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先决条件和根本目的,而作为人的现代化的指向即人的现代性具有鲜明的特征。由于人的现代化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特殊意义,所以,作为我国教育改革方向的素质教育,必须以人的现代化为现实目标,把人的现代性特征贯彻落实到教育的内容和途径上。  相似文献   

2.
人的现代化:意义和特征--兼论素质教育的现实目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先决条件和根本目的,而作为人的现代化的指向即人的现代性具有鲜明的特征。由于人的现代化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特殊意义,所以,作为我国教育改革方向的素质教育,必须以人的现代化为现实目标,把人的现代性特征贯彻落实到教育的内容和途径上。  相似文献   

3.
随着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走向现代化,需要教育现代化与之相适应。所谓教育现代化(或现代教育)是指以现代生产和现代化生活方式为基础,以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文化为背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人为目的的教育。现代教育植根于现代社会的现实,又面向未来急剧的变化和发展。现代教育的特征具有多方面性和多层面性,而其最重要的特征是充分展现人生的主体性,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当前我国提出的素质教育,就是现代教育的直接体现。我国小学数学教育的现状如何?小学数学教育如何摆脱“应试教育”的枷锁而实施素质教育呢?构建怎…  相似文献   

4.
我主张将“现代性”、“后现代性”的研究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所谓“内史”的研究,它注重学理层面的探究,注重问题自身的逻辑性,注重理论之间的内在联系;另一部分是所谓“外史”的研究,它注重理论与现实社会的横向关联,注重理论的社会背景和社会效应。就“现代性”的研究而言,内史要澄清的是,现代性概念本身在理论上出了什么问题?后现代性概念是如何从现代性概念中发展出来的?  相似文献   

5.
王学 《教育学术月刊》2011,(12):107-107
现代性的重要表征之一是价值的颠覆,20世纪人类思想的一个重要主题就是对价值颠覆的思考与价值世界的重构。在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反思中国教育的现代性问题,从人之生存问题入手重构教育观念,反思价值与教育的关系,建构价值教育理论,  相似文献   

6.
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时代特征明显地表现为现代化、全球化、多元化与信息化。"人"的现代性与技术、制度的现代性并不必然地同步发展,人类社会的现代化必须依靠"人"的现代性发展,高校公民教育正是社会现代化与人的现代性发展的必需。全球化的重要特点就是"一体化"与"解民族化",应该用全球的视角理解公民教育,正确对待自己的民族与国家;在多元化社会里,高校公民教育的旨归在于培养未来公民的宽容、聆听、对话与分享的人格特质;面对信息化社会,高校公民教育必须突破大学的有形之墙,借助信息技术,让网络文化有效地促进公民教育,并防范其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7.
观点     
正教育现代化的再理解与再出发《教育发展研究》,杨小微,2014年第6期当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的时候,关于教育现代化再理解和再出发的思考,显得关键和迫切。首先,教育现代化究竟要"化"什么?教育在为社会的现代化服务的同时,还要努力实现自身的现代化,即"化社会"与"化教育"同等重要。其次,教育现代化"化"的是"物"还是"人",抑或兼而有之?人的现代化,尤其是观念和思想  相似文献   

8.
现代性危机的发生事出有因,其在教育上也有各种表现,寻求破解需聚焦于主体性和主体教育的是与非、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僭越与复归、全球化吸纳与本土化坚守、信息技术变革教育是支撑还是引领等问题展开反思。教育现代化要走出"现代性危机",对经典现代性应持有既"兼容"又"增容"的基本态度,并以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行动来加以破解,在观念层面须借助文化哲学的反思,制度层面应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上同时用力,技术层面则要解决人与物之间的价值融合。怎样推进教育现代化才是可持续的?文章从"一地一案""一校一策"和"一人一境"三个方面探讨了解决的路径,具体可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区域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以学校现代化标准引领学校特色化发展,为每一位师生营造丰富多彩、温馨友好的"小生境"。  相似文献   

