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曹氏归义军时期,敦煌文献中出现了大量"太子"称号,所指既有于阗太子,也有曹氏太子。敦煌文书关于"太子"的记载中,部分有明确的"于阗太子"称号;部分我们根据文书中的人名、于阗"天子窟"、于阗使者、于阗僧人等信息,可以推断相关"太子"称号为于阗太子。受到于阗"太子"称号影响,归义军政权也称节度使的儿子为"太子"。敦煌文书中,曹元忠应该有三个儿子被称为"太子",曹延禄至少有两个儿子被称为"太子"。  相似文献   

2.
现代汉语中"X+于"结构使用广泛,在句子中经历了语法化过程。而其中的"于"字经历了词汇化,逐渐由介词转变为类词缀,继而转变为词缀。本文通过采集《人民日报》新闻并基于依存语法构建依存树库,对现代汉语中的"X+于"结构句法功能以及"X+于"结构中的"于"的词汇属性进行了计量研究。研究发现,"X+于"结构在句中作动词占比最高,且"X+于"结构中"于"字可以是介词也可以是不起介引作用的类词缀或构词词缀,并从韵律特征和配价增值的角度进行了虚化可能原因分析。  相似文献   

3.
充分挖掘教材、用教材去教学,开始于"生动"的问题情境中,践行于"精彩"的课堂探究中,成于"意外"的课堂生成中,提升于"问题"的链式设计中.结合案例,对教学中用教材去教学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4.
小说情节的传奇性,既指故事情节的虚幻新奇、纷繁复杂,又指情节设置的腾挪跌宕、摇曳多姿。中国古代小说中构设传奇性情节的方法主要有四种:一是巧设悬念,于延宕篇章中添"奇";二是构造巧合,于波澜起伏中显"奇";三是移花接木,于情节"移植"中设"奇";四是使用超现实手法,于虚无幻茫中生"奇"。传奇性情节的构设大大增强了小说的吸引力与可读性。  相似文献   

5.
考察《史记》和《世说新语》中处所结构"于+L"和фL居VP前后的情况,发现:《史记》中"于+L"和фL居VP后占绝对优势,《世说新语》中"于+L"和фL居VP前后渐趋于平衡,处所表达法由"抽象原则"转变为"临摹原则"。  相似文献   

6.
郭庆祥 《考试周刊》2011,(93):201-202
专业课是中等职业学校重要的课程,但由于职校生文化基础薄弱,课程难度大,因此学生学习存在一定的困难。文章针对中职校学生及专业课程特点,提出采用"于趣中教"、"于乐中学"、"于疑中引"等策略,培养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兴趣,从而全面增强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7.
"于"是古汉语介词系统中极为重要的一个介词,功能十分广泛.甲骨文与先秦典籍中介词"于"的用法,既有相似之点,又有不同之处,先秦时期"于"字用做介词时,用法比甲骨文中更加灵活,意义也更加丰富多样.  相似文献   

8.
我们学校提出"坚持以人为本,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打造幸福教育体系"的核心理念,并将它贯穿于我校教育改革发展的全过程,贯穿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中,贯穿于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中。我们把"培养合格的城市建设者"、"提  相似文献   

9.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政治认同是其首要且关键的学科核心素养。用好"历史"这本最好的教科书,融"四史"于思政课教学之中,在开展"朗读者"活动中强基,在办好英雄故事会中固本,在强化辨析式学习中提质,在积极参政议政中增效,努力让政治认同素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相似文献   

10.
老子"有生于无"和"守中"思想在技术哲学领域极富研究意义。任何具体技术,在未创生出之前都是"无",创生的过程就是"有生于无"。技术产生于"无",但遵循着"道"的秩序来运作:在矛盾中寻求"守中",它是体验和把握合乎事物自然本性的、合理的、最优的途径或方法。本文从技术起源论角度试探老子技术哲学思想大厦一隅。  相似文献   

