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创新思维来审视、把握党报新闻业务改革,需要在编采机制、办报思路、报纸版面、报道方式等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2.
本刊从本辑起设《难忘的新闻生活》专栏。这个专栏是《印象深刻的一次采访》专栏的继续,内容将扩大至编采各个方面,除一次采访外,一个版面的编排、一个专栏的设置、一篇评论的产生甚至一条标题的制作,凡有史料价值,有可供借鉴的编采经验,均在刊登之列。《印象深刻的一次采访》专栏,在广大新老新闻工作者的支持下,刊出了一批文章,并已出版了一本单行本。我们希望《难忘的新闻生活》专栏能得到更多的支持,为读者提供更多珍贵的新闻史料和宝贵的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3.
作为《福建日报》固定专栏之一,近两年来,"今日视点"编辑和前方记者、通讯员保持紧密联系,或天天盯网,寻找新闻线索,准确分析判断其内在新闻价值,展开深度策划,决定每一选题报道规模、角度、形式等,向一线记者下达采访要求.  相似文献   

4.
《新闻编采心理研究》是甘肃省新闻研究所编辑、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一部关于新闻编采心理研究的论文专集。该书共收入我国新闻界专业论文近30篇。内容涵盖报纸、广播、电视三方面,选题涉及记者心理、编辑心理、被采访对象心理以及受众心理等范畴,汇集了目前我国关于新闻编采心理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作者包括新闻理论研究人员、新闻院系教师、研究生、从事新闻编采业务的编辑、记者。  相似文献   

5.
加强策划,改革内容 2010年1月以前,《桂林日报》"关注"栏目由于机制原因,经常"无米下锅",转载新华社和外地稿件较多,针对性不强,在读者中没有什么影响.根据这种状况,《桂林日报》从2010年1月把负责"关注"专栏的社会专题部,改成实行采编合一的部室.改革后,采编人员认为增强党报的亲和力、吸引力,扩大社会影响力,必须从打造品牌版面入手,大胆创新改革,不断推出以新闻策划为主的深度报道.  相似文献   

6.
困惑与问题 近几年来,《聊城日报》不断提升版面质量和报道水平,为跨越发展造势鼓劲、为人民的呼声摇旗呐喊,努力打造权威、本土、深度的党报品牌.但是,在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采访体制.《聊城日报》一直是采编部室分置,采访部室只有一个记者部,共有12名记者,按照县市、行业进行了大体分工,编辑部也要求记者每个星期都要深入基层、深入一线.但由于改版后对稿件的需求量大、人少以及体制等方面的原因,记者过分追求稿件数量,跑会议、改材料,影响了到基层一线去深入采访,造成来自基层鲜活生动的稿件少,许多一般化、工作性的稿件充斥版面,影响了报纸质量.  相似文献   

7.
据《实践与思考》报道:《经济日报》为建立高效的采编运行机制,推出四大举措: 一、建立以版面为中心,主编制为基础的采编新机制。各版均有明确定位和报道范围,按版面工作量定编、定员、定责、定岗,每版聘任一名主编,全面负责所管版面的策划、组版和编辑工作。 二、建立快速反应的新闻采集机制。由总编辑任组长,组建中心策划组。每月开一次重点报道策划会拟定选题,由每月值班编委和总编室拿出方案组织实施。重大经济新闻如有遗漏,追究有关部门和人员的责任。 三、建立以高标准、连续性为特点的质量评估机制。按不同版面的定位分别…  相似文献   

8.
创新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党报新闻改革的立足之本。近年来,聊城日报社坚持用创新的思维来审视和把握新世纪党报新闻业务改革的发展趋势,主动应对新闻媒体的激烈竞争,紧跟时代发展的主流,抢抓机遇,不断在创新编采机制、创新办报思路、创新报纸“面孔”、创新报道方式等方面进行探索,为新闻业务改革拓开了一个广阔的上升空间。1998年以来,《聊城日报》连续4次被评为“山东省优秀报纸”。[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菏泽市报自1985年以来,每年都给编采人员订一份《新闻与写作》,并把它作为业务学习的必备材料。1990年11月14日,编辑部就如何学习运用好《新闻与写作》,召开了一次由部分编采人员参加的座谈会,下面是与会者的发言摘要。一、《新闻与写作》是编采人员的必读之物要闻部主任程凤斌: 市报自1980年创刊以来,相继为编采人员订阅了《新闻战线》、《中国记者》、《新闻与写作》、《青年记者》等新闻业务刊物。我一直比  相似文献   

10.
“同题文章”,顾名思义是“同一个主题,同一类题材”的文章,在这里,笔者指的是对同一题材的新闻事件的报道。2004年10月以前,大河报实行的是采编合一的运行机制,编辑与记者沟通相对方便顺畅,编辑的主动性较强,在省会部、热线部“同题文章”相对少些,但省内部因各驻站记者没有跑线记者的约束、远离编辑部缺乏沟通等诸多因素,日常报道中的“同题文章”就不能避免了。2004年10月,大河报正式实行采编分离运行机制,采访部门和编辑部门相对独立、平行,这样可以打通版面,克服画地为牢的弊端,使得质量高的好稿件得以充分展示。采编分离的好处自然是…  相似文献   

