起来仍然抵不了白话里一个‘他’字,虽然另有胜过‘他’字的地方。”(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154页)如果称呼他人,或者直呼其名,或者于脆省去;另一种方式是用“之”“其”“彼”等词,但却受到相当的限制。“之”是最常见的他称词。其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李白自从写完了《将进酒》,朝中上上下下都在议论他,说他是个好酒之徒,心中不免有些郁闷,就请了几天假,想找些朋友叙叙旧。这日,李白打电话到王维处想找他去钓鱼,可不知怎么回事,居然打了五六次都是占线。李白是个急性子,立马叫了部三轮到了王维家,直奔王维书房,“我们去钓鱼吧,现在的鱼可肥啦!”说着就拉王维往外走,不料王维却站着不动:“不,我不去……”李白不禁纳闷,平日里王维是最喜欢钓鱼的了,怎么今日……李白抬手要去摸王维的额头,王维一把挡开:“别摸了,我没生病我是在上网。”“上网?你也上网啦,难怪你和杜甫那老小子一样都不肯出…  相似文献   

17.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是他流放夜郎,途中遇赦,乘舟东返之作。这首诗不论从哪一个角度去欣赏,都离不开一个“快”字,而这个字在字里行间却不见踪影。这种艺术感受正如品尝一杯糖水,知其甜而不见其晶粒。唐代司空图曾推崇那种含蓄动人的诗歌“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早发白帝城》正是具有这种艺术特色的名篇佳作。  相似文献   

18.
文学史上流传很多“一字师”的故事。你听说过‘华字师”的故事吗?1959年6月,毛主席回到了离别32年的故乡韶山,目睹故乡的翻天覆地变化,他激情满怀,感慨万千地写下了《七律·到韶山》。首句原是“刘梦依稀哭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写完后,毛主席请教身边的工作人员梅白同志。梅白建议将“哭”字改为“咒”字。“哭”改“咒”,虽然只将一个字的下半部分变动了一下,却使诗意更积极而深刻,感情更鲜明而强烈。毛主席连连称赞:“改得好,改得好!”并称梅白同志为“半字师”。毛主席的另一首词《沁园春·雪)中的”原驰蜡象”,初稿…  相似文献   

19.
李白《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中的“疑”字,通常只作为“怀疑”解,其实它是比喻句中独具弹性的比喻词。这类比喻词在古典诗词中有一个极为显著的特点:它一方面保留着词之原义,另一方面却又能发挥该词中的微妙因素,以抉择特定内涵融  相似文献   

20.
杨伯峻先生《文言语法》中提出所谓“兼词”,即“以一个字,却同时起两个不同的词性的作用”。“一身而二任。”提出“兼词”之说,这对古汉语研究是一大贡献,但他又说兼词中有的是合音词,即合二字之音为一字之音。急读之,是一个音节,即一字,缓读之,则为两个音节,即两字。所以,合音词可兼二字之用,可看作两个词。而另一部分却不是合音词。于是现在有些语法书就据此解释说:(这另一部分)虽然也是一个音节作两个词用,却只能说是合义而非合音词。①这种说法值得研究。因为,从兼词的形成上看,就是由两个音节“急读”为一个音节的,因而,它仍可照“缓读”的办法加以还原,来作为两个音节(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