11.
郭鹏 《家教世界》2013,(2):178-179
中国画"留白"历史产生于先秦形成于六朝,在唐代逐渐成长,依据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白画"中可以发现。宋代是中国画"留白"兴盛时期。随着人类文明进步,中国画中"留白"几乎成了中国画的专署,成了中国画中最具特点的"留白"艺术,中国画家利用"白与黑"恰到好处地在纸间描绘自然与理念之间画面虚实关系。  相似文献   

12.
<正>钟嵘在《诗品序》中提出了"滋味说",要求"以味论诗"。他把"滋味"看作是品诗的重要审美标准。其实,要想真正做到"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就必须进行"对话",才可以真正走进文本、品味文本。其实,"对话"不仅存在于鉴赏诗词中,还存在于整个人类活动中,更存在于语文"阅读教学"中。一、何谓"对话式"阅读教学?对话式阅读教学是与阅读相关者的多重对话活动,更是思维的碰撞,精神的相遇,心灵的契合。其实,  相似文献   

13.
前人在论证甲骨文中"朕"可以做主语时,多家多次引用"朕刍于某"作为例证。本文在梳理"朕"、"刍"、"于"三字语用语法情况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其他结构相当的卜辞,认为在"朕刍于某"这种格式中,把"朕刍"看成偏正式名词性结构作主语,"朕"表领格,"刍"为名词,"于"作谓语,"某"作地点宾语,更符合甲骨文的语言事实。  相似文献   

14.
现代汉语中"就地"是由介词"就"和名词"地"组成的介宾式副词。在汉语的发展过程中,副词"就地"由古汉语中的动宾短语"就地"通过词汇化演变而来,其萌芽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于元时期,成熟于明清时期,沿用至今。  相似文献   

15.
《石家庄学院学报》2017,(1):124-129
在小说中作者塑造形象,在诗歌中诗人累积意象,而在绘画中画家描绘物象、景象、肖像……"象"是一切艺术的核心,也是一切艺术的本源。因为"象"就是我们生活其间的世界的摸样。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主要是通过"象"完成的,但"象"的存在方式并不单一,它以具象、抽象、拟象的方式存在于人们的观念中,因而也存在于艺术中。  相似文献   

16.
府学兴建于1368年,历经明、清、民国至今,名称几经更改,从"大兴县学""顺天府学""京师公立第十八小学校"到今天的"府学胡同小学",纵观六百余年的历史,府学秉承孔孟之精华,将"忠恕做人、诚敬任事"之道和"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之法传授于一代又一代学子,在多元文化的变迁中,坚持"和而不同"的精神,执著于"君子不器"的追求。  相似文献   

17.
课间     
《同学少年》2012,(7):52-53
猪在古代的别称"猪"在我国古代有许多别称。使用频率仅次于"猪"的是"豕"。《左传·庄公八年》中有:"齐侯游于姑棼,逐田于贝丘,见大豕。"  相似文献   

18.
"信、达、雅"是翻译的基本原则,其中,"信"是翻译的前提,文言文翻译首先要达到"信"这一基本要求。这就需要有"文本意识",忠实于文本中的语法、语境和文化传统。一、忠实于文本中文字的语法忠实于文本中文字的语法是准确翻译的前提。文言文翻译如果片面追求译文的通顺流畅,而忽视文本文字的古  相似文献   

19.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若能恰到好处地讲解课文标题的内涵,进而围绕标题探究课文的主题,往往能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可以针对不同文体,区别对待。写"人"类的文章要着力于对人物"思想"的挖掘;记"事"类的文章,要着力于对事件"意义"的探求;论"理"的文章,要着力于对事物"矛盾"的剖析;说明类的文章,则要抓住事物或事理的特点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0.
在阿拉伯数字中,"9"是个位数中最大的数。《素问·三部九侯论》中也说:"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意思是:天地自然之数,开始于一,而结束于九。在我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就常以数字"九"极言其多其重。如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