11.
编采分开绝非编采分割相对于过去的编采合一,新闻传媒现在实行的编采分开,可以使编辑、记者能够集中精力,专事一职,有利于编采双方把各自分担的工作做得更好。同时,所有新闻均由新闻出版部门统一编稿和成版,也有利于统筹把握、规范和坚持报道的质量标准与版面的总体风格,有利于发掘、整合和优化新闻资源与版面资源,提高报纸的总体竞争力。  相似文献   

12.
人民日报推出改版举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年以来,人民日报逐步打破版面由部门分割的状况,按照党中央机关报的性质、任务、要求和读者的阅读习惯进行版面调整与改革,逐步形成重要新闻、深度报道和专版、周刊三大板块,努力做到干部必读、群众爱看。改版后的人民日报,1至4版为新闻版,实行编采分开,由总编室统一组织编辑和调配,形成以新闻取胜的优势。5至8版,以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体育、国际等方面的报道为主,编采合一,便于记者集中精力研究各种问题,在深度报道、热点引导等方面下功夫,保持新闻性,增加贴近性、服务性,逐步形成以深度报道见长的优势。9至12版为…  相似文献   

13.
"观点新闻"作为新闻类别被新闻界关注是近五六年的事.2000年初《文汇报》以"观点新闻"为题开了个言论性专栏.此后,相当一批报纸的版面和栏目里开始频繁使用观点新闻这种报道形式,观点新闻在新闻实践中得到了编采人员和广大读者的普遍认同.  相似文献   

14.
《新闻记者》2008,(5):48
李坚是新民晚报高级记者,毕业于天津南开大学历史系。1982年进报社工作,历任新闻编辑部编辑、文化部副主任、主任和深度报道部记者。李坚长期从事文化新闻报道。美术和考古方面的新闻采访形成了独特的视角和风格。他实地采访并连续报道三星堆出土文物的情况,《神奇,但不要神化》纠正了陶片字符来自天外的种种错误报道,  相似文献   

15.
张娜  韩鸿 《青年记者》2007,(15):57-58
"QQ记者"模式是吸收公民新闻积极元素的一种主动尝试。2006年12月1日,《成都商报》在社会新闻版面上打出了"每个公民都是记者,网友都来发布新闻"的口号,推出"QQ记者"公民报道专栏,标志着  相似文献   

16.
《经济日报》为建立高效的采编运行机制,推出四大举措: 一、建立以版面为中心,主编制为基础的采编新机制。各版均有明确定位和报道范围,按版面工作量定编、定员、定责、定岗。每版聘任一名主编,全面负责所管版面的策划、组版和编辑工作。 二、建立快速反应的新闻采集机制。由总编辑任组长,组建中心策划组。每月开一次重点报道策划会拟定选题,再由每月值班编委和总编室拿出方案组织实施。时效较强的新闻,由值班编委通过每日在会组织采写,次日见报。重大经济新闻如有遗漏,追究有关部门和人员的责任。 三、建立以高标准、连续性为特…  相似文献   

17.
孔声 《新闻世界》2008,(8):23-24
开展战役性经济报道,是地方党委机关报的重要特色之一。而要做好战役性经济报道,就必须抓好新闻策划工作。近年来,《铜陵日报》围绕市委、市政府有关经济方面的重大事件和重要活动,相对集中时间、集中版面、集中编采力量,组织策划了一系列战役性经济报道。本文就《铜陵日报》近些年组织的战役性经济报道的新闻策划,从形式和特点上作一点总结。  相似文献   

18.
2001年《今日快报》合并到《武汉晚报》,进一步增强了晚报的实力。在联合做强、改版创新的背景下,《武汉晚报》的摄影记者面向社会、面向市民、面向街头、面向现场的采访思路进一步明确,报社以昨日事件新闻为主的"现场新闻"专版推出后,大量来自现场的新闻图片在读者中产生了很大的反响,编辑部内部也感到图片信息量加大、质量上升、可视性强,初步实现把"现场"带到版面,把新闻送给读者的既定目标。一、记者从请柬和会议中走向街头晚报因其阅读对象的差异,更多的强调服务性、可读性、贴近性、干预性与趣味性。但一段时间以来,由于追求日报化的报道思路,使得一些晚报摄影图片的采访和运用,逐渐在拍摄题材、表现手法、报道主体等方面  相似文献   

19.
据了解,我国地市级党报多年来大都沿用编采合一体制。一般编辑部设几个科(部),分别负责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稿件的编、采和出版。所有编采人员都是双重身份:既是编辑,又是记者,即在家编稿是编辑,出外采访是记者。在80年代中期以前,党报“一花独放”,没有竞争,这种体制因适合地市报“三小”(即报纸版面小、编采队伍小、报道范围小)的特点,一直为地市报纸所青睐。  相似文献   

20.
杨贝 《传媒》2016,(4):51-53
深度报道一度被视为传统媒体参与新闻竞争的制胜法宝,然而新媒体对传统新闻的生产方式、操作方式、作品呈现方式等造成了巨大冲击.《中国青年报》《北京青年报》《京华时报》等曾以深度报道见长的权威媒体陆续进行业务上的调整,记者纷纷转型,传统深度报道业面临压力与困境.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以门户网站为代表的新媒体,依靠技术、资金、人才、运营等优势,凭借深度报道逐步开启新闻报道高品质之路的探索,在采访、写作、编辑、评论、传播等各环节取得了突破,其创新理念与路径尤为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