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式慕课已经在国内大学占领一定的市场,其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既有效地结合慕课大规模网上开放的特点,又充分发挥教师在课程讲授过程中的作用,使学生在自由学习知识的同时,能够主动参与教学,实现课堂上"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式慕课不仅没有削弱教师的作用,反而进一步提高教师在慕课实施过程中的地位。所以,对教师而言,必须及时调整自己在中国式慕课浪潮下的角色定位,完成表演者、策划者和咨询者的角色转变,这既是继承教师教书育人教育传统的必经之路,也是推动中国式慕课健康有序发展的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2.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已经成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主流。本调查研究从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视角出发,对大学英语教师在课堂中扮演的角色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心目中的英语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学习的个性需求,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合理的约束。本研究启示:英语教师在跳出传统教学模式的同时,还要帮助学生转变学习观念。  相似文献   

3.
教师话语是大学英语课堂的重要交际媒介.它是教师执行教学计划的工具,对学生语言习得产生重要影响,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本文通过对大学英语教师话语批评性语篇分析,对大学英语教师话语和课堂互动进行评述,得出英语课堂中的权力关系,提倡教师应转变传统角色,适应"以学生为中心"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把话语权归还给学生.以达到最佳的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4.
该文先对慕课、翻转课堂、慕课翻转课堂“混合式”三个概念简要叙述,然后分析慕课翻转课堂“混合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意义,并从促进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方式的发展、激发学生对大学英语课程的兴趣、提高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素养三个方面介绍“混合式”慕课翻转课堂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最后从教学准备、课程设计、教学评价三个方面详细阐述“混合式”慕课翻转课堂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应该如何实施,为更多大学英语教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胡正妍  曹宁 《英语教师》2023,(18):147-149
阐述翻转课堂和慕课的概念。以提高高校学生英语写作能力为出发点,探讨慕课背景下的大学英语写作翻转课堂实践策略。提出教师要在课前分析教学内容和学情,制作或筛选慕课视频,设计学习任务单;在课堂上答疑解惑、组织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和同伴互评;在课后安排学生实施互查和自查。  相似文献   

6.
《邢台学院学报》2016,(4):138-140
近年来,翻转课堂以其突出的课堂效果和高度适应网络信息技术而备受关注。翻转课堂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教师要转变角色,要成为课堂或者说是学习活动的导演。学生也要转变角色,要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再也不能坐在那里安安静静地"听课"了。试从动机理论角度来分析形成性评价如何在大学英语翻转课堂中促使学生转变角色。  相似文献   

7.
与传统的教学法注重语言知识体系学习的观点不同,交际教学法的教学观认为掌握一门语言就是掌握一种"交际能力"。在大学英语这门公共课课程中,为有效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课堂教学应从传统教学法下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因此,教师的课堂角色也就发生了变化,由知识的传播者,灌输者,转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帮助者、提示者、参与者和评估者。  相似文献   

8.
随着慕课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网络课程免费向全世界学习者开放,教师课堂"讲师"角色正在面临挑战。本文以环境、学生、课堂的变化为出发点,系统地分析了"慕课+翻转课堂"课程模式发展的时代背景,并通过教师在课前、课中、课后的任务担当,阐明教师在课程构建和实施中的角色转变。  相似文献   

9.
陈华 《成才之路》2020,(9):50-51
慕课(MOOC)作为网络时代的产物,已经对国内的英语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主导着一系列的新时代教学改革。文章以"中国学生的英语习得"为主题,从学生对慕课与传统课堂的比较、教师对慕课与传统课堂的比较两方面,对慕课与传统课堂的比较进行研究,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慕课环境下大学英语翻转课堂这一教学模式的阐述,以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程为例,探讨了这一模式应用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优势,认为通过把慕课、翻转课堂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新模式,可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进而提高学生的英语实践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11.
李琳 《文教资料》2015,(3):182-183
通过一学期的"慕课"与大学英语传统课堂相结合的教学实践研究,结果表明:教师与学生对慕课普遍持肯定态度。慕课课程的引入,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合作学习能力;丰富了课堂呈现形式,增加了师生互动机会,有效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强化了课堂教学效果;为学生提供了灵活自由的学习方式,为教师提供了多元化的学习成绩评价体系。"慕课"与传统课堂的结合,使得高校英语教育更多地由静态知识传授转为智能教育,促进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夏蓉 《林区教学》2009,(8):72-73
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是英语教学的根本任务之一。鉴于长期的应试导向,学生“说”这一基本语言运用能力处于被忽视的地位。从分析当前英语口语教学面临的问题入手,提出英语口语教学应明确的原则和具体的方法。课堂从过去的以老师为中心转变到以学生为中心。在主要培养大学生听说能力的口语课堂上,教师的角色不再是单一的知识的传授者,而应转换角色,融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必然能够促进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慕课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形式,在全世界范围内发展迅速。慕课时代的来临给我国传统的高等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慕课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师应以慕课为契机,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以慕课为平台转换自身角色,适应时代教学发展的步伐。本文从慕课这个视角进行研究,旨在分析慕课对教师角色的影响,确立慕课教师角色定位以及提出慕课教师角色转型策略。  相似文献   

