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林纾翻译介绍狄更斯小说五种并产生很大影响之后,民国时期又有一批翻译者陆续介绍了狄更斯的不少作品,深受人们喜爱。在对狄更斯及其作品的认识方面,既出现了不少译自欧美、俄苏的评论文章,也有我国学者自己的研究收获。这些著述大大促进了普通读者对狄更斯非凡生活经历、独特创作风格以及不朽文学贡献的了解和把握。同时,由于社会现实需要、文学本身要求和民族文化心理方面的诸多影响,使得狄更斯在中国新文学家(老舍除外)那里无法达到全面而深刻自觉接受的程度。尽管如此,狄更斯作品中的人道主义精神、人物描写的独特魅力等,仍得到了大家的普遍认同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我国近代,福建出现了两位著名翻译家:一位是严复,一位是林纾。康有为称赞他们“译才并世数严林”(康有为:《琴南先生写万木草堂图,题诗见赠,感谢》)。这两位同时在译界享盛名的“译才”,都是用古文笔法译书的人。不同的是,严复虽然精通外语,了解小说的重要性,但并没有创作或翻译过小说,他只是把西方资产阶级的学术著作翻译到中国来。孜孜不倦地译介西洋小说的,倒是不懂“蟹行文字”的林纾。林纾被人誉为“译界之王”,他的译作曾经风行海内,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与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3.
林译小说中有大量的增补、改译和删除等形式的有意误译。林纾和魏易合译的《黑奴吁天录》也不例外。根据传统的翻译理论,该译作被视为不忠实的翻译。然而,这部译作在晚清却受到了中国读者的普遍欢迎。传统翻译理论无法解释这一现象,翻译伦理却能为此提供理论支持:林译小说中的有意误译具有不可避免性;有意误译中包含着忠实性的因素;有意误译实为一种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4.
我国近代著名小说翻译家林纾(一八五二——一九二四),从四十二岁开始到逝世为止,用文言文翻译了一百七十余部西洋小说,其中包括四十多部世界名著。“他使中国知识阶级,接近了外国文学,认识了不少的第一流作家,使他们从外国文学里去学习,以促进本国文学的发展。”(阿英《晚清小说史》)鲁迅、郭沫若、茅盾和其他许多名作家,早年都有一个耽读“林译小说”的时期,都受到“林译小说”的熏陶。林纾在翻译上是有贡献的,其译作不仅在清末民初的文坛上有过巨大的影响,就是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也起过某些积极的作用。本文仅就“林译小说”序跋,管窥林纾前期的译书思想,作为全面评价其翻译工作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林纾译本《黑奴吁天录》人物改写痕迹的文化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奴吁天录》是林纾翻译的第二本小说。因为林纾不晓外语,也从未到过国外,所以他非常依赖于其口译合作者。作为《汤姆叔叔的小屋》的第一个中文译本,译作中充满了改写的痕迹。然而就是这样一部在传统翻译理论中被认为是。不忠实”的译作却在当时中国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并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反响。这是传统翻译理论无法解释的。本文将以翻译研究派的理论为基础,从文化的视角对林译小说《黑奴吁天录》进行个案分析,说明了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人因素对翻译活动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6.
仇贞 《考试周刊》2012,(6):22-24
林纾是中国近代翻译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他虽不懂西文.但与多人合译的百余种作品开启了译介外国文学作品的先河.开创了20世纪中国文学翻译的热潮。正因如此.对林纾及其翻译小说的研究可谓我国翻译界及文学界一大经典话题。本文简介林纾著名的两本译作并就其翻译策略加以分析.供方家参考。  相似文献   

7.
生平 《考试周刊》2007,(51):119-120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梁启超基于在政治上维新改良的需要,发表了大量的译论和译作,并创办了《新小说》杂志,组织文学翻译和创作,在中国近代文学翻译史上起到了集"专业人士"和"赞助人"于一身的作用,促进了中国近代文学翻译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晚清小说杂志《小说林》具有独树一帜的文学主张,有重要研究价值。《小说林》青睐的侦探小说译作以情节取胜,满足了读者的猎奇心理。结合典型案例和文献分析,考辩《小说林》的文学观念与其在侦探小说译作语言、心理、文本模式上的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9.
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在历次对外应战中相继失败,于是割地赔款、耗财受辱,国家危机日趋严重.在这种情况下,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他们反对洋务派只知学习西方的船坚炮利,而强调学习西方的政治、社会制度以及哲学和文学.在翻译文学方面,虽然以前已经出现了《意拾喻言》、《昕夕闲谈》和《百年一觉》等翻译小说,可是对中国文坛的影响不大.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进一步展开,在19世纪后半期,中国的翻译文学开始兴起.维新派代表人物梁启超非常重视小说的功利性,一方面他翻译了《佳人奇遇》等外国小说,另一方面他写了《译印政治小说序》、《小说与群治之关系》等理论文章,提倡翻译外国小说.  相似文献   

