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尹鲁筑 《新闻窗》2010,(2):62-62
有人说新闻是易碎品,其实不然,因为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新闻是对历史真实的记录,注定要成为历史,既然是历史的记载,当我们把劳动时报(贵州工人报)从1985年1月1日复刊至今的25年间若干个瞬间连接起来时,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浓墨重彩的历史画卷;当我们将其缓缓地舒展开来,这画卷清晰地点染了贵州工运发展的轨迹。社会主义特色的工运道路是如何一步一步坚定地走过来的,画卷中的主角是最普通的劳动者,他们是那样的鲜活、  相似文献   

2.
郑瑾  刘娟娟 《新闻传播》2013,(12):137-138
丽水市广播电视总台自2011年举办全市第一届"鲜活新闻"大赛以来,至今已连续举办三届。每一次在竞技中都有新的突破和收获,通过这类竞赛,较好营造了业务氛围,促进队伍素质提升和全台创优工作。"鲜活新闻"是新闻工作的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在"鲜活新闻大赛"中,我们对"鲜活"的定义和解读倾向为四个第一:第一事件、第一现场、采访事件的第一当事人或目击者、第一时间发稿。当然,可以从其他维度来解读"鲜活"概念:比如"鲜活"可能包括内涵的鲜活,内涵看不着摸不到,需要仔细体味;再比如先锋姿态,即媒介或报道者所秉持的先锋姿态,这也是"鲜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范围很广,比如语言的鲜活、呈现的鲜活、思想的新锐等等。在"走转改"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才能提升创优能力,做出真正"鲜活"的新闻呢?本文结合"鲜活新闻大赛"的几次实践活动,感悟思考三个关键词。  相似文献   

3.
改扩版后,文化新闻中心承担了文化征程、双休娱乐和万千气象三个版块的任务,除为其他版面供稿外,目前每月我们负责编发组版的固定版面达到60个(含28个文化新闻、科教之光新闻版和32个版的专副刊)。在工作量翻番、而一线记者仅增加一名的情况下,全体同志戮力同心、三军用命,在创新中追求卓越,为本报改扩版的成功做出了一份贡献。文化报道一方面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传统,一方面又衔接着现代大众文化消费;既要高扬主旋律,又要适合百姓的文化审美口味。如何创新出彩?半年来,我们的所思所悟可用以下4组关键词来概括:第一组关键词:"鲜活"与"深度"要做到"鲜活"就要放下身段,  相似文献   

4.
一条活蹦乱跳的大鲤鱼,如烹调方法不当,吃起来也并不鲜嫩,这就是“鲜鱼得有鲜做法”的道理。写新闻也是这样,只是材料新鲜不够,还要有鲜活的笔法。鲜活新闻之所以受到读者的欢迎,一个共同的特点是:新闻事实新鲜得──水灵灵,新闻写法活泼得──扑楞楞。这里,且不说如何选用新鲜的新闻事实,只谈谈怎样用鲜活的笔法写出鲜活新闻的几点粗浅看法。首先,要有个鲜活的标题。如今的年轻父母们给孩子起名字,可谓绞尽脑汁,生怕孩子的名字与别入重了,或者落了俗套,不够响亮等等。可是,我们有些作者对给新闻起名字却马马虎虎,不大在乎…  相似文献   

5.
故事性新闻的写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洪 《新闻前哨》2004,(2):32-33
所谓故事性新闻,就是在保留新闻基本要素、遵循新闻写作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将故事性创作技巧用于新闻的写作,使新闻作品具有通俗流畅的语言、疑窦丛生的悬念、曲折迭宕的情节、紧凑严密的结构、鲜活灵动的摹写等故事性特点。我们在撰写故事性新闻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新闻界爱把鲜活的报道称为活鱼。可是,我们翻开报纸看看,鲜活的新闻到底有多少?版面上缺少鲜活新闻,这里有编辑的原因,也有记者的原因,更有媒体的体制、机制原因。总之,原因很复杂,解决起来也不那么容易。这里着重探讨一下几种不利于记者抓“活鱼”的情况。 一是“死鱼送上手,活鱼不露头”。 要抓活鱼,就得下水;要采写鲜活新闻,就得到正在发生或刚发生过新闻的现场去。因为在报  相似文献   

7.
龙传永 《新闻窗》2008,(3):67-68
在新闻采访中,我们常常想得到独家新闻,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迅速及时地报道新闻事实,捕捉到鲜活新闻呢?  相似文献   

8.
电视鲜活新闻的"鲜活性"来源于记者所选取的题材,题材的"鲜活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新闻的"现场感"。鲜活新闻要有意味,耐寻味,给人以启迪和教益。鲜活新闻对于报道表现形式有着特殊的要求,需要在采访制作的各个环节,体现"鲜活"意识,凸显"鲜活"特性。  相似文献   

9.
好标题是好新闻不可或缺的要件,一个鲜活生动的新闻标题,往往会让新闻鲜活生动起来。新闻标题对新闻本身来讲,不仅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在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提高新闻的影响力等方面,也会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有时读者虽然对新闻内容已经忘记了,  相似文献   

