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语·学而》中有一个经典的片段: 子贡日:“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日:“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日:《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日:“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相似文献   

2.
赐墙及肩     
这则掌故出自《论语·子张篇》所载子贡的一段议论。子贡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之一,姓端木,名赐,春秋时卫国人。有一次,鲁国大夫叔孙武叔对朝中的其他官员说:「子贡比他老师仲尼要强些。」子贡从一个叫子服景伯的官员那里听到这话,便说:「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  相似文献   

3.
树木与森林     
一个外国教育家说过这么一句话:“教育的问题就是通过树木见到森林。”所谓“树木”,指的是教师传授的知识点,所谓“森林”,指的是学生从教师传授的知识点中,通过自己的积极思维,由此及彼,举一反三,从而探索到的更宽的知识面。这点和面,即是“树木”和“森林”的关系。记得《论语·公冶长》中记载过这么一件事:一天,孔子问他的学生子贡:“你和颜回比起来,哪个更强一些?”子贡回答:“我呀,怎敢和颜回比?颜回听到一种道理就能  相似文献   

4.
“诸”字除作代词用(如“诸位”)外,通常作“之于”或“之乎”的合音来用,还有个别地方作为语气助词(如《论语·学而》:“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其诸”两个语气助词连用,意为“大概”;又如《诗经·邶风·日月》:“日居月诸,照临下土。”“居”和“诸”都无实义,两个句子意为“日月照临下土”)。  相似文献   

5.
<正> 在中国哲学史上,最先明确地提出人性问题的当推孔子。他在《论语·阳货》中提出了“性相近,习相远”的命题。这就是说,人所禀受的本性并无多大差别,只是因后天的习染不同,才相去悬远.但是,孔子对这一命题并未展开论述,“相近”之“性”是什么?通过习染后,“性”的发展方向怎样?他都没有作具体说明.所以他的学生子贡说:“夫子之言性与天遭,不可得而闻也。”(《论语·公冶长》)  相似文献   

6.
在孔子诸多杰出的弟子中,子贡其人极富特色,很有魅力,令人折服。在今日的中国,研究子贡很有意义。一、多思善问崇真务实“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是孔子教育理论的精华,也是孔子之所以成为孔子的关键。在孔门弟子中真正理解孔子这两句话的应首推子贡。子贡“学”“思”并重,从而在道德、学问、事业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子贡好问,并且善问,由《论语》、《左传》、《国语》、《庄子》、《苟子》、《吕氏春秋》、《礼记》、《孔子家语》以及(说苑跨书,可发现,子贡向孔子求效时提的问题最多,质量最高,孔子…  相似文献   

7.
《论语·学而》:“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相似文献   

8.
“三归”一词,最早出现在《论语·八信》孔子对管仲的批评语中。其后,从战国以至汉代,历史文献中也曾多次出现过“三归”。汉魏及其以后的学人,纷纷对“三归”作出自己的解说,意见颇为不一。本文试图排比已经掌握的一些资料,作出个人以为尚属可信的解说。《论语·此情》中有如下一段记载: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位平?”曰:“管民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寨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站,管氏亦有反治。管氏而知和,就不知礼!”以上的记载,说管仲“器小”,说管…  相似文献   

9.
最近在用晚上的时间重读《论语》,领悟先贤的智慧。读到了《先进》篇中一节子贡与老师孔子的对话。子贡问孔子:“老师,你说子张(颛孙师)与子夏(卜商)谁更优秀?”孔子回答说:“子张做事有些过头了,子夏有时则显得保守。”子贡接着又问:“是不是可以这样说,子张比子夏更好一些?”孔子回答说:“过分与保守同样都是不可取的。”这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成语“过犹不及”。我做老师已有36年,代入感的作用,两千多年前孔子和自己的学生臧否人物、探讨为人处世之道的情境仿佛就在眼前。“事情做不到位和做过了头都不好”的道理也没有因为漫长岁月的蹉跎而失去启迪人心的作用。如果要找一个词来概括当下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没有比“过犹不及”更恰当的了,一“过”一“不及”。  相似文献   

10.
孙志毅 《师道》2004,(8):14-14
“过犹不及”语出《论语·先进》。有一次,能言善辨的子贡问孔子:“子张与子夏,哪一个更好一些呢?”孔子回答说:“子张有些过头,而子夏有点不及。”子贡又问:“那么子贡是否更好一些?”孔子说:“过犹不及啊。”过犹不及是对中庸思想的一种形象的诠释。尽管“文革”时把中庸很批判了一通,其实毛泽东对此评价甚高:“中庸观念是孔子的一大发现,一大功绩。”它是我们老祖宗在哲学认识论上的一大发现,充分显示着中国人的性格和智慧。  相似文献   

