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之洞作为清流党的特点为转向洋务奠定了基础.抚晋期间的活动起了催化作用,而他本人的性格特点决定了他灵活地把握自己的政治取向,这些构成张之洞由清流转向洋务的主观因素.  相似文献   

2.
张之洞作为晚清洋务派的重要官僚之一,他的洋务思想自成体系,对晚清王朝的政治决策,以及洋务运动的发展,曾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特别是他的湖北新政,为其洋务思想体系的典型体现,影响较大。本文拟就张之洞洋务经济思想的爱国性,谈点个人浅见,就教于方家。 一:“开辟利源、杜绝外耗”是张之洞洋务经济思想的核心 当时面对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一步步加深、扩大的严峻形势,张之洞从维护清王朝统治,维护自身地位和保护黎民出发,提出了“经国以自强为本”的政治主张。他认为只有“自强”才能抵御外侮,与帝国主义相抗衡。而“自强”的根本是国内经济的发展和强大,即洋务派们所说的“必先富而后强”。为此他主张:“今日自强之端,首在开辟利源、杜绝外耗”。正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他在湖北进行了一系列的洋务建设,一跃而成为洋务运动的后起之秀。其中主要有以下几项:  相似文献   

3.
张之洞在洋务运动大兴之时跻身倾向保守的清流派,但却在清流党逐步鼎盛之时,出任山西巡抚,逐渐从清流健将转向洋务殿军.在此阶段,张之洞通过与李提摩太的接触,对"西技"、"西艺"开始有了初步认识,这正是他从清流派转向洋务派的契机.张之洞将李提摩太"西化"方案中的兴办实业条款付诸实施,迈出了向洋务派转化的第一步.中法战争使张之洞直接接触到外部世界,战争的曲折艰难和令人愤懑的结局,更加速了他转向洋务派的进程.在督两广任上张之洞在粤兴办洋务,最终完成由清流健将向洋务殿军的转变.  相似文献   

4.
蔡锡勇,同文馆毕业的新式知识分子,早年求学于新式学堂,对西学知识较精通。他积极参与张之洞的洋务实践,亲手创办的洋务企业和学堂有20多个,是张之洞办理洋务最为倚重的人才。他将自己的一生所学全部奉献给洋务事业,为了洋务事业贡献了自己的生命。从蔡锡勇的洋务实践过程分析,封建化的管理体制与企业运作要求市场化之间的矛盾是导致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清末大官僚、洋务派的最后首领张之洞重视兴学育才。从政40余年中,他不但是一位忠心为朝廷效劳的官吏,而且还是一位能够坚持改革清末封建传统教育的教育家。张之洞之所以重视兴学育人,是因为他在长期的洋务活动中,深感缺乏人才的严重性。他深切体会到:要想在军事上“自强”,在经济上“求富”,办洋务是重要的,但洋务能否取得成效关键是人才培养。他认为,如果有船而无驾驶之  相似文献   

6.
张之洞是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为中国的近代化做出了巨大贡献。光绪七年年底,张之洞出任山西巡抚,这是他首次担任封疆大吏,也是他兴办洋务的开端。在抚晋期间,张之洞开展一系列改革,整顿吏治、整肃财政、禁种鸦片、发展铁业、编练新式军队等,为山西的经济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虽然这些措施在其离任之后并未在晋省沿革实施下去,但却是他迈向洋务的第一步,为他以后在其他地区兴办洋务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7.
论影响张之洞洋务思想形成的几个因素谢敏华张之洞的洋务思想是晚清洋务派思想中最全面、最深刻的,其洋务思想的形成大体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接受儒家思想教育,孕生经世思想阶段;逐渐接受西学,洋务思想初步形成阶段;宣扬“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阶段。而张之洞自...  相似文献   

8.
再从张之洞看洋务教育的终结李剑萍本文主要想就洋务教育的终结标志、洋务教育与维新教育的关系等问题,谈一点自己的学习心得,以求方家指正。洋务教育“洋务教育”这个概念,迄今尚未准确定义。一般讲,洋务教育就是指洋务派在洋务运动时期兴办的教育事业。所谓洋务派,...  相似文献   

9.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中国教育经历了一个由旧而新,或者说由传统而现代的嬗变过程。晚清洋务重臣张之洞,不仅参与了这个过程,而且在其中起了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0.
(五)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种影响很大的思潮。它并非张之洞首创,而是洋务运动(当然也包括洋务教育)的一贯指导思想。但张之洞是全面阐述这一思想的第一人,并在教育活动中不遗余力地贯彻了这一思想。从张之洞转变成洋务派以后的教育活动加以分析,可以看出,“中体西用”是他的基本的教育思想。他于1898年发表的《劝学篇》,乃是这一思想集大成的代表作;由他主持制定的1903年学制中的《学务纲要》共56条,则是这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