14.
大学英语经过多年不断的改革,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整体而言学生的听说能力提高并不明显,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批判性思维有待提高。大学英语课堂时间有限,班级容量大,学生进行听说练习的时间不够,教师无法在有限时间内进行拓展。翻转课堂先学后教、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为课堂活动留出更多互动时间。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慕课和微课让学生课前自学语言知识,课堂上更好地参与互动。  相似文献   

15.
许成南 《成才之路》2009,(15):50-51
英语交际法教学的一大特点就是教师的“角色转换”。“角色转换”与“讲授——接受”传统的教学模式针锋相对,绝不意味降低了教师的作用或对教师的要求。虽然教师讲授的时间减少了,但是他们组织课堂教学的任务增大了。道理很简单,把全班学生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让他们多说多练,当然要比站在讲台上照本宣科难得多。从这个意义上讲。对教师的要求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从“听说法”到“交际法”的一个重要转变是师生的角色。课堂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按照“听说法”教师是主导,是操练的指挥官,而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指示、命令,是被训练者。在“交际法”的原则下,学生为中心,教师起到“角色转换”的作用.安排、  相似文献   

16.
交际教学法提倡培养学生语言运用的交际能力,注重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给学生提供和创造真实的交际情景,使他们能主动地、自由地运用语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转变角色,容忍学生在提高交际能力中犯的语法错误,提高其英语运用的流利性,通过多媒体技术的结合更好的发挥交际教学法的优势从而提升大学英语教学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微课是慕课时代重要的教学资源。文章阐述了基于慕课平台的英语混合教学模式的构建,并以大学英语拓展课程《跨文化交际》为例,将微课、慕课作为课堂的延伸和补充,将翻转课堂作为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场域,构建起一个符合高等院校实际情况的新型教学模式,探讨微课资源建设与翻转课堂实践的举措,为大学英语拓展课程的翻转与微课化探索和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在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高校外语慕课顺应激增的在线英语学习需求。然而,慕课凸显出一些普遍性问题,如课堂学习体验缺失、以英语为授课语言尤其容易出现学生兴趣下降等问题。因此,当前迫切需要研究如何提高慕课在线学习成效和资源利用率,更好助力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文章以国内英语学科的慕课为语料,建设外语慕课多模态语料库,通过质性和量化分析总结当前高校外语慕课的优势、不足及发展方向,提出促进课堂互动的大学英语在线课堂多模态教学模式,为外语慕课课程的开设与实施提供实证参考。  相似文献   

19.
多年来,我国外语教学一直保持着教师主讲,学生听讲的传统教学模式.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教学模式发生了转变,英语教学的中心也从教师转移为学生,英语教师在课堂上所扮演的角色也随之发生改变.本文通过对我国综合英语课堂现状的分析,试探寻综合英语教学中的问题所在,旨在提高综合英语教师课堂角色之科学性,改善教与学的效果,在真正意义上体现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  相似文献   

20.
当前,高校教学模式正向着全球化、网络化的方向变化,慕课及翻转教学已经成为教学模式变革的重要内容,慕课是大规模的在线开放课程,是一种网络新兴的互动式教学模式,实现以内容为中心向以学习为中心的升级和转变。翻转课堂是指学生先在课前利用视频等资源自主学习知识,再在课堂上与教师对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使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发生翻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