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析课题《春蚕》(第七册),这个课题属于写物范畴。但是,课文却是忆母亲,追述母亲“靠养蚕换点儿钱,给我们姐弟俩交学费”的事情。那么,作者为什么要以《春蚕》为课题呢?我认为:课文是以春蚕的生长、结茧过程为线索,表现母亲在养蚕过程中的辛  相似文献   

2.
《春蚕》是著名作家巴金的文章 ,多少年来一直被选入小学中年级语文教材。文中具体地讲述了一位勤劳的母亲饲养春蚕的全过程 ,字里行间充分反映了母亲养蚕挣钱的辛苦。课文的篇章结构条理清晰 ,层次分明 ,贴近学生的认知实际 ,遣词造句通俗平实 ,浅显易懂 ,读来朗朗上口 ,确实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好课文。随着农村改革政策的放宽 ,许多村里发展了养蚕业 ,使我有机会亲眼看到了村民养蚕的情况。懂得了一些养蚕的知识 ,发现《春蚕》里讲的养蚕方法与现实相比有很多不同的地方 ,因此 ,在教学时有必要作些补正。一、蚕儿孵化。《春蚕》中有这样的叙…  相似文献   

3.
《春蚕》是茅盾创作的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中的一篇。小说写于一九三二年,当时的社会背景怎样,茅盾在回忆《春蚕》的构思过程时曾经提到。教师可据此作些补充性的介绍。茅盾回忆说:“先是看到了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以及国內政治的混乱造成了那时的农村破产,而在这中间的浙江蚕丝业的破产和以育蚕为主要生产的农民的贫困,则又有其特殊原因,——就是中国厂经纽约和里昂受了日本丝  相似文献   

4.
会变的春蚕     
春天来了,孩子们把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带到班里来喂养。这一天,毛毛走到我的身边,悄悄地问:“老师,我能不能把家里的春蚕带到幼儿园?”我欣然同意,身边的几个孩子也很好奇,但他们大都没有见过春蚕。“春蚕是什么?”“春蚕长什么样?”他们急切地想知道。于是,我想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孩子们通过喂养与观察,了解春蚕的外形特征、生长过程、繁殖方式、食性及排泄特点,培养他们认识事物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我和毛毛商量好,先不告诉小朋友问题的答案,让他们自己去猜想和验证。●喔!原来春蚕是这样的孩子们对春蚕的外形特征进行了大胆的猜想。猜想…  相似文献   

5.
《春蚕》是半个世纪前发表的一篇有影响的小说.作者茅盾以卅年代的江南水乡为背景,通过一个饲养春蚕的悲剧结局,刻划了一个劳动了一世而不得温饱的善良、质朴但固执的老农民形象——老通宝.由于茅盾熟悉蚕农的生活(他的家乡农民都养蚕),他有“广博的生活经验”,又“有一个训练过的头脑能够分析复杂的社会现象”,①又有丰富的创作技巧,所以正如他自己说的:“因为有这样的生活底子,所以我才能写出《春蚕》这篇较有影响的作品”  相似文献   

6.
乍读《春蚕》(九义教材小语第六册),只觉语句简明、文脉清晰:再读《春蚕》,才感受到作者不动声色叙述里的情感张力,这种力来自“母亲”对子女的关爱和子女对“母亲”的感激。据  相似文献   

7.
《春蚕》一课的理解和教学建议吉林省教育学院邓治安一、内容理解《春蚕》一课通过母亲为了给子女筹集学费而不辞劳苦地养蚕的事,表现了母亲对子女的真挚的爱和“我”怀念母亲、爱戴母亲的思想感情。文章共写了九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讲养蚕季节怀念母亲;第二自然段讲母...  相似文献   

8.
赵玉芳 《考试周刊》2008,(49):225-226
《春蚕》是茅盾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我国现代文学中的现实主义名篇。《春蚕》主要通过老通宝一家人在蚕事季节里,借债买桑叶,没日没夜地拼命劳动,虽然蚕茧获得丰  相似文献   

9.
《春蚕》是我国著名作家巴金的作品。课文记叙了解放前母亲为供子女上学而辛劳养蚕的经过,赞美了母亲像春蚕一样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课文题目取名为“春蚕”,既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又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春蚕到死丝方尽”正是对母亲高贵品质的真实写照。一、揭示...  相似文献   

10.
《春蚕》是当代琵琶大师刘德海的代表作,也是整个《人生篇》创作中最具有特色的一首。作品以维吾尔族的四首民间音乐为主要创作素材,这四首乐曲分别是《牧羊曲》《埃介姆》《你的天上有没有月亮》和《自由的生活》。通过对少数民族音乐素材的借鉴,刻画了春蚕这一甘于奉献的意象,获得以物喻人的艺术效果,歌颂了春蚕无私奉献的精神,堪称是当代琵琶作品中的瑰宝。作品鲜明的民族风格、传统和现代技法的交织等,深刻诠释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这一千古绝唱。可谓是中华民族甘于奉献、坚忍不拔等民族精神的真实写照。本文通过笔者学习演奏心得,来分析这首乐曲在演奏上的特点与经验。  相似文献   

