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课堂中的教师行为并不是都能促进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和人格发展的。教师的某些行为可能有意无意、或隐或现地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当这种伤害达到一定的程度、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时,可称之为心理虐待。这是经常发生在教师身上的教学病,也是教学病理学研究的问题之一。心理虐待不像身体虐待那样显而易见,为人们普遍关注,它因虐待后果的内隐性而容易被人们忽视。但它对学生的影响却是长期的,后果也是相当严重的。而更为可怕的是,教师的这种行为大多是无意识的,惯常的,其严重性并没有被本人认识或深刻体会到。…  相似文献   

2.
教学中的心理虐待现象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课堂中的教师行为并不是都能促进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和人格发展的 ,教师的某些行为可能有意无意、或隐或现地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当这种伤害达到一定的程度 ,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时可称之为心理虐待。这是经常发生在教师身上的教学病 ,也是教学病理学研究的问题之一。心理虐待不像身体虐待那样显而易见 ,为人们普遍关注 ,它因虐待后果的内隐性而容易被人们忽视。但它对学生的影响却是长期的 ,后果也是相当严重的。而更为可怕的是 ,教师的这种行为大多是无意识的、惯常的 ,其严重性并没有被本人认识或深刻体会到。因…  相似文献   

3.
学校教育中心理虐待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 ,当戒尺作为旧教育的象征被扫进历史垃圾堆渐为人们淡忘时 ,形形色色的心理虐待行为却在一些校园中滋生蔓延开来 ,严重损害了青少年学生的健康 ,从而成为学校教育中一股令人忧虑的浊流。一、心理虐待的含义及其特征所谓心理虐待 ,是指教师的某些行为可能有意无意、或隐或现地给学生心理造成伤害 ,当这种伤害达到一定程度 ,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时便可称之为心理虐待。由于受虐待对象是既看不见又摸不着的人的心理 ,所以 ,心理虐待一般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1)行为的非明确目的性。心理虐待在一般情况下 ,并不是教师主观…  相似文献   

4.
多年的教学,使我逐渐体会到作为一名教师,对学生会不自觉地存在着心理虐待现象。1.对学困生、不听话生,主要表现是轻视或放弃。学困生就是通常所说的差等生,基础差,底子薄,学习没有信心,成绩很难提高,所以最易被老师放弃。不听话生就是调皮捣蛋的学生,他们不遵守课堂纪律,不按老师的要求去做,屡教不改。这类学生虽然人数不多,但最让教师头痛,如果不管,就会影响到其他学生;如果管教,又会影响教学进程。所以老师往往很轻视这类学生,只  相似文献   

5.
所谓师源性心理伤害,是指教师的某些行为或心理健康问题可能有意或无意、或隐或显地给学生心理造成消极和不良的影响,当这种影响达到一定程度,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时,便可以称之为师源性心理伤害。由于受伤害的是既看不见又摸不着的学生心理,且这种伤害具有行为目的的非明确性、行为后果的内隐性、影响表现的延迟性等特点,所以其影响更不可低估。教师对学生经常性、普遍性的心理伤害现象如下:1.故意性伤害。其伤害的对象常常是那些所谓的“双差生”。这是最不受教师喜欢的一个群体,教师对他们的轻视往往是发自内心的,不自觉地流…  相似文献   

6.
教师心理不健康,受害最大的是学生,心理不健康的教师,会“制造”出心理不健康的学生,他们对学生所造成的身心伤害绝不亚于其教学能力低下对学生学业所产生的影响。通过对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分析,提出有关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我国的许多学者和教师对学生班集体作好、中、差分类,将思想道德品质差和学习差的学生均视为“差生”,但对“差生”的界定并没有科学的标准。因此,有的教师把违法、犯罪的学生视为“差生”;有的教师把调皮、不听话的学生视为“差生”;有的教师把学习成绩一贯差的学生看作“差生”。我们认为,“差生”标准模糊,不确切、不科学,只会伤害一些学生的自尊心,  相似文献   

8.
培育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然而.在现实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不但常常被忽视,而且许多教师还在自觉或不自觉中做出各种伤害学生心理的行为,这严重影响了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教师对学生的心理伤害行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教育活动,但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中,教师与学校环境的作用不可低估。当前高职教师队伍中存在的失衡、焦虑、压抑、紧张、渴望、失控心理,不仅对教师本身和教育教学的质量造成了危害,而且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个性发展也造成了危害。因此,必须高度关注高职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不断增强他们的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调适能力,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0.
职业学校学生思维活跃,活泼好动,他们正处于身心发育的成长时期,在这一时期如果出现心理失衡或人格上的偏差,将对他们一生的成长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当前教育改革深入发展的实践和全面加强素质教育的要求,呼唤我们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为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而积极开展教育科研工作。这就要求学科教师积极参与心理教育工作,努力挖掘学科教学中的潜在心理教育因素,适时、适度地渗透在学科教学中,做好学科教学中的心理教育。1.激发学生对所教学科的兴趣。影响学科兴趣的因素大致包括学生自身因素、科任教师因素和环境因素。学生对某学…  相似文献   

