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很多父母在孩子不听话的时候会动用令孩子恐惧的事物对他们加以恐吓,从而达到管教目的。比如,“再闹,大灰狼就来吃你了”“让医生给你打针”“妖怪会来抓你的”等等。这种管教方法基本上都能奏效,被恐吓的孩子往往会立刻乖乖地收敛自己的行为,顺从成人的要求。然而,父母在达到管教目的的同时,却把恐惧深深地根植于孩子幼小的心灵中,强化了孩子对一些未知事物的恐惧,给孩子的身心健康带来许多不良影响。危害之一:诱发身体疾病婴幼儿正处于身体机能迅速发育的时期,长期恐吓会给孩子带来精神压力,导致大脑皮质对皮下中枢调节能力降低,植物性神…  相似文献   

2.
本期问题:怎样克服用恐吓、威胁、欺骗的方式教育儿童? 常常听到家长这样对孩子说:“你要是再不听话,我就不喜欢你了.”教师有时也会威胁那些不听话的孩子:“你以后要是再打小朋友,我就让警察把你抓起来.”作为幼儿园教师中的一员,我认为这些家长和教师都不应该用恐吓、威胁、欺骗的方式对待孩子.可是扪心自问,自己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相似文献   

3.
教子十戒     
美国儿科心理学家撰文提出教子十戒: 谬赞与挑剔父母为了鼓励子女,事无大小都大加赞赏,有时反而会弄巧成拙。心理治疗师詹姆斯·温德尔说:“惯于受父母称赞的孩子,做事往往不是为了让自己满意,而是为了博得别人赞赏。”这类孩子即使做日常家务也期望别人盛赞,没人赞赏似乎就难以把事情做好。过分挑剔也有害无益。温德尔说:“光是指责孩子怎样不对,也许只会导致孩子不断犯错。”赞赏和管教的比例应为3:1。比例过高,赞赏就显得虚伪夸大;比例太低,则显得挑剔过甚了。总之,称赞孩子要实事求是。一般来说。一句“谢谢”也够了。把孩子当小大人看待儿科教授施米特医生说:“孩子小时候管教  相似文献   

4.
1岁到1岁半的孩子常常容易发脾气。又哭又闹,甚至打人,乱扔东西。年轻的父母感到困惑,常为此感到束手无策。有的父母采用“贿赂”的方法,给孩子吃糖、吃饼干。以求得暂时的安宁,但这样多搞了会造成孩子以发脾气来要挟父母。有的父母见了孩子发脾气就心烦,劝之不听,打之无效,就恐吓孩子说:“你还哭,叫警察叔叔把你抱走。”此法可能立时能生效,但会使孩子易于屈服,而形成胆小、懦弱等不良的  相似文献   

5.
浙江海盐读者刘青我们一家三口逛商店,女儿看到喜欢的玩具就想买,我说:“不行,你的玩具够多了。”她爸爸却说:“她喜欢就给她买吧。”这样的管教矛盾,我家常发生。我想,对女儿的管教,我们夫妇俩总是不能一致,对孩子的发展肯定不好,我该怎样做呢?类似的情景在许多家庭中随处可见,为了孩子的一件小事,父母双方各持己见,互不相让。这种家庭教育的不一致往往会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比如使孩子无所适从、患得患失、爱钻空子。本期,杭州全能亲子学校的父母亲们,与我们分享他们的经验。  相似文献   

6.
教子九戒     
王瑛 《家长》2000,(Z1)
一、谬赞与挑剔父母为鼓励子女,事无巨细都大加赞赏,有时反而会弄巧成拙。心理治疗师詹姆斯·温德尔说:“惯于受父母称赞的孩子,做事往往不是为了让自己满意,而是为了博得别人的赞赏。”这类孩子即使做日常家务也期望别人称赞,没人赞赏似乎就难以把事情做好。过分挑剔也是有害无益的。温德尔说:“光是指责孩子怎样不对,也许只会导致孩子不断犯错。”赞赏和管教的比例应为3:1。比例过高,赞赏就显得虚伪;比例太低,则显得挑剔  相似文献   

