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7 毫秒
1.
搬迁学生的学校适应关乎其学业和身心健康,关注搬迁初中生的学校适应,能为搬迁后续的教育保障工作提供有力的实证参考依据。本研究采用人口学信息以及学校适应量表对贵州省某安置点学校整群抽样,得到有效数据741份,其中搬迁学生355名,非搬迁学生386份。研究发现搬迁学生与非搬迁学生整体学校适应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学校适应存在搬迁与非搬迁、男女、年级和搬迁年限的显著差异。总体来看搬迁学生的学校适应水平高于非搬迁学生,搬迁女生的环境适应显著好于男生,初一年级搬迁学生学校适应水平高于初二搬迁学生,搬迁年限越久,搬迁学生的师生适应越好。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在脱贫攻坚的实践当中,易地扶贫搬迁作为一项重要举措,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然而在易地搬迁当中,失地老年人作为其中的重要构成,由于生活场景的转换、生计方式的改变,失地老人的社会适应和对社区的归属感遭遇挑战。文章以山西省Z社区的易地扶贫搬迁失地老人为研究对象,采用实地研究法,对失地老年人生计生活、社会交往、社区归属感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介入策略。  相似文献   

3.
在精准扶贫期间,有很多贫困群众搬离原来的居住地,成为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如何让这些移民适应新社区的生产生活,是关系到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一个重大问题。文章以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市和谐社区为例,调查了该社区搬迁移民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计方式、社会网络等方面的适应状况,发现存在拆旧复垦还未完成、迁出地土地流转难度大、社区基础设施完善空间大、后续就业帮扶任务艰巨等社会适应困境,提出了盘活搬迁区“三块地”、全面提升人居环境、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做好后续帮扶工作等增强移民社会适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李娜 《毕节学院学报》2010,28(7):15-19,25
社会适应是一个继续社会化的过程,即随着社会生活环境的变化和个体生存方式的变化,不断学习、接受新的文化内容及适应角色变化的过程。易地扶贫搬迁使得移民们面临着环境和社会角色的变迁,迫使着他们进行自身调整,在经济生活、社会交往、价值观念方面都发生变化,以更好的适应新的社区环境。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的社会适应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搬迁后的移民要完全实现生产、生活、心理的适应,还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  相似文献   

5.
苦聪人,归属于拉祜族,是云南特有的人口较少民族。笔者以易地搬迁的苦聪人为研究对象,选取了镇沅县恩乐镇复兴村大平掌易地扶贫移民安置点为调查地,对世居哀牢山的苦聪人搬迁到平坝地区后的心理适应状况进行研究。从总体上来看,搬迁后的苦聪人基本实现心理适应,在新的居住地开始规划美好生活。  相似文献   

6.
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工作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举措。社区教育作为有效帮扶途径之一,不但有助于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脱贫长效机制的建立、搬迁地区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更有助于搬迁移民尽快适应新社区的生产生活方式,实现在搬迁后"稳得住、能致富"。国家与地方出台的相关文件、我国历史上的社区教育经验以及移民自身的学习需求,为开展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社区教育提供了政策基础、实践基础和动力基础。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社区兼具城镇与农村特征,故需从城乡融合视角制定其社区教育发展路径:一是以"稳秩序升内涵"为宗旨,确立社区教育的发展定位与目标;二是以"广服务融生活"为目标,构建社区教育的内容与载体;三是以"多形式活方法"为理念,组织与实施社区教育活动;四是以"成合力升效率"为指向,保障社区教育的运行与效率。总之,开展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社区教育应当基于城乡融合发展理念,注重将其与产业发展和社区治理相结合。  相似文献   

7.
易地扶贫搬迁学生来新学校后通常难以适应安置地学校的新环境,这样不仅关系到其学习成绩的提高,而且还会影响其融入新学校的程度,甚至会对社会化进程的推进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学生快速融入学校新环境的实践研究,能提升他们对学校新环境的适应能力,促进他们良好地融入,增强社区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本文剖析了制约易地扶贫搬迁学生快速融入学校新环境的因素,探究了易地扶贫搬迁学生快速融入学校新环境的策略,以期为相关研究与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在我国乡村振兴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导致一类特殊学生群体的出现,即易地搬迁随迁儿童。根据实地考察、教学实践和调查访谈发现,身心脱域和情感悬浮构成了易地搬迁随迁儿童的特殊身心状态,受教育者归属感与爱的缺失、师资力量薄弱与教师职业倦怠、校园文化建设落后与家校合作不足是易地搬迁随迁儿童教育面临的主要困境。对此,教育教学实践者与管理者应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关注特殊群体儿童的教育需求,创新教师队伍建设机制,形成家校协同育人合力,以纾解易地搬迁随迁儿童教育困境,进而提升育人效果。  相似文献   