11.
论先秦汉语的“N_1之于N_2也”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汉语里有一种颇具特点的句法结构,为称述的方便,我们姑且称之为“N1之于N2也”结构。例如:“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奖也,义之与比。”(论语·里仁)“放礼之于人也,犹酒之有破也。”(札记·和运)为较全面地把握这种结构的特征,我们曾于当时有代表性的十七部典籍中进行调查,它的使用情况是这样的:《周易》《尚书》《老子》查未见。《诗经·由风·东山序》有1例:“君子之于人,序其情而问其劳。”但因为《东山后》为汉人所作,故不计算在内。其余,《春秋左传》4例,《国语》4例,《论语))4例,《墨子》8例,《孟子》…  相似文献   

12.
孔子是一位有着积极人生观和独特个性特征的思想家。《论语·述而》说:“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他“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是一个思想深邃、举止文雅、态度和顺的长者。“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他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饭疏食,饮(白)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认为“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他在长期的讲学和从政活动中仁智兼备,成为了一名渊博的学者,但他仍“学不厌,而教不  相似文献   

13.
<正>天汉三年(前98)司马迁48岁时,因替李陵辩护而以“诬罔主上”的罪名被判了宫刑。正象他在《报任安书》中所说:“行莫丑于辱先,诟莫大于宫刑”,蒙受宫刑确实是一种奇耻大辱。孔夫子特别教人要“有耻”(《论语·子路》)要“远耻辱”(《论语·学而》)。孟子也说:“耻之于人大矣。”(《孟子·尽心》)可见知耻在儒家传统中是一种很重要的  相似文献   

14.
“过犹不及”语出《论语·先进》。有一次,能言善辩的子贡问孔子:子张与子夏,哪一个更好一些呢?孔子回答说:子张有些过头,而子夏有点不及。子贡又问:那么子贡是否更好一些?孔子说:“过犹不及啊。”过犹不及是对中庸思想的一种形象的诠释。尽管“文革”时把中庸狠批判了一通,其实毛泽东对此评价甚高:“中庸观念是孔子的一大发现,一大功绩。”它是我们老祖宗在哲学认识论上的一大发现,充分显示着中国人的性格和智慧。试想:什么事儿不是“过犹不及”呢?喝老酒好,可是贪杯者喝多了大都又倒了出来,岂不跟没喝一样?贪财者,“聚到多时眼闭了”,两手…  相似文献   

15.
先秦汉语中 ,“其”是一个虚实相间、用法多样、使用频繁的词。它使用得最频繁的情况是作代词 ,充当定语 ,表示领属关系。符合这三个条件的用法一般译为“他 (它 )的”、“他 (它 )们的”。然而在下面一些同样符合这三个条件的用例中 ,却需译成“自己的”才较为贴切。(1)颜渊死 ,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 :“才不才 ,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 ,有棺而无椁。”(《论语·先进》)(2 )子曰 :“善哉问 !先事后得 ,非崇德与 ?攻其恶 ,无攻人之恶 ,非修慝与……”(《论语·颜渊》)(3)孟子曰 :“爱人不亲 ,反其仁 ;治人不治 ,反其智 ;礼人不答 ,反其…  相似文献   

16.
《论语·先进》篇有段师生对话: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这就是"过犹不及"著名成语的由来.意思是说:事情做过了头,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好的.《孟子·公孙丑上》"揠苗助长"的故事,是"过犹不及"的典型.说明违反事物发展规律,强求速成,  相似文献   

17.
<正> 孔子有个著名主张,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篇》载:“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见,这个主张在孔子看来是极为重要的,“可以终身行之”.而这个主张又可以用一个“恕”字来概括,这个“恕”字,据朱熹解释,即“推已及人”之意,用现在  相似文献   

18.
不教而诛     
“不教而诛”这一掌故,出于《论语·尧曰》: “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人之吝,谓之有司。”孔夫子曾说过:“尊五美,屏四恶。”——尊崇五种美德,摒除四种恶政。他的学生子张(姓颛孙),不明白“五美”是哪五种,“四恶”又是哪四种,所以请孔子解释。孔子先  相似文献   

19.
《论语·八脩》:“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这段孔子与子夏的对白颇为后人疑议。究其原因,乃在于其有多重阐释,实为解释学之经典范例,试刍议之,以为引玉之砖,引为学者们所注意。子夏被孔子认为是弟子中可以与之“言诗”的,孔门四科中,子夏被列为“文学”之属。《论语·先进》:“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朱氏彝尊《文水县十子祠堂》记曰:“徐防之言:‘诗书礼乐定自孔子,发…  相似文献   

20.
《论语·颜渊·子张问崇德辨惑》引《诗·小雅·我行其野》之“成不以富,亦祗以异”句,古今训诂难以服人,本文进行全新的诠释探索,并对诗是弃妇之吟还是弃夫之吟,是否刺宣王及《论语》之引是否错简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