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坚持教学过程以具体的工作任务为载体,教学目标以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能力本位教学设计理念,探析了《焊接机器人技术》课程的能力本位课程目标与整体教学设计方案。根据课程目标,课程整体教学过程设计了一个课内项目和一个考核项目。教学内容设计为三个模块,每一个模块设计相应的子项目,教学情境设计均体现"学生主体,教、学、做一体化"的职教理念。学生在具备三个模块要求的能力的基础上,便可完成课内项目与考核项目。  相似文献   

2.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要求成人高校具有对社会人才需要做出灵敏反应的应变能力,以市场为导向,及时调整其专业培养目标,着眼于岗位工作能力,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以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从专业培养目标、教学体系建设入手,构建"以提高实践能力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践性应用型教材建设,创新课程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伦理教育应以学校为基本阵地。学校实施伦理教育必须课程化,即大、中、小学都应开设伦理教育课程。具体地讲,小学应开设生活与成长课程,此课程应从生命认知、良好习惯、个人品格、行动能力4个方面展开,培养学生"学会做人";中学应开设公民与责任课程,此课程应从公民态度、公民认知(即知识)、公民能力3个方面入手,培养学生"学做公民";大学应开设道德哲学课程,此课程应围绕自由精神、生境智慧、简朴生活方面入手,训练学生"做优秀公民"。  相似文献   

4.
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实习是专业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认识实习、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等形式。在分析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和核心职业能力的基础上,按学生走入企业培养基本技能、深入企业培养专业技能和融入企业培养职业综合能力三个阶段,设计了一种能力递进式的专业实习体系,描述了专业顶岗实习管理流程图。该实习体系在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应用,体现为在实习时间上的分段化、实习内容上的层次化和职业能力培养上的渐进化,彰显其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和能力递进式的特色。  相似文献   

5.
中职学生外语交际能力的习得,有赖于教、学过程中的语言实践。教务部门应将外语专业各门课程综合归类,在教学计划、课程设置、课表编排上作科学安排,让听力课与语音课、口语课,阅读课与写作课有机结合起来,以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中职教师应发挥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采取一系列措施激发学生参加语言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外语的听、说技能训练和读、写技能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听""说"并举、化"听"为"说","读""写"结合、化"读"为"写",在语言实践中习得扎实的综合外语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6.
卓越工程师班的英语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因此试点班的英语教学改革思路是:首先在课程设置上应突出学生对英语语言的"应用";第二,以学生英语学习需求和行业需求分析为基础进行课程设计;第三、开展以课程项目为依托的英语语言能力训练;第四、构建以过程评价为主的多维评价体系。但是在教学中发现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是专业老师所教授的专业英语课效果不理想,建议通过加强师资培训来解决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7.
基于对食品检测的主要就业岗位和岗位能力分析,对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核心课程"食品理化检验技术"进行改革,针对课程设计、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对课改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高职专业人才素质内涵的培养必须以社会需求的岗位能力为导向.通过对近期苏州地区模具企业人才需求信息的分析,归纳出岗位能力要求.在明确模具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构建了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高职模具专业“四课程、三实习、两设计”的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9.
课程是人才培养工作的核心,亦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桥梁。项目课程作为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一种有效课程模式,适合高职院校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项目课程开发,重在体现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重视培养学生对职业岗位的适应力和胜任力,通过以职业岗位适应的工作过程为主线,提出了项目课程开发的原则、机制和路径。  相似文献   

10.
在强调以市场为导向进行实践教学改革时,需要建立一套与之相适应的实践教学考核模式,以使实践教学考核体系与教学内容体系相一致,与技能型应用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基于双核心能力培养的实践课程考核模式属于能力本位的课程考核模式,充分发挥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优越性,真正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学生为中心"的高职教育教学理念。  相似文献   

11.
商务英语专业核心培养目标是学生的职业能力,该目标的实现最终要依靠以能力为导向的职业化的课程设计。"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导向课程职业化设计,针对外贸业务员、涉外秘书和外贸电商员3个目标岗位群,其课程内容可设计专业特定能力模块、行业通用能力模块、岗位核心能力模块。每个模块由数个单元组成,各单元内容基本包含专业目标岗位群所共有的典型工作情景,单元之间的排序要充分考虑技能习得和工作流程顺序。对于此课程可以尝试进行课程组合作教学,并构建多元化的考核方式以及形成性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2.
财会专业实习是财会人员上岗前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是提高财会人员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过程。而实施生本教学又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师在财会专业学生实践教学中应体现"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不教而教、以学定教"的教学原则。  相似文献   

13.
开发与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是目前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的趋势,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将传统的按知识结构体系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工作过程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从企业实际工作岗位需求和岗位能力要求出发,让学生依照工作岗位职责进行学习,并在完成相应项目的过程中完成工作任务,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并提高其高位职业能力。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目前高职学生就业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培养学生职业迁移能力的必要性。以《交互式UI设计》课程为例,探索新的培养方式,让学生在学习本专业的同时,还能广泛涉及其他专业,从而提升自己综合素质,能够在岗位变化时结合相关知识和技能快速适应新的岗位需求,有利于职业岗位的迁移。  相似文献   

15.
基于岗位胜任能力的技术技能培训体系建设,其内容包括"七子体系一机制":岗位模块子体系、课程子体系、基地子体系、队伍子体系、评价子体系、信息平台子体系、管理子体系和一运作机制。它应与技能鉴定、持证上岗、绩效薪酬等相结合。  相似文献   

16.
高职教育《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作为高职教育经济管理学科专业基础课的《基础会计》课程教学,难以体现职业教育特色,为了提高其教学质量、真正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必须对《基础会计》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改变传统的教学体系,建立“以实际会计工作过程为主线,以实际会计工作任务为驱动”的新课程体系,把割裂的会计核算方法,融于会计实践工作过程中,将教、学、做有机地结合,从而实现课程教学与工作实践的零距离对接,提高学生适应职业岗位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课程改革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上提出了新的要求,针对当前我国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上的不足,应改革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评价体系以及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提高体育教育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和信息素养,并加强与其他专业院校的交流和合作,以培养出适应社会、及教育和体育事业的人才。  相似文献   

18.
本课题以言语交际学课程为依托,将这门实践性、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同成人教育的特点结合起来,以建构主义思想为底蕴,在教学组织形式、学生学习方法及考核形式上提出了阶段体验教学法、互动协作学习法和情境模拟考校法的教学模式,即体验式学习方式,旨在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充分激发成人已经建立起来的言语交际能力必备的认知结构,使原有的认知结构同新认知之间产生同化或顺应的相互作用,从而提高成人在言语交际中的能力进而提高其综合素质和能力。  相似文献   

19.
饲料与动物营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基于配合饲料生产与应用岗位能力需求,建立"基础平台课程+职业两技能方向课程+就业创业接口课程"三阶段系统化课程体系,并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要求,以及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将职业资格考证内容融入课程,使学生在完成课程学习的同时,获得岗位职业资格证书;以校企深度融合建立长期稳定的实训、实习基地,创建"双师"结构教育教学团队为基础,探索"双体系"、"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以职业能力评价为核心,建立专业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20.
市场营销专业人才能力培养之管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企业对高职高专市场营销专业人才能力要求的调查中发现,企业更加关注营销人员应具备的基本技能依次为策划能力、商务谈判能力、市场调查与预测能力、营销心理能力及销售管理能力等。而在校师生的调查结果却反映目前营销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式远不能满足市场对该专业应具备的基本技能的要求。借鉴国外相关的先进经验,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应形成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的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以大量的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走校企联合办学道路,培养适应工业和商业企业所需要的应用型市场营销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