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俞启定 《教育研究》2021,42(6):62-69
西方列强的军事侵略及文化渗透,使具有高度稳定性的中国古代传统教育被近代教育所取代.近代教育在缓慢发展过程中的几次跨越式突进,均出现在中国与列强的战争遭受重大失败和耻辱之后.其发展线索是:由举办专业技术教育开始,与传统教育并行发展;到拓展至普通教育领域,对传统教育进行改造;最终形成近代教育体系和废除科举,传统教育在体制上消亡.在此过程,西学东渐导致的教育思想观念起到先行的促进作用.鸦片战争后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成为近代学校产生的方针.从师夷的"技"到"术",再到"学",最终归为"中体西用",成为清末近代学制体系建立的宗旨.  相似文献   

2.
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思想颇具中国化特色.他在论述近代乡村教育价值时,从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特点出发,提出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的战略地位,并指出在现代化背景下中国乡村教育具有"为农"和"离农"的双重使命.这对于今天的农村教育改革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近代中国留学教育肇始于容闳所倡导的留美幼童的派遣,其后派遣学生留欧,至清末又出现留学日本潮.容闳的故乡今珠海地区是中国留学教育的主要发祥地,它对中国留学教育文化的发展贡献殊多.近代中国是一个不断遭到列强侵略的国家,近代中国文化的发展与整合在面向世界、学习西方的同时,一直怀有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诉求.近代中国留学教育和留学文化作为近代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内涵和突出表征,始终显现出开放性和民族性兼具的特色.而容闳和被称为"容闳的'美国人'的"留美幼童们,他们回国后输入"西洋之学术","介绍西方科技到中国",为"中国追求现代化"和"复兴中国"作出了重要贡献.这实际是中国留学教育和留学文化所具特色的人格化的表现.  相似文献   

4.
徐金海 《教育研究》2021,42(10):24-34
乡村教育在我国社会现代化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21世纪以来,我国乡村教育与社会整体发展不相适应,在城镇化进程中经历了快速"萧条期"及趋于"回暖期",依然面临着乡村学校教育质量不高,乡村教育发展整体逐渐式微等问题.乡村教育发展式微现象与乡村教育发展的裹挟式逻辑、内隐式逻辑、虹吸式逻辑以及嵌入式逻辑紧密相关.乡村教育的未来发展振兴,需要从教育现代化整体发展的角度系统考量,以"人的城镇化"建设为背景,更加注重"学生本位",助力乡村教育发展;以"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为契机,真正回归"乡土本位",促进乡村教育振兴;以"城—乡连续性发展"为方法论,不断凸显"教育本位",实现城乡教育现代化、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5.
传统犹如“无形的掌心”,对现代社会中人们的思想与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传统并非僵化保守、一成不变的信仰与范式,它本身处于发展之中。近代中国的教育现代化探索的教训在于割裂了传统与现代化的关系。中国式现代化和“两个结合”对于新时期重新思考教育传统与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关系具有重要指导价值。教育现代化与教育传统有着难以分割的关系,教育传统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基因和资源,发掘中华优秀教育传统是目前推进中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任务。合理地把握中国教育现代化的传统之维,以传统为批判的视角、以传统为发展的根基、以传统为转化的力量,有助于推进中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大连大学学报》2016,(1):113-117
作为20世纪上半叶最为重要的教育家、思想家和美育家的蔡元培,对中国近代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极为注重革新教育思想,倡导"以美育代宗教",并大力创办美术院校和书法社团,将"书法教育"纳入到了美育实践中的重要位置,对中国近现代书法教育产生了的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正自1979年4月正式出版至今,《教育研究》已经走过了35个年头。作为改革开放后创办的第一本学术性和理论性的教育刊物,《教育研究》在众多教育学术刊物中有如"长子",被寄予了引领中国教育研究发展的厚望与责任,有着特殊的地位。从改革开放初期的"四个现代化"和"两个文明"建设,到十八大提出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我国现代化事业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科教兴国"战略由此具有了  相似文献   

8.
"美好教育",是杭州高水平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地方选择。它以顺应新时代新要求为出发点,以破解教育发展中的问题为突破口,以追求匹配杭州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需求为着力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建设"美好教育"实际上是一个地区追求高水平建设教育现代化的本土目标与工作语系。高水平建设"美好教育",可从市域与学校两个层面推进。  相似文献   

9.
西方学者在研究近代中国社会史时,发现近代中国社会也存在着类似于西方社会的"公共领域",但大多研究局限于政治经济等领域,对教育领域研究不足。按照"公共领域"的研究范式,对民国时期在教育领域发挥重要作用的民间教育团体的生存样态进行探究,以存在时间最长且一直发挥作用的中华职业教育社为个案,从其公共群体、公共结构、公共活动三方面探讨其"公共性",认清它的生存样态,为当前的民间教育社团发展和教育改革提供思考路径。  相似文献   