10.
“沉下去”与“活鱼”是我们新闻从业人员熟知的两个词。前者的意思就是深入到基层、百姓中采写新闻。它是我们提倡的“三贴近”的形象化比喻。而“活鱼”则指的是鲜活的、有新闻价值的人或事。“活鱼”在水中,记者只有“沉下去”才能发现、才能捉住、才能做出诱人的新闻美餐。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名在地市级晚报工作了十几年的记者,我理解的"走转改"不仅是一名记者的工作态度,更是我们的工作状态。十几年来,我一直工作在新闻第一线,长期从事"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新闻采写工作,这样的日常的工作形式,才能让我们书写出一个个鲜活的凡人故事。  相似文献   

12.
在新闻工作中,只有坚持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全面提升新闻舆论工作"四力",才能写出生动鲜活的新闻作品。增强"四力"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要求,走的路有多长,新闻就有多生动鲜活!不抵达现场,不亲眼亲闻,不挖掘出细节,又怎能写出生动鲜活的新闻?练就"铁脚板",展开"千里眼",只有在"铁脚板""千里眼"下才能写出生动鲜活的新闻作品,这是笔者从事新闻工作20年来所得出的深切感受。  相似文献   

13.
“要让新闻鲜活起来。”这确实是媒体很值得在实践中认真解决的一个大问题。在地市级的报纸上,新闻消息能否鲜活起来,从根本上说,它取决于新闻记者获得的新闻事实是否新鲜。要获得新鲜的新闻事实,就要求记者要有较强的新闻敏感和深入扎实的采访作风。把新闻消息写得鲜活一些,  相似文献   

14.
《今传媒》2002,(5)
新世纪初,《宝鸡日报》率先在 头版推出新闻专栏——“昨日直击”,迅速博得读者厚爱,成为该报的一大亮点,并荣获中国新闻名专栏奖。品评2002年新作,笔者认为,该栏目既融晚报之长,又扬党报之威;既发扬了鲜活丰富平易近人的原有特色,又平添了新锐热辣强劲互动的崭新品质,日益彰显出可读可信可亲可敬的名牌本色。在地市报面临激烈竞争的严峻形势下,它的成功给我们深刻的启示。 一、可信:图文并重,鲜活纪实。 新闻贵在鲜活,“昨日直击”,最显著的个性正是鲜活。它只发昨日  相似文献   

15.
在1997年河南省新闻奖评选中,我们采写的《21位农业专家造福只乐乡里》,被评为消息类一等奖。我们感到:这篇作品之所以获奖,不仅由于采访细致,选材精心,而且还由于突出了“快”这一新闻的主要特征,即注重新闻的时效性。大家都知道新闻是“易碎品”,都懂得新闻要注重时效性的道理,这是因为,一篇新闻作品要及时迅速地把发现的新闻事实报道出去,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在“第一时间”把新闻发布出去,是新闻保持鲜活度的重要特征。如果慢了,鲜活新闻的“露珠”就会被蒸发掉。报道中慢“半拍”,新闻就成了“旧闻”,其价值就会“贬值”。只有注重新闻时…  相似文献   

16.
翻开一张报纸,不管是四个版八个版还是十六个版,都应该充满鲜活的新闻,使各个层面的读者得到他们要看的东西。报纸不是杂志,不是理论和文学或其他专业刊物,快捷的新闻应是它的主体和骨干。现在我们国家已步入市场经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报纸也是商品,它要靠大量的鲜活的新闻吸引读者、扩大影响,占领读者市场。相反,一张报纸就会失去其生命力,失去读者,也就谈不上什么政治和经济效益。 《扬子晚报》是一张四开四张十六版的报纸,有要闻、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17.
在我们国家,干新闻工作,当记者、做编辑,应当具有政治敏感、新闻敏感和语言敏感。政治敏感,反映着对党的方针政策和社会人群关系的把握能力;新闻敏感,表现为对国家和社会生活中新近发生事实的捕捉能力;语言敏感,体现出对人民群众鲜活语言的吸纳能力。这“三个敏感”,“三种能力  相似文献   

18.
鲜活的新闻总是凝固成一幅幅画面而置于人类历史的长廊。新闻工作者精心记录下震撼世界的2009以及举世瞩目的中国答卷,而第二十届中国新闻奖评选出的优秀作品则是中国新闻人奉献给时代的精彩答卷。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名经常参加会议的政务报道记者,很少有时间深入一线采访,还能不能写出“鲜活”的新闻呢?我的切身体会是:只要做个有心人,同样能采写出鲜活新闻。这里关键是看你有没有高度的新闻敏感性。“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就像闪光的金子往往隐藏在粗糙的沙子里面,好新  相似文献   

20.
在新形势下,我们新闻工作者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加强政治、业务和道德修养素质,修练内功,把新闻做得更权威、更及时、更鲜活,更贴近群众、更贴近生活,为读者提供更好的新闻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