11.
茅盾的短篇小说《春蚕》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是中学语文的传统教材。诸如《春蚕》这样的文学作品,我想,如果能从艺术审美角度引导中学生阅读,对提高青少年的文学欣赏水平,发展他们的艺术思维,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增进他们以文学为窗口的认识能力,无疑会有一定作用的, 同时也应视为这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基于这一认识,现试从中学教学这一视角来考虑对这一名篇做些艺术分析。  相似文献   

12.
《春蚕》是我国著名的老作家茅盾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也是三十年代左翼文艺运动中产生的一个优秀短篇。它写于一九三二年。在那“风雨如磐”的黑暗旧中国,作者以饱满的政治热情与革命现实主义的严峻笔法,生动地描绘了在三座大山重压之下,我  相似文献   

13.
本论文以《春蚕》的创作背景与演奏技法作为基本的理论基础,来阐述作曲家刘德海先生在《春蚕》中所表现的意境之美。从而表达中国多年以来的历史文化和中华民族一种自强不息、坚韧不拔、乐观向上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4.
春蚕     
一天,妈妈买回两条乳白色的小东西——春蚕。看着春蚕,我不禁想起千古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蚕,这个小生灵,为什么值得人们如此称颂呢?两条蚕在大口大口地吃桑叶,发出诗一般的声音。我的心快要按捺不住了,想早点儿看看它们怎么吐丝。每次观察蚕,我发现它都在吃桑叶,难道这就是它的工作吗?这样的工作未免太枯燥了吧!我不由疑惑起来:“这么好吃懒做的东西,值得人们称颂吗?”几个月后,蚕终于吐丝了。奶奶用麦秸秆扎成一座“山”,蚕上“山”了,慢慢地吐丝,最后把自己包在丝里,变成了茧。我仔细地观察着蚕茧。时间过得太慢了…  相似文献   

15.
1932年,茅盾同志在创作《子夜》的同时,把他锐敏的目光投向农村,投向太湖一带世代养蚕为生的广大农民,写出了《春蚕》这篇优秀的艺术珍品.小说通过对老通宝一家春蚕生产中大希望、大搏斗、大破产的描写,形象地描绘了“春蚕愈熟,蚕农愈困顿”  相似文献   

16.
语言文字训练与文道统一──《春蚕》教学浅谈重庆市石桥铺小学卢静一、钻研教材,探究“文道”统一中“文”的特点。《春蚕》讲迹解放前母亲在春天里养蚕为儿女交学费的事,表现了母亲勤劳无私的慈母之心。读来情真意切,感人至深,这与《春蚕》语言文字的表达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7.
茅盾小说《春蚕》一文,共有词6211个,对《春蚕》通篇词类进行分析,会遇到四个方面的难点:一是方位词与构词成分的区别,二是名词与数量词、量词的区别,三是离合词与短语里成词的区别,四是短语词与兼类词的异同  相似文献   

18.
《春蚕》在结构安排、人物性格描写、表现方法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教学这篇小说应该注意让同学了解这些特点。(一)结构纵横交错、内外结合,纷纭中见严谨。《春蚕》选取了一个生活的纵剖面,以老通宝家养蚕的辛酸史反映了复杂的社会生活。整个故事是按照蚕事的顺序组织结构的:准备养蚕(故事的序幕、发生)→养蚕开始(故事的发展)→养蚕大搏战(故事的再发展)→蚕事完成,丰收成灾(故  相似文献   

19.
春蚕     
案例 《春蚕》是篇近15000字的短篇小说,算得上是高中最长的课文了。长文只能短教,对这样一篇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的、茅盾短篇小说代表作之一的课文,既不能细嚼慢咽地教,也不能浮光掠影地教,因而,只能在高三学生读过不少小说的基础上,突出一个方面,集中深入地进行教学,以在有限的课时内引导学生学有所得。这就是实践“一课有一得”的教学。  相似文献   

20.
无论评论家评《春蚕》,还是老师讲《春蚕》,都很重视老通宝、多多头和四大娘这几个人物。但是,作品中还有一个人物似乎常常被人们忽略、遗忘,这就是饱受欺辱和歧视的荷花。也许是命运的捉弄,父母给她的只是一张扁得作怪的白脸、一对细细的眼睛和一张大嘴。也许就是这丑陋的相貌给她带来了无尽的晦气,注定了她的不幸的遭遇。也许……荷花本是镇上人家的婢女,后来又嫁给了一个不声不响整天苦着脸的半老头子,是一个受欺凌、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