10.
梁启超,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维新变法运动的领军人物. 在我国近代体育史上,梁启超曾不断介绍和传播西方体育理念,积极推动中国体育事业现代化,是我国近代学校体育思想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 梁启超的体育思想有着丰富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体育思想以"新民"为终极目标;主张体育事业"全面发展",提出德育、智育、体育缺一不可;提倡军国民主教育,推崇"尚武"精神;注重女子教育和平等体育.梁启超的体育思想,不仅是当时救济积贫积弱之中国的"良药",对今天体育事业的发展也仍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谈“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政策含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教育发展应该奉行的一个基准,需要有比较具体的政策含义。"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求基本教育机会的供给,主要指义务教育入学机会的供给让人民感到满意;教育资源的配置,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配置的体制设计和机制的实施让人民感到满意;教育的结果能够达到一定的水平和标准,即教育的质量能够基本符合人民的期望和要求。  相似文献   

12.
教育工学旨在寻求一条理性的和可操作的路径,以连接教育思想、理论与教育实践。虽然像教学设计这样的探索已在进行,但在教育学立场上的教育工学探索仍然没有成效。教育工学在今天的提出,主要是三个方面因素作用的结果:(1)作者个人的相关理论思考;(2)教育学科自身的完善;(3)教育实践的发展。三种因素的作用使得教育工学的提出成为一种必然。  相似文献   

13.
在教育生活实践中,存在着执着于个人有限的经验,进而遮蔽事情的整全,或者对自身之外的有限经验痴迷与崇拜,从而视局部经验为普遍真知,这就是所谓的教育经验主义现象。教育经验主义现象就其表征来说,主要有人们对局部经验的趋之若鹜、对教育理论的简单轻视和对方法、技术的情感偏执;教育经验主义现象的根源,主要在于教育经验对教育实践者具有亲和力,而教育理论又过度学术化,说到底是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运行着不同的逻辑。教育经验主义现象显然阻碍了教育实践境界的提升,对教育研究也产生了消极的作用。为了消解这一现象,教育研究者需要揭示教育经验的局限,自觉改变教育研究的形象,并探究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两种逻辑的会通。  相似文献   

14.
也谈教育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制度是一个含括范围极广的概念,但它也不可能囊括一切。人们在理解和界定教育制度的时候,常常忽视了对教育制度概念的边界和外延的确定,把许多非教育制度的因素放进教育制度规定性的范围中去,结果使讨论出现了一些不必要的混乱。对教育制度与非教育制度的界分,对教育制度不是什么的限定,都是我们从理论上科学把握教育制度内涵所必须做的。  相似文献   

15.
论教育常识及其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常识是主体在日常实践中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点、素养的总和。具有主体多元性、内涵丰富性、展现的直觉性和性质的两分性等特点。研究教育常识有助于教育实践,这表现在教育常识是对教育实践的现实鲜活反映和能够向教育理论转化,同时还有助于教育常识自身,这主要表现在扩展教育常识范畴和影响教育常识表征的速率和准确率。  相似文献   

16.
我国普通高中教育发展中的政府角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普通高中教育是现代学校教育体系中承上启下的一个特殊学段。政府作为推动教育发展的主导力量,应基于普通高中教育的普通教育性质、基础教育性质以及连接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特殊阶段性质而采取相应的行为策略。具体说来,我国政府在普通高中教育的发展中扮演着制定公平的教育政策、提供完备的制度环境、承担基本的教育投入和维护正常的教育秩序等角色。  相似文献   

17.
教育思维:教育理论走向教育实践的认识性中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育思维是人类的教育实践理性,是教育理论认识在教育实践面前的凝结,也是教育实践经验在人们认识中的凝结;就其实质来说,是一定的教育观及其支配下的教育操作思路的统一体。基于教育思维特殊的内涵和鲜明的思想色彩,它可以充当教育理论走向教育实践的认识性中介。  相似文献   

18.
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关联的基点在于真实的教育问题,这是重构理论与实践互动关系的新视角。教育理论源自教育实践中的问题,教育问题意识的弱化是我国教育理论贫困的深层原因,教育理论的贫困加深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联系的重构需要教育研究共同体进入教育场景发现和思考本土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19.
教育者在教育现场的一切作为,即使有意识地通向受教育者终极的美好生活,也必然具有一种更强烈的实用追求。它的顺利和完满,不可能与教学、训育任务的完成和受教育者的合理感受相脱离,否则其智慧的可能性也基本为零。沿着这一思路,我们从教育创造的领域入手,可以发现教师在学校教育现场必然要做如下的工作:一是对作为教育内容的知识和经验的处理与挖掘;二是对作为教育资源的时间、空间的配置;三是对作为教学活动载体的教学过程的建构;四是对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的意志的组织。从这四种工作中,可以提取出"处理"、"挖掘"、"配置"、"建构"、"组织",教育之行因此而不再模糊,教育智慧也因此而不再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  相似文献   

20.
在回顾和分析我国1979年以来教育哲学研究文献的基础上,认为当今教育哲学研究应关注教育实践、关注各种社会思潮,对教育发展中提出的一些根本问题从方法论的高度给以理论上的阐明和科学的预测,使教育哲学切实发挥指导教育实践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