7.
《红领巾》2005,(9)
中国家长习惯于在制止小孩做某件事情时连骗带吓,比如“不听话,鬼就来抓你”、“不听话,爸爸妈妈不要你了”。而美国人教育子女有一个原则:绝对不吓唬小孩,不用谎话来骗小孩。他们认为小孩的承受能力很低,大人不经意的一句话往往会使他们睡不好觉、吃不好饭。有一个故事,一位中国父亲为了不让女儿吃口香糖,就说口香糖吃下肚会死人。哪知她记住了,有一天不小心吃下口香糖之后情绪突然十分低沉。父亲进退两难,没法排解她的烦恼,后来只得说吃一片问题还不至于十分严重,但仍然不能消除孩子的紧张情绪。对孩子,哪怕是善意的恐吓和欺骗也不行。不…  相似文献   

8.
孩子不愿上幼儿园,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是父母的管教态度。当孩子还小的时候,有的父母一见孩子调皮,不听话,就恐吓他“你再吵,就把你送幼儿园去,让老师来管管你!”这就在无意之中暗示孩子:幼儿园不是个好地方。其次,不少独生子女未上幼儿园之前,往往被关在家里由祖父母带领,难得有外出的机会,加之现在的住房又多为单元式的,孩子缺少和同龄人交往的机会,也就缺乏与别人相处的经验。在这种毫无心理准备的情况下,面对一个陌生的环境和一大群陌生的小朋友,自然会感到害怕。如果遇到的又是一位态度不够亲切和蔼的教师,那就更会使孩子感到紧张和焦虑,也就不愿上幼儿园了。为此,在孩子入幼儿园之前,应设法让他们有一些心理准备。一、让孩子尽量了解自己即将去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将接触的是一些什么样的人。当孩子在家里感到寂寞时,可有意识地向他们介绍幼儿园,如“到  相似文献   

9.
你认为自己是一个合格的父母吗?以下是一个小小的测验,请对十个做法答“是”或“非”,然后对照标准答案,你就可以知道自己对养儿育女的认识有多少。一、对孩子忍让,保持良好关系,总比坚持己见及与孩子争论好一些。二、不随便打孩子。这样孩子的表现会更好。三、要孩子尊重父母,父母也得尊重孩子。四、孩子不应在生活上自作主张,除非他们已够成熟。五、要孩子做家务不利于他们的发展及影响了童年的乐趣。六、孩子应该有零用钱。七、我自己既然学有所成,我可以依照我父母的方法来对待自己的子女,这样他们也会学有所成。八、我不需要对子女进行性教育,反正学校会教的。九、我需要经常赞扬子女的优点。十、子女上了10岁,就不需要父母们的拥抱及亲近。  相似文献   

10.
美国的儿童教育专家总结出家长在教育子女时可能出现的“七大忌语”。居高临下——如“你不该这么做”、“我在你这年龄时,早就……”、“你不听也得听”等等。如果家长老是“高高在上”,孩子在接受批评时心理就不能平衡,这样即使你批评得百分之百正确,孩子也会出现“口服心不服”的反应,只能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少年法庭     
孩子也有隐私权?13岁中学生张某反映:她的母亲经常偷看她的日记、信件,有时还偷听她的电话,使她的心理受到极大的伤害。而母亲却认为父母看子女的日记、信件是天经地义的,是正常的管教方法,这样做是关心她、爱护她,有利于及时了解孩子不正常的情况以便及时管教,否则一旦出现不良后果后悔都来不及。张某不想让母亲通过这种方式来管教自己,她不知道母亲有没有权利这样做。  相似文献   

12.
父亲要重视对孩子的管教,学会怎样去惩罚孩子,但不要体罚他们。多数孩子一听到父亲的管教就联想到惩罚。他们认为父亲是迫使他们为做错事而受苦的人。虽然不是每个父亲都如此,但绝大多数的父亲都是只负责“管”的责任,而忽略了“教”的责任。有一些父亲根本不参加儿子的管教工作,把孩子小时候的管教责任完全推给了母亲。对于中国家庭中的父亲而言,如果当父亲把管教儿女的责任全交付给母亲时,母亲与孩子之间的摩擦就会增多,没有父亲帮助,她极难克服这些摩擦。为了孩子,为了妻子,为了  相似文献   