9.
易地扶贫搬迁点教育保障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需要具体深入到学科教学层面。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来看,易地扶贫搬迁点初中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除了文化背景差异外,主要是教学管理环节薄弱、教师专业化发展存在短板、学生英语学习策略不足等,需要从规范教学管理、更新教学观念、加强队伍建设等方面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0.
社区教育是培育搬迁居民内生力的重要途径,推进社区教育高质量发展应是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的重点工作。基于四个易地扶贫搬迁点的田野调研,从社区教育主体、社区教育内容、社区教育形式和社区教育目标四个维度进行审视发现,易地扶贫搬迁点社区教育的实践逻辑体现在生计逻辑、市民逻辑、效率逻辑、教育逻辑和发展逻辑五个方面;存在教育目标低位态、学习主体参与缺位、家庭教育内容缺失、感恩教育重形式轻内涵等问题。优化易地扶贫搬迁点社区教育机制,推动社区教育高质量发展,一要深挖易地扶贫搬迁点社区教育内涵,推进社区课程和教师队伍建设;二要加强易地扶贫搬迁点社区教育治理,形成社区教育参与合力;三要整合易地扶贫搬迁点社区教育资源,发挥易地扶贫搬迁点社区教育最大功效;四要利用现代化多元信息工具,丰富易地扶贫搬迁点多元社区教育形式;五要提升搬迁居民文化适应能力,培养搬迁群众主动学习的社区意识。  相似文献   

11.
互联网+精准扶贫是我国政府十三五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对电商精准扶贫的内涵进行分析,探讨国内较为成功的遂昌、通榆和成县模式,提出更适合十堰电商精准扶贫的生产方+服务商+农民网商模式,并尝试提出实施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2.
教育是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个体生活质量改善的重要力量。在后脱贫时代,探求民族地区教育扶贫现状有助于优化教育的社会功能与民生功能。民族地区教育扶贫面临与经济社会发展欠协调、民族文化内生力量被忽略、民生改善主体性待提升等现实困境。民族地区教育扶贫的困境源于教育扶贫目标窄化、教育扶贫制度不健全、学校教育职能单一、地方课程开发与实施不力。注重教育扶贫的民生价值取向,转变教育扶贫政策重心,优化学校教育类型结构,加强培养民族成员的文化主体性,是推进民族地区教育扶贫的现实策略。  相似文献   

13.
高校图书馆参与精准扶贫既是履行社会责任,也是实现自身社会服务功能。高校图书馆可以利用自身资源、技术、人才等方面优势,开展文化精准扶贫。开展图书下乡进村活动,是文化扶贫最直接的形式;针对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提供技能培训、就业创业指导、共享信息资源、远程教育及终身教育服务是文化扶贫的一种主要形式;还可以通过与政府和基层文化教育单位合作,参与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贫困地区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的思想,进一步丰富了"精准扶贫"理念的内涵,对新形势下开展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具有深刻启迪和现实指导意义。目前,与经济贫困相比,大学生的精神贫困问题更显突出,严重制约了大学生成长成才。为此,高校应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思想内涵,针对大学生精神贫困问题特征进行深入分析,积极探索对精神贫困大学生的心理扶助措施,促进其全面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服务脱贫攻坚是高职院校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也是高职院校自我发展的良好契机。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在服务脱贫攻坚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工作实践中还存在持续性“输血”能力不足、社会资源整合能力偏弱、扶贫协作中地位较边缘、“发展悖论”瓶颈难突破等现实困境。为更好服务脱贫攻坚,高职院校需要进一步优化工作路径:借船出海,善用政策机遇;搭建平台,协调各方资源;对接产业,强化自身建设;更新理念,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守土有责,做好资助育人。  相似文献   

16.
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家庭贫困和成长环境的局限,又承受着新环境、就业、学习的压力,贫困生因此产生了自卑、焦虑、抑郁、孤僻等不良心理。对此,社会应完善贫困生的救助机制,学校也要加强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其进行"心理扶贫"。  相似文献   

17.
贫困女大学生心理特征及心理扶助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物质贫困导致心理贫困,由心理贫困导致贫困的"代际传递"的循环怪圈需要清除。贫困女大学生心理扶贫十分必要和紧迫,高校可以从提高贫困女大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建立心理预防网络、团体辅导、推进党、团、社团工作等方面关怀贫困女大学生。  相似文献   

18.
高职院校在介入精准扶贫工作中,能够凭借自身特色在脱贫攻坚行动中发挥独特的优势,而职业教育与精准扶贫工作的结合更能够有效的助推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针对政府、高校联动能力弱,教育精准扶贫法律制度有待完善,民族地区精准扶贫脱贫任务艰巨,在校贫困生精准识别能力低和资助力度弱、资助方式有待完善等问题,提出要强化政府、学校长效联动力,健全教育精准扶贫领域中的法律体系,构建"政府+社会+群众"的民族地区综合扶贫机制以及建立贫困学生动态识别体系的优化对策,力求更加有效地促进高职院校介入到精准扶贫之中。  相似文献   

19.
精准扶贫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长期的战略,自实施以来,已推动六千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云南省是集边疆性、民族性、贫困性和山区性"四位一体"的典型贫困省份,是国家"十三五"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作为西南地区重要的边疆多民族省份,云南省在推进"精准扶贫"战略的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及应对措施有一定的普遍性和代表性。通过研究云南实施"精准扶贫"战略以来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和政策实施的困境,结合调研情况,对优化云南省"精准扶贫"战略提出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在"互联网+"的国家战略背景下,"电子商务+精准扶贫"已经成为我国精准扶贫工程中的重要手段之一,用电子商务助推精准扶贫,在当前经济发展形势下也面临着诸多瓶颈。要结合实际突破瓶颈,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对策,推动电商物流在广大农村地区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