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入城市,加入打工的行列,导致“留守”子女家庭道德教育问题日益凸现。这与家长追求生计难以履行家庭道德教育职责、隔代监护弱化了教育和家长道德教育认知偏差息息相关,必须从政府、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层面去着手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2.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实践,正推动着我们的整个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而积数千年历史之久的中国家庭传统伦理关系也开始向新型法理关系转变,并随之推动了以法理关系为基础的新型家庭模式的逐步建构。  相似文献   

3.
随着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独生子女人口群体数量的增加,“421”家庭的出现,产生了一系列与“421”家庭有关的人口、社会、经济问题,这些问题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正确分析和把握这些问题对于促进我国人口发展,加快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对独生子女和“421”家庭问题的形成,以及对社会影响分析的基础上,总结“421”家庭问题的利弊,有助于我们更清楚准确的认识这一问题,为相关人口工作的开展提供有益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以家庭为纽带的亲亲社会,重视家庭在社会、人际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中国传统社会生活,形成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家族发展的历史。随着时代的进步,典型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庭组织形式,伴随着中国社会经济方式的不断变革,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家庭组织形式正在走向小规模化,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家庭形式就是“三口之家”,而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  相似文献   

5.
活动宗旨: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小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高儿童的综合素质,增强儿童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根据中央宣传部、全国妇联等六部委发出的《关于实施中国‘小公民’道德建设计划》的通知精神,结合本中队实际.开展“小公民”道德建设系列活动,宣传正确的现代儿童观和人才观,倡导社会、学校、家庭共同重视儿童的道德培养.从小抓起,从小处着眼,以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相似文献   

6.
人的道德观念的形成和培养离不开学校、家庭的教育,更离不开社会大环境的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学校的德育应与家庭、社会配合.构成“三位一体”的教育新模式.完善个人德育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7.
"文化大革命"这一特殊的历史事件,对中国社会各方面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从家庭的角度来研究"文革",有助于我们认识"文革"和理解那个特定的时代.文中重点探讨了目前研究"文革"时期家庭问题的重要成果;研究"文革"时期家庭问题的主要内容以及研究"文革"时期家庭问题的基本思路,进而为我们真实、准确地研究"文革"时期的家庭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论中国家庭模式及其道德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不同意“大家庭”是中国传统家庭模式的看法,认为其典型结构模式是三世同堂,它以分而不离的形式延续下来,成为中国现代家庭的一般模式。双向扶养功能是中国家庭模式的独特优势,它密切了家庭关系,减轻了社会负担,丰富了老年人的晚年生活,造成了尊老爱幼的社会道德风尚。随着中国以及全世界老年人口的迅速增长,中国家庭模式将是解决日益严重的老年人问题的极为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现代社会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造成了儿童的“同伴危机”,这影响了儿童的身心健康和自我发展。为此,教育应特别关注儿童的“同伴危机”,及时帮助孩子度过“危机”。  相似文献   

10.
周宪  卢屏 《高教探索》2006,(6):94-94
培养身心健康的新一代,是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期望。这一目标的实现,要靠学校全体工作的努力,更要靠家庭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  相似文献   

11.
孝道作为传统美德之一,在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长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孝道使家庭细胞处于和睦有序的状态,使社会稳定、发展与繁荣,它既是促进中国千千万万家庭和睦的粘合剂,又是民族与国家的凝聚力。因此,在中小学广泛开展孝心教育,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有着重要作用。汉  相似文献   

12.
一对夫妇供养四位老人,抚养一个孩子的“四二一家庭”模式渐成为中国社会家庭模式的主流。在新的家庭关系中,出现老年人的合法权益,老有所养等问题,因此必须对我国涉及婚姻家庭、继承等方面的立法作出超前性研究。建议针对直系姻亲关系立法,规定晚辈直系姻亲的赡养义务,并就继承问题做相关配套规定。  相似文献   

13.
谈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缺陷及其"疗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沉重的经济负担,造成了贫困大学生心理的严重缺陷。其产生原因是社会贫困、家庭贫困和学生自身素质“贫困”共同作用的结果,因而,社会、学校、学生自身三者必须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4.
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对“后进生”逆反心理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并根据成因,就克服这种逆反心理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论古代文学中"女强男弱"现象的心理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古代爱情类叙事文学中,女主人公的形象常比男主人公的丰满、突出、动人,而且这是普遍的,我们称之为“女强男弱”现象。从男性对女性的普遍认识心理、男子们在家庭方面对自己的性对象的心理和男子们在社会生活中对红颜知己的心理等视角入手,或许可以解开这一现象的成因之谜。  相似文献   

16.
本通过分析与创造力密切相关的诸多因素,如大脑、智力、知识技能、个性等,指出培养创造力应该依靠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协同努力,尤其是需要创设一个有利的大环境。  相似文献   

17.
曹雪芹笔下的王熙风和米切尔笔下的郝思嘉均为世界文学画廊靓丽女性。她们的共同之处有三:精明能干;争强好胜;大胆泼辣。不同之处在于:王熙凤脆弱、消极;郝思嘉执着、坚强。她们的性格和家庭背景相似,但不同的社会历史环境和文化传统导致了不同的命运;王熙风的“悲剧命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必然产物;郝思嘉的“正剧”命运(新生力量)是美国资本主义的历史产物。  相似文献   

18.
人的道德观念的形成和培养离不开学校、家庭的教育,更离不开社会大环境的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学校的德育应和家庭、社会配合,构成"三位一体"的德育新模式,完善个人道德评估体系.  相似文献   

19.
传统的“生产流水线”般的应试教育的弊端已得到人们的共识.但在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同时,又出现了一种新的情况和误区,即学校或家庭过分重视孩子个^才能、技艺的培养和发展,希望孩子能在竞争中比别人有更多的优势,而忽视了孩子健全人格的培养和塑造。针对当前人格教育的现状,我们应当着力矫正教育的关注点,即归因到受教育者是“未来的社会人”这一价值目标上,从学校、家庭、社会多角度多方位培养青少年的健全人格.  相似文献   

20.
一.家庭是个人道德成长的起点 家庭是以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为基础的一种社会生活组织形式。它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生活的基础,通过家庭形成的各种关系乃是社会最基本的关系。家庭观念强烈地渗透于中国人的心灵深处并以之作为一切社会关系和人伦秩序的原点。道德和德性是以伦理、人伦为前提的,而中国文化认为伦理最深厚的根源在于家族血缘的关系之中,血缘关系为伦理提供了基础和出发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