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丁太魁 《教育与职业》2012,(11):180-181
高职高专大学生学习动力体系包括客观性动力、主观性动力及其合力。它们的形成途径有:学校、社会、家庭采取多种手段进行国情教育,帮助青少年认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认识优势和危机,激发高职高专大学生个人发展的内在需要;校风、班风、家风建设;学校、班级、家庭的鼓励、支持、帮助、指导;个人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生活实践、学习实践;独立思考能力和自我反思能力的培养;建立和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社会主义发展动力观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准确全面地把握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发展动力观,对于加快建设富强,民主、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目前理论一般把邓小平社会主义发展动力观概括为“改革动力论”,这有失全面,也不符合邓小平理论的总体要求,事实上,社会主义发展是一个全面的概念,既包括经济、政治、化的发展和进步,也包括人的发和进步,当然最主要的是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所谓社会主义发展力、实质上以什么力量来推动现实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问题,邓小平立足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把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发展观与当代世界科技,经济发展的潮流紧密地结合起来,深刻地阐明了“改革、现代化科学技术,加上我们讲政治,威力就大多了”的道理。因此,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发展动力观是一种“合力论”即: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现代化科学技术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第一生产力,讲政治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精神动力,直接动力、第一生产力和精神动力形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动力系统,具有整体性、等级结构性,动态平衡性,三融合成一股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强大合力。  相似文献   

3.
任何目标、任务和事业的推进、发展及最终实现都离不开提供这种目标、任务和事业运动、前进、变化的能源与力量——动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伟大事业亦不能例外。社会发展的趋势、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不同阶层的利益诉求、以及社会现实矛盾的此消彼长共同作用构成的强大合力便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动力之源。  相似文献   

4.
词义的客观性和主观性是词义中一组最根本的特征。从词的理性意义、语法意义、色彩意义以及词义的来源、交际过程等方面探讨词义的客观性,从语言共同体成员的主观认识和客观现实的差异、说写者个人对客观对象的特异反映、听读者个人对词语的不同理解以及人们对虚幻事物超越现实的反映等方面探讨词义的主观性,可以帮助人们全面深刻地认识词义的性质,进一步弄清客观现实与主观意识的关系,迅速准确地理解语义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理论界从不同视角、不同层面对社会主义发展动力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新进展。概括起来可归纳为三种:一是纵向研究,认为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发展动力观在现实中得到了不断的继承和发展,形成“继承发展说”;二是横向研究,以邓小平社会主义发展动力观为横切面进行研究,认为社会主义发展是由多种动力共同推动的,形成“合力说”;三是系统研究,将前两种研究合二为一,认为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是一个复杂的动力系统,形成“系统动力说”。  相似文献   

6.
论邓小平关于科技转化机制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邓小平关于科技转化机制的构建着眼于科技转化过程中不同利益主体的相互协调、内动力是科技研究开发、外动力是社会的需求牵引,二最佳结合点是科技产业化,只有多方面协调一致互动统一,各自发挥其功能作用,才能达到最佳结合状态,形成合力,加速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相似文献   

7.
大学课程体系演变的动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学课程体系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多方面构成的有机结构体系,其演变的动力也是一个系统。该动力系统的基本矛盾是大学课程体系的预期目标与课程体系结构功能的矛盾。该系统发展的一般模式是以人类社会发展需求为动力,以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为中心,由预期的课程体系发展为现实的课程体系。该系统包括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具有整体性、开放性和稳定性三大特点。其环境系统相当复杂,既有科技进步、社会需求等因素,也有人的发展需要的因素,人的发展与需要是课程体系改革的根本动力。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的改革动力论是在总结毛泽东晚年在社会主义建设指导思想上的失误和对国情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的。邓小平的改革动力论坚持了毛泽东的矛盾动力论:把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和具体体制分开,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表现进行深入具体地研究,找到了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途径和方法,即改革;强调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社会主义的具体体制进行全面改革,通过改革把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转化为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邓小平的改革动力论深化了毛泽东的矛盾动力论:以发展生产力为社会主义发展的出发点和根本目的,为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提供了正确的思路和方法,找准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科学地解答了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问题,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找到了发展生产力最具时代意义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以德治国”的动力是由经济力、政治力、文化力等多种力量的“合力”构成的,要使这股合力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就要调整好道德建设的动力机制。这就要求我们在加强和改善党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领导中,把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建立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改革有机结合,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在继承中西方优秀德治思想的基础上,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10.
在治理理论视域下,高等教育资源供给的有限性与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日益增长之间的矛盾是推动高校教育资源共享的根本动力。高校教育资源共享的动力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内部动力主要包括主体的需求、利益吸引和制度创新,外部动力主要包括全球化的推动、社会需求、政府推动以及技术支持等。高校教育资源共享的实现是一个合力的作用,是诸力量要素共同参与治理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动力;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动力;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精神明建设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精神动力。它们作为社会主义发展的主要动力,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动力系统。  相似文献   

12.
从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引伸出的生产力是社会发展最终动力的理论,在社会基本矛盾理论框架内是正确的,然而在更广阔的视野内,供需矛盾才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  相似文献   

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动力的多维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需要多方面的动力支撑,全面审视和厘清其形成和发展的动力问题,对于我们更加自觉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需要是其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动力,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是其形成和发展的本源动力,批判与反思的理论品格是其形成和发展的内在动力,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取向是其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动力,对党和国家命运与出路的忧患意识是其形成和发展的主体性动力。  相似文献   

14.
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是我国改革开放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受系统内其他改革因素的影响.又反作用于经济体制改革、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经济领域、社会领域的改革开放,为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创造了宽松的环境-也带来了压力与动力.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只有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只有贴紧我国改革与发展的实际,才能获得不竭的动力.  相似文献   

15.
高校教师行为选择的动力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的动机由“本我动力”与“超我动力”构成。“本我动力”会使教师产生自私和利己的行为,这需要管理制度发挥作用;“超我动力”会使教师产生无私和利他的行为,这需要化理念发挥作用。管理制度与化理念的紧密结合能使“本我动力”与“超我动力”两个方面有效控制与激发高校教师职业行为选择。  相似文献   

16.
管理动力原则在高校管理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管理者应根据各校的具体情况,灵活地、综合协调地运用物质动力、精神动力、心理动力和信息动力.调动高校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优地实现高校的整体目标。  相似文献   

17.
扩大内需必须与经济结构调整相结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已由单纯依靠供给数量扩张,转向依靠结构优化与整体素质的提高,供需结构矛盾的主导方面已由供给约束转向需求约束。短缺经济时代已基本结束,买方市场和需求拉动作用日益增强。在当前扩大出口需求受阻、国内需求不旺和市场过剩的背景下,坚持扩大内需与经济结构调整相结合,实行“标”、“本”兼治、双管齐下,是经济发展的关键举措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在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进行卓越探索的基础上,认真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的新经验,提出了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解决之后,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发展的动力是改革,是发展科学技术,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是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明的理论,这就为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正确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9.
工作重心的摆位问题是执政兴国的大问题。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落脚点在于发展先进生产力,这是党对国内外形势客观分析的结论,是历史经验的总结;内涵在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途径在于深化体制改革,注入发展动力,参与全球经济,拓展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