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8 毫秒
1.
《阴谋与爱情》是德国戏剧家席勒的著名剧作.在这个剧本中,除了备受世人关注的主人公斐迪南·封·瓦尔特和露易丝·米勒外,公爵情妇——米尔福特这一人物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她是一个次要人物,出场次数不多且出场情节单一,但她的情感同样浓郁和强烈,她对自身不幸命运的反抗恰恰是对德国封建势力和贵族权力的挑战.她的个人命运和形象直接而又清晰地昭示了德国当时整个国家的腐败没落.  相似文献   

2.
戏剧作品《阴谋与爱情》是德国作家席勒的代表作之一,可以从所展现的费迪南、露易丝二人的爱情悲剧主题出发,结合他的理论著作,讨论席勒的创作思想与理念中的“道德”与“悲剧”的关系,从而研究“道德”在戏剧人物形象与情节中起到的内部影响与推进作用,并对整部作品的悲剧形成进行一定程度的讨论。并结合“道德”与“自然”两组目的性的对立,对作者笔下的激烈冲突与矛盾,有一个全新的把握与理解,最终得以探究“狂飙突进?运动时期的青年席勒独具匠心的文艺思想,与饱满鲜活的创作激情。  相似文献   

3.
迈克尔·翁达杰作为加拿大移民作家的代表人物之一,是当代文坛久负盛名的作家和诗人.他以移民和作家的双重身份和视角创作的小说《英国病人》,一经问世便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采用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分别从物质空间,心理空间和社会空间来解读《英国病人》中的存在主题.几个不同物质空间来回反复,创伤主体饱受战争带来的苦痛,在历史大...  相似文献   

4.
《英国病人》中四位主人公的故事貌似各不相干,则反映了一个共同的主题-超越的美好与艰难。  相似文献   

5.
《英国病人》中四位主人公的故事貌似各不相干,则反映了一个共同的主题——超越的美好与艰难。  相似文献   

6.
在<史记>中,司马迁借史抒愤,对一些报仇故事进行润色,使之更符合受辱的心理逻辑,使之更能充分表达故事中人物的报仇情绪的同时,也真实地表现了作者的复仇情节.  相似文献   

7.
复仇是美国小说家赫尔曼·麦尔维尔小说<白鲸>的一个最为显著和重要的主题.从复仇这一主题出发,探究亚哈船长向白鲸莫比·迪克的复仇和以白鲸为代表的鲸类向亚哈为代表的人类发起的反复仇的不同原因,有助于深入理解这一主题.  相似文献   

8.
人教版新初中《语》第二单元的阅读重点,或说编的意图,是让学生感知议论,读懂议论,然后能试着写作议论。其实这不仅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本册教材的重点。然而本单元似乎很特别,编为什么把表达同一内容的章编在一起?这除了要传达议论这个意念之外,有没有可能潜存着另一层意思呢?  相似文献   

9.
汉娜、卡拉瓦焦、吉普和奥尔马希均生活在宗主国和殖民地的夹缝中,作为宗主国的臣民他们不断地在探求自我的身份,并经历了由渴望宗主国认可到厌弃宗主国,再到与宗主国决裂的思想转变过程,最终通过自我主体性的复归完成了从沉默的他者到独立的自我主体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从复仇者的属类、身份、年龄层次和复仇动机、目的、原因以及复仇方式和手段等几个方面,分析了《水浒传》、《聊斋志异》在复仇描写方面的异同之处。  相似文献   

11.
英国病人     
  相似文献   

12.
弃妇形象古已有之,自唐传奇始,增添新内涵,对弃妇的描写一改之前自怨自艾的悲苦形象,对于为情索仇的弃妇形象进行了超越现实的描述.在女子地位低下的时代,作者是男性的情况下,写出这样的作品,可以说是对女性遭到抛弃且无处诉说的同情及尊重.  相似文献   

13.
女主人公钟雨对老干部充满想象的浓烈情感夹杂了太多英雄崇拜因素。她对老干部爱情上的"忠于",被置换成知识分子对党和国家的信仰。张洁选择这种私人性表达方式,既开始了新时期文学叙事方式,也连接了"五四"文化传统,具有特殊的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14.
<复仇>是<野草>的第五篇散文诗,评论者大都依据鲁迅的话:"因为憎恶社会上旁观者之多,作<复仇>第一篇."从文化批评的角度去研究主题.文章认为文化批评只是一个方面,或是表层意义,<复仇>是爱情题材,是<野草>这个爱情系列中的重要一环.且一反常态,由描写内心的矛盾爱情心理转为男女主人公对看客的复仇,以"也不拥抱,也不杀戮"的无言、无所为的方式复仇,取得"无血的大戮"的胜利,显示出鲁迅式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15.
人性与兽性的较量是一个超越时空的永恒话题。本文旨在通过对巴尔扎克作品中出现的“人生论”、“宗教观”等思想进行探索,剖析人性的弱点,揭示产生人性“顽疾”的社会、时代背景。文章说明,发育不良的社会导致了人性的自我背叛、人格的自我崩溃。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原型范畴理论为指导,对英汉“爱情”进行了认知原型分析,由此可知,英汉情感概念“爱情”是以人类身体体验为基础,以原型为认知参照点,通过隐喻认知机制而逐步形成的。  相似文献   

17.
冰心“爱的哲学“中爱情题材的缺席,主要是她所接受的基督教义中博爱思想的反应,也同她对艺术和人生的独特审美理想以及她深厚的恋母情结密切相关.她对母爱、童真和大自然的爱的歌颂,以及对国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宣扬,在“五四“时期文学和现当代文学的创作中独树一帜,形成了她个性化的文学风格.  相似文献   

18.
大学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时期,也是大学教育者用博大的爱心培育学生的大爱精神和大爱人格的关键时期。坚守课堂教学阵地,充分发挥《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文化载体功能,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对传统文化进行扬弃,引导学生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不但可以使学生学到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同时也是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实施大爱教育,培养学生大爱情怀,塑造学生大爱人格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名作家叶辛在世纪之交连续创作了两个中篇小说《爱情世纪末》和《爱情跨世纪》,自称意在表现跨世纪一代青年全新的爱情观。然而,作家并未完全理解和把握“新新人类”们的性爱原则,将故事写成了似新实旧的才子佳人式的爱情传奇。尤其是《爱情世纪末》,塑造了一个新旧人类都无法读解的年轻女性聂虹的形象,这显然是有违作家初衷的。  相似文献   

20.
意象是诗歌的灵魂.英语爱情诗歌中有诸多形象生动的意象,探讨英语爱情诗歌中几种常见的意象,力求为英语爱情诗的学习和鉴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