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发表在1994年4月30日《人民日报》海外版的新闻特写妮克松告别人生》,是一篇颇引人入胜的好作品。为什么这样说呢?充分报道富有特征的新闻事实,从内容上吸引读者。人生是一个大舞台,每一个角色在与它告别时情况各不相同。风云人物尼克松的逝世,自然引人关注。《尼克松告别  相似文献   

2.
路透社广播过—篇报道北京的星期天的特写消息。这篇消息是路透社派在中国的记者写的。熟悉北京的人读过这篇特写,认为它的内容是公正的,而且写的比较生动,引起了他的兴趣。还有人说,如果去掉路透社的电头,再作一点微小的修改,这篇特写几乎不能看作是西方通讯社发的消息。下面就是这篇特写:  相似文献   

3.
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从天上掉下来已经过去两年半的时间了,如今美国宇航局又正式宣布要在今年7月13日再次“重返飞行”;接着又发布因发现存在故障,发射日期又改为7月26日。“发现”号能预期升空吗?世界舆论、各国公众都在密切地注视着。新华社驻美国洛杉矶分社记陈勇接到总社编辑部命令;说要加强一下已在现场采访的同事的力量,  相似文献   

4.
一般来说,每逢新春佳节到来,各级政府和人大、政协等总要召开迎春座谈会、团拜会等给大家拜年,这些活动中除少部分以外,其新闻价值一般不是很大,记者们写作时往往千篇一律,“×月×日,××××(单位或部门)在××(地方)召开××(科技界、政协……)座谈会,×××(领导)在会上向与会同志拜个早年,要求在新的一年里,取得更大成绩……”而作为读者,喜欢读这样的新闻的估计不多,大不了刮一眼标题就是了。  相似文献   

5.
约旦王家御马厩走失了的一匹阿拉伯纯种马,后来在以色列出现,被以色列警方“收留”——事情不大,情节也简单。然而,美联社记者大卫·史密斯闻讯立即驾车从特拉维夫赶到以色列南部埃拉特,采访了事件的目击者、警察、农场饲养员等等,写出了一篇趣味盎然、寓意深刻的新闻特写。你看:当这匹马踏上以色列埃拉特海滨沙滩的时候,泳客们惊呼“危险”。四散奔逃。随后,特种警察“如临大敌”,包围了这个“不速之客”,对它进行了彻夜检查,马鞍、马镫等等无一例外,统统拆开。切莫嘲笑以色列人“胆小如鼠”。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东战乱不已,恐怖活动接二连三,80年代初贝鲁特  相似文献   

6.
19中南海采访漫忆90年4月4日 ,首都及全国各地报纸都在头版重要位置 ,以花边镶嵌刊登了一篇非常简短的新闻特写———《江泽民回座位》。现把这篇连标点符号计算在内仅230多个字的特写原文照录如下 :江泽民回座位1990年4月3日下午 ,人民大会堂。七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五次大会主席台。大会正在准备选举国家军委主席和补选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当大会再次核对出席会议人数准备分发选举票时 ,计票工作人员发现台下会场里有位代表不在自己的座位上坐 ,便说 :“有一位代表没有坐到自己的位子上 ,请这位代表赶快回到自己的座…  相似文献   

7.
一边是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的狂轰滥炸,一边是英勇顽强的南斯拉夫人民的坚决反击。在正义与非正义面前,作者坚定站在英雄的南斯拉夫人民一边,以凝聚饱满感情而又朴实客观的笔触歌颂不屈不挠的南联盟人民,成为其作品的主基调之一。这篇小巧精致的特写就是礼赞南斯拉夫人民的一曲明快的赞歌。南人民军击落美国最先进的F-117隐形战斗机后,南斯拉夫人民举行了不同形式的欢庆活动。作者以此为契机,撷取贝尔格莱德人民欢庆胜利、誓死捍卫祖国的一组镜头,以特定的写作形式朴实地再现了在空袭不断的南斯拉夫正涌动着为正义而战的洪流。镜头…  相似文献   

8.
《音乐周报》1991年9月20日刊出的新闻特写《一场告别人生的音乐会》,获1991年度北京新闻奖一等奖,当之无愧!依笔者所见,最主要的因素就在于作者把对主人公王玉田的浓浓之情凝于笔端,写成的文章才重如千斤,感人肺腑,催人泪下!它才不仅仅是一篇新闻特写,更是一篇抒情散文。  相似文献   

9.
已经是深夜一点多钟,我照例进行睡前阅读。当看着《参考消息》上的一篇题为《布什:快乐的“语言艺术家”》特写时,忍不住几次笑出声来——好在是一个人,笑声没有给旁人造成深夜骚扰……  相似文献   