9.
困惑的思考:在素质教育与考试竞争之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把素质教育解读成一种与以往的教育根本不同的全新事物,把考试竞争简单概括为"应试教育",是人为地制造了一种两难困境,让误解它的人们愈加误解。在素质教育和考试竞争之间,有几个朴素浅显的问题需要思考:我们到底该如何理解基础教育、素质教育、考试竞争?而我们对素质教育误解的症结在于把目标解释成了教育内容,这与我们误解全面发展教育是一样的问题。而理解素质教育的关键不是教育是什么,而是教育的普适性素质目标是什么,这是个教育目标观念转换问题。所以素质教育与考试竞争之间不存在非此即彼的关系,"转轨"之说不合逻辑,它与考试竞争中的如何考试、如何竞争、竞争什么之间是亦此亦彼相辅相成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周易》是中国精神文化之源泉。在当前中国正在建设现代化、西方发达国家进入后现代化阶段的背景下,研究《周易》对于解决中国当下问题和应对西方文化逼迫的意义,即“现代化”或“现代性”与《周易》的关系问题,对当前社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由于现代性的根本是“第一实体”即人之个体精神,所以文章研究的重点是《周易》与人之个体精神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1.
在世纪之交,各国都在重新研究本国的经济与教育发展战略,从人的现代化的角度来探讨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是一个带有方向性、战略性的新课题,也是实现“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根本所在。 所谓人的现代化,简言之,就是人的意识观念、知识能力、社会行为、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具备了人类文明转向更高级形态所需求的文化特性和素质,它是新世纪国民素质提高的核心体现。我们着眼于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趋势: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从我们教育对象的实际现状出发,今天的素质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12.
一、关于素质教育的认识、理解对于素质教育 ,社会上人们有许多不同的认识和理解。一般认为 ,所谓素质教育 ,就是指对人在质的方面的各项基本要素实施的一种教育。如果站在社会的角度来说 ,素质教育就是以提高人的素质进而服务于社会为目的的教育。有的学者这样描绘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实现社会发展目标为宗旨的教育。这里 ,人的素质与国民素质应是一个意思。那么 ,再深入一步 ,人的素质又是什么呢 ?应该包括哪些方面 ?对这个问题 ,社会学者不同的认识理解则更多 ,有人统计不下 15种。不过 ,比较通行且具权威性的一种理解概括得较…  相似文献   

13.
人文教育是围绕着"人是什么"这一根本问题而展开的积极的自我反思,也是我们在现代性人文迷失中实现重新自我定位的唯一途径。过份执着于现实功利目的的理性主义教育模式使人文教育背离了"成人之学"的存在根基,遭到现代性解构的家庭、社会和大学的人文意象在慢慢淡化甚至消失。我们需要在正确地面向经典(阅读文本和切身体悟)中探求现代性视阈内人文教育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4.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如何使假日文化与当代社会价值观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成为当前我国文化发展繁荣的重中之重.教育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为重要的途径,学校教育又能为假日文化的形成做些什么?借鉴以色列休闲教育的课程体系,结合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现状,利用"国庆"等长假,组织开展学生假日践行活动,有助于学校文化建设的延伸,对学生及其家庭树立正确的假日文化观念、优化假日文化结构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1999年全国召开了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把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列为会议主要议题,并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名义发表了相关《决定》。今年 3月,"两会"召开前夕,又发表了江总书记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在此前后全国各地、各方人士,都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对素质教育的观点和做法。那么现在所说的素质教育和《教育法》中的教育方针有什么区别呢 ?它是一种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还是一种新的教育方法 ?还是对付"应试教育"的一种手段 ?我认为有必要对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做一些较为深入的探讨。   对于什么是素质教育,开始各执其词,莫衷一是,思想…  相似文献   

16.
素质教育论纲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素质教育已成为当今中国教育理论的主流,它的提出既有逻辑的必然,也是历史的必然;它关注人的发展,有其特定的现代哲学、心理学与教育学基础;它的实践性与现代性表明它是全面发展教育在现代的丰富与发展;素质教育常常被曲解,由此导致的观念混乱不仅败坏了素质教育理论,更将教育实践引入误区;中国教育要真正实现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还需一个长期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对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这是邓小平同志为中国教育指明的发展方向。我国教育实现“三个面向”的核心问题是完成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我国教育改革的目标是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建立素质教育的教育模式。那么,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是什么?二者有哪些区别和联系呢?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区别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两种教育模式所依托的社会背景差别很大,不同的社会背景必然会提出不同的教育需要。应试教育建立在农业经济和科技落后的基础上,社会生产及生活没有提出更多的对知识人才的需要,国民教育极不发达,社…  相似文献   

18.
教育与人生     
叶圣陶 《快乐阅读》2013,(11):78-79
在讨论教育与人生的问题之前,我们先看什么是教育?什么是人生?教育的意义究竟是什么?许多人认为,教育是"成熟的人对未成熟的人,以一定的目的方法使能自觉"。这种说法固然不能说不对,但总有些空泛。又如杜威所谓"教育即生活",舒新城所谓"教育是启进人生的活动。其目的在于为社会创造自立的个人,为个人创造互助的社会;其方法在利用社会的(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刺激,使受教育者自  相似文献   

19.
教育同人的发展的关系至为密切。在教育上历来存在一个争议不休的问题:人的发展受哪些因素制约?教育对人的发展有什么作用?在这个问题上,已往一般认为人的发展受遗传、环境和教育的制约,又有人把其中的一个因素绝对化,形成所谓“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与“教育万能论”。“遗传决定论”原先是一种传统观念。如中国封建时代即有所谓“龙生龙,凤生凤,贼养的儿子挖壁洞”的习俗观念,实际上是封建等级制度在观念上的反映。18世纪  相似文献   

20.
什么是社会主义?即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这一问题是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以来,各国马克思主义者一直探求的问题,也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艰辛探索、在认识和实践中不断深化的重大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共产主义对我们说来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运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恩格斯说:“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