13.
早晨,我常在幼儿园门前协助保健医生做晨间检查,发现家长在送孩子入园时态度各不相同,概括起来大致有这么几种: 恐吓有的家长到了幼儿园门口还不忘恶狠狠地教训孩子:“再听说你上课乱摸东西,回去割你的手指。”“老师提的问题回答不出,中午就不要吃饭。”孩子太调皮了,以至于无心学习,家长是该好好教育,但采用恐吓的手段,其教育效果是不会好的。因为当着那么多孩子的面教训他,会损伤孩子的自尊心,使其在感情上与自己疏远。尤其是,当他真的又做了小动作,又没有答对老师的提问时,父母的“割手指”、  相似文献   

14.
孩子出现孤独和迟疑的行为,主要是由不正确的教育方法所造成。父母对孩子管教过严,限制过多或是经常打骂、恐吓孩子,  相似文献   

15.
提到“管教”,很多人脑中就会浮现出板起脸孔训斥孩子或惩罚孩子的场景。其实这是对管教的误解。“管教者”最初和“追随者”相对应。管教者具备追随者需要或渴望获得的价值观或某些行为,管教正是管教者对追随者做出的行为。  相似文献   

16.
《青年教师》2004,(6):50-52
揍死你。很不幸,如今仍有相当多的父母用打骂的手段来管教孩子。打骂孩子的时候,气愤至极的父母还常说这样一句话:“揍死你!”  相似文献   

17.
“如果你能说出孩子10个优点,你是个优秀的家长;如果你能说出孩子5个优点,你是个合格的家长;如果你连孩子一个优点都说不出来,那你该是个‘下岗’的家长!”国家一级作家、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陈庆祥提出等级家长的概念。他说“:通常有三等家长:一等家长用眼睛管教孩子;二等家长用嘴巴管教孩子;三等家长用拳头管教孩子。你们应该争取做一个一等、至少是二等的家长,千万不要做三等家长。”“作为家长,你还有义务去‘发现’自己孩子的优点!”陈庆祥向所有家长发出“通告”。在教大家该如何做个好家长之后,陈庆祥又举了一些反面教材,以此说明:如果…  相似文献   

18.
家教小品     
爱·责任感没有比爱与责任感更重要的了。孩子从出生到长大成人,有许多潜在的危险威胁着他的肉体和精神,而爱与责任感会使你随时随地关心你的孩子,它是你的孩子最有力的保护伞。气氛和谐的气氛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营造和谐的气氛,除了家庭成员之间和睦相处外,还要注意三点:一是父母要自尊自强,在子女心目中树立良好形象;二是要多给孩子讲话的机会,让孩子讲他看到的事物、学到的知识和日常的心情,使其意识到父母关心着他的一切;三是要把握尺度,给子女一定的自由,使其有自然发展的空间。这样,子女才会觉得家长的要求合情合理,从而乐于…  相似文献   

19.
有的孩子在家里活泼好动,聪明伶俐,而一旦来到新的环境接触陌生人时,就会变得胆怯腼腆;有的孩子在幼儿园里显得很不合群;有的孩子则处处占强,盛气凌人。其实,这些情况的发生与家庭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父母意识”的潜移默化有些家长本身修养不高,在与人交往中存在不良习惯,对人不礼貌、语言粗鲁、态度冷漠;有的笃信“老实人吃亏”的交往信条,教育孩子‘推碰你一下,你就还他一拳”。这些无疑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这正如心理学家指出的,童年时期记录在大脑中的是“父母意识”。过分溺爱和保护家长对子女往往采取过分照料,过…  相似文献   

20.
齐齐哭哭啼啼地告诉父母有人欺负他,父母齐刷刷地问:“谁?”而后教子一招:“人家打你,你干吗不还手?真笨!哭,哭有什么用?”接着就为孩子“壮胆”:“今后如果有人敢打你,你就大胆地还手,医药费我们会付!”这是家长来幼儿园接孩子,我们亲见的一幕。每个家长都不愿意自己的子女被别人欺负、受委屈。然而,这样不分青红皂白就鼓励孩子“以牙还牙”却不是明智之举。这会让孩子觉得“武力”才是一切,会让他们耳濡目染地用拳头去解决所有问题。长此以往,换来的可能是暴力的孩子。有个这样的比喻:一个人智力不好是“次品”,身体不好是“废品”,而品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