10.
美国著名记者史沫特莱作为中国人民的朋友,写过许多支持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作品,其中的《记鲁迅》,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考验,仍然闪耀着名作的光辉。重读这篇以真情和生命的意义写成的新闻特写,再次受益匪浅。 史沫特莱对鲁迅的记怀,是遵循着非常客观的规律,即从不认识、毫无所知到认识并被吸引、最后相知甚深并肩战斗成为战友的过程,使人们随着她的思路不知不觉间也就由浅入深地了解了鲁迅。这是一种不是手法的手法,当然也是最高超的手法,因为毫无刻意雕琢的痕迹,它的作用只能是让读者感到真实。 全文可说是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  相似文献   

11.
李宏 《中国广播》2013,(1):73-76
一分钟特写是荷兰VPRO电台于2008年推出的一种新型广播节目形态。虽然一分钟特写时长规定只有60秒,但却要求小故事、大主题,要求包含丰富的信息,要吸引听众猜“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人物内容真实,按照“设计悬念”的理念编辑音响,从故事的高潮切入,以内心独白的方式讲故事,这些是一分钟特写实现目标的主要技巧。  相似文献   

12.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新闻学专业(本科)指定教材《中外新闻作品研究》的下编,集中选纳了中外新闻史上的著名作品 66篇,供学生阅读分析,提高评论研究能力。对于广大初学新闻专业的学生来说,怎样阅读,根据什么理论研究、分析的思路怎样把握,以至于怎样把分析成果写成评论文字,这一系统思维过程,是学习的难点,也是格外需要加强训练的地方。本栏目针对这种实际需求,除将陆续刊出对某篇名作的评析范文外,还将在训练和提高评析能力方面,介绍相关的知识和有益的经验。  相似文献   

13.
1月10日新华社播发的《“党员干部的子女往后排”》的小通讯,更确切地说应该是一篇比较精采的好特写。它透过哈尔滨热电厂如何安置24名“五大”毕业的职工子女这件事,生动、具体地反映了党风的好转,以及党员干部同工人群众的血肉关系。难怪有人说,这篇报道使人看到了希望,看到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党的优良传统又回来了。  相似文献   

14.
5个多小时实地勘察,3个小时现场调解,最终使长达5年的积怨在矛盾双方的握手中冰释、消解……这是新华社9月27日播发的特写:《3小时消解5年积怨——从一起林地纠纷调解看瓮安变化》中的一些数据,一个事实.  相似文献   

15.
王忠祥、吕其昌笔下的特写《唉。十四岁的拖拉机手》,通过一个十四岁孩子的心态、志趣、向往、追求的真实具体写照,生动感人地反映出一个重大社会问题。作者把一个十四岁的拖拉机手写得如此真实可信,使你没有半点可疑之处。这是该特写表述上的一个突出特色。而这又是靠简洁流畅的对话实现的。在简洁流畅的对话背后,作者揭示出一个极为重要的社会问题:一个年仅十四岁的孩子,竟然放弃学业,去追求金钱,而背后正是他的亲生父亲。中国农村如果都这样发展下去的话,还去谈什么国家前途命运,以及未来的希望啊。作者借用短特写所揭示的深刻…  相似文献   

16.
17.
孟西安从事新闻工作40多年,长期担任人民日报驻陕西首席记者、记者站(现改为分社)站长,采写了大量新闻稿件,其中近百篇获得全国、人民日报及陕西省好新闻奖或报告文学奖,被陕西省委授予宣传陕西先进个人并荣获陕西省人民政府首届炎黄优秀文学编辑记者奖,是陕西新闻界的名人。最近,陕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景俊海看到他《人生如  相似文献   

18.
3月14日,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里,伴随着雄壮的国歌乐曲声,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胜利闭幕了。《检察日报》的老总和编辑们立即忙活起来,于是《社会和谐法治先行》的社论迅速于次日见报了。  相似文献   

19.
翻阅三月份的新华日报,在《今日快讯》专栏中喜读几篇小特写。文章简短,字数寥寥,但读来兴味甚浓,亲切感人。因此,人们称赞它是《今日快讯》中的一朵色彩艳丽的奇葩。如:三月六日的小特写《宾馆点心上街头》,写的是在文明礼貌月中,  相似文献   

20.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专栏,7月4日登载了王晓河写的思想评论《下苦功》,在千字出头的文章里,段段凸显着正反对比与辩证法,集中而又深入浅出地阐明了"下苦功"的方方面面,道出了成事、创业的诀窍,确实是一篇佳作。短文主题鲜明,而且围绕主题段段衔接,一层深似一层地展开,在以下4个方面作了很好的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