11.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教育活动,但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中,教师与学校环境的作用不可低估。当前高职教师队伍中存在的失衡、焦虑、压抑、紧张、渴望、失控心理,不仅对教师本身和教育教学的质量造成了危害,而且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个性发展也造成了危害。因此,必须高度关注高职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不断增强他们的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调适能力,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2.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采用自编问卷,选取104位心理教师和363位班主任作为被试,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重点、制约因素及家校合作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重点,心理教师和班主任在"改进学习方法或习惯""行为的自我管理"等方面存在认知上的一致性,但班主任更看重学生的"情绪调节""行为的自我管理""应对危险或伤害情境",而心理教师更看重"亲子沟通",对很多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的敏感度和关注度比班主任更高;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制约因素上,心理教师和班主任都认为"缺乏专业的心理教师"是重要因素之一,但心理教师对"缺乏必要的工作经费""心理教师的专业训练不充分""领导重视和支持不足""缺乏相应的评估考核机制"的关注显著多于班主任,班主任对"家长的参与和配合程度低"的关注显著多于心理教师;在通过家校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班主任更注重"和家长面谈提供教育建议",心理教师更多采用"面对面咨询建议""向家长发放宣传资料"的方式。在此基础之上,对中小学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水平提出建议:对全体学生开展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为部分学生开展预防性、治疗性心理健康教育,为家长开展亲职教育。  相似文献   

13.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维护的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是学校教育的关键所在,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及其他教师的心理与行为,对于教师个人发展及专业成长都具有重要影响。中小学教师承担着繁重的教学工作,承受一定的心理压力,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因此,维护和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一、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意义1.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教师职业与其他职业不同,其他职业的心理不健康者所造成的损失是局部的、个人的,教师心理不健康所造成的影响是总体的、社会的、长远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可以通过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14.
教师挫折性语言的形成和影响呈复杂性,一定程度上存在不可逆性,其影响深远。挫折性语言从心理学角度上说,是一种精神虐待,不是通过暴力行为解决问题,而是通过非暴力手段,对他人进行精神上、心理上的伤害和侵犯。师生交流中使用挫折性语言会严重影响教师自身的教学效能和学生的正常学习,给师生精神与心理带来后期伤害,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减少或避免教师使用挫折性语言,促进师生健康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5.
正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成长非常关键,大量心理学的研究证明,人的心理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的整体发展水平。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要,英语教师要寻求初中英语教学和心理教育之间的最佳融合点,在推进初中英语教学改革的同时,提高初中生的心理素质。一、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最为关键的时期。目前,广大教师对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还不够,一般采用德育去  相似文献   

16.
如果说体罚主要指向学生的身体、肉体,那么心理伤害则直指学生的精神,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侮辱学生的人格。与体罚相比,心理伤害具有隐敝性,从某种程度上讲,其危害性较之体罚更大。在日常教学中,许多教师有意或无意、或隐或现地通过言语或其他行为暗示来打击、摧残学生的精神(心灵),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当这种伤害达到一定程度、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的时候,可称之为心理伤害。因此,对教育行为中的这些心理伤害进行调查、剖析并指明其危害,将有助于更好地实现教育目的。  相似文献   

17.
<正>中职生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青春期,他们既面临着成长过程中常见的心理问题,也承受着社会上对职校的轻视,家长的不理解及教师的不重视等各方面的问题,导致他们逐渐产生较强的叛逆和反抗心理,各种不遵守纪律如吸烟、喝酒、打架等现象也逐渐产生。为此,对中职生展开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然而传统说教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所收效果甚微,而心理社团活动的发展为心理健康教育指明了道路作为中职教师,我们应重视心理社团活动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方面的重要性,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多样化的心理社团活动,以此来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所谓师源性心理伤害,是由于教师不当的教育教学行为给学生造成的心理伤害。师源性心理伤害的实质是由于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不佳,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值得重视,教师尤其要重视差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自我,尊重差生、关爱差生、激励差生,和谐师生关系,做差生的良师益友,帮助差生淡化心理阴影,走出心理误区,健康快乐地成长。心理健康的人才具有健全的人格。  相似文献   

20.
培养合格的初中毕业生是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需要,而要使初中生“合格”,必须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当前,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的分化比较严重,有些教师对转化差生信心不足,或不甚得法,有的对待差生则采取消极态度,甚至冷淡、歧视他们。造成了差生心理上的自卑,阻碍了他们文化素质的提高。因此,如何在化学教学中提高差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促使差生转化,这是当前初中化学教学中的突出课题。下面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一、树立教学信心是前提要使差生提高学习积极性,教师必须要首先树立教学信心,要相信大多数学生通过努力都能学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