10.
林纾是迄今为止最受争议的翻译大家之一,与此同时也是近代历史上最受欢迎的翻译家之一,造就这一局面的有当时的时代原因,也有林纾个人翻译风格的因素,而对于他的中西文学态度虽解说者众多,如张俊才就曾分析林纾对于西方文学了解比较肤浅,无法真正弄清楚中西文学的根本区别,他也没有真正的西学视野,但是在张俊才先生看来,这主要还是源于林纾已步入老年,是其难以摆脱的宿命;赵炎秋先生在《林纾叙事思想试探》中从林纾先生通过翻译小说提高了小说在中国的地位,阐述了林纾先生对于中西文学的一些看法,主要强调林纾先生虽未贬低中国古典小说,高度地评价了《红楼梦》,但也指出《红楼梦》描写的主要还是上层社会里的富庶生活,对于下层生活及社会描述甚少,这一点远不如欧美作家如狄更斯。在林纾看来,描写下层社会的家常之事较之富贵、冒险、侠盗题材而言更为艰难,因为其缺乏这些题材所具备的眩目、喜剧等吸引力;以上都是在论文中对林纾关于中西文学态度有所涉猎,但是并未进行专门分析,然对于林纾对中西文学态度之深入分析有助于深入了解林纾采用某些翻译策略的原因亦能更深入的了解林纾的文学思想。  相似文献   

11.
林纾和他的译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林纾是我国早期的翻译家。他以罕见的翻译方式,多产的译作,独特的风格出现在早期的文学翻译界。林纾从1899年(光绪廿五年)发表他的第一部译作《巴黎茶花女遗事》开始迄至逝世的廿五年中,翻译了一千二百万字的外国作品,介绍了英、美、法、俄、希腊、挪威、西班牙、日本等国的作家。一个不谙外文的人能与别人长期合作译书,是很难想像的事。但是林氏的文学修养与文字才能,坚持不懈与勤劳刻苦的精神却使之成为可能,并且作出了很大的成绩。他的译作虽然已为新译本所代替,他在翻译上的历史功绩却是不能磨灭的。  相似文献   

12.
中国戏曲、小说等文学作品在18世纪首次进入德语地区民众视野。至19世纪末,中国诗歌、小说、戏剧的翻译已经在德语地区全面展开。这时期的《诗经》翻译和屈原诗翻译处于世界汉学的领先水平,对西方汉学界具有开拓意义;一些译作成为德译汉文学的经典,如佛尔克的汉六朝诗翻译及格里斯巴赫的《今古奇观》小说翻译等。  相似文献   

13.
“林译小说”中优秀译作很多,其中不少是林纾与魏易合作完成的。魏易精通外语并与林纾合作默契,林纾具备深厚的古文功底和高超的文学感知力和创作能力,二人合作打造了“林译小说”特殊的艺术魅力。林纾的成就与魏易密不可分,他们合译的“林译小说”影响深远,在中国近代文学史和翻译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4.
副文本是指封面、标题、序言、前言、注释、后记等在文本中连接读者和正文并起协调作用的中介性文本材料。译作的副文本与译者、与译本的外部生产环境和接受机制、与伪翻译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林译小说研究的有很多,但却很少有人从副文本角度来进行研究,本文将重点从序跋角度来窥探林译小说的翻译目的、翻译方法、翻译语言以及文学比较。  相似文献   

15.
"把这位当代文坛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最具叛逆性、最富创造精神和广泛影响的具有世界意义,也是当代中国可以进入中国和世界文学史册的为数不多的著名文学家之一贾平凹的作品英译,让更多的外国读者了解贾平凹,让世界读者熟知更多优秀的中国小说。"敢从《废都》开始英译作品,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教授,英美文学与翻译专业硕士生导师胡宗锋,经过27年来的积淀与坚守,终于在今年7月,与英译合作者Robin Gilbank(罗宾·吉尔班克)博士,历时3年上千个日夜,40万字首部英译版《废都》(英译名:The Abandoned Capital)终于完稿,《高兴》《白夜》《带灯》等作品也相继都在翻译中……胡宗锋一直从事英美文学及文化与翻译方向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在全国各种报刊上发表译作和评论文章200多篇,《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工作导读与翻译》《陕西作家走向世界的英译研究》等项目的提出,引起了陕西乃至全国翻译界同仁的重视和关注——  相似文献   

16.
西欧文学东渐初潮中,英国小说家哈葛德是一领风骚、为我国读者广为熟知的一位作者。中国现代文学卓越的奠基者鲁迅,一度也是哈葛德小说的热心读者,甚至由此萌生翻译哈葛德小说的豪兴。当时,翻译哈葛德小说最著力的林纾,几乎是见一本译一本。和林纾的翻译激情相媲美,鲁迅的阅读兴致亦达到见一本购一本的程度。但认真说来,林译哈葛德小说给鲁迅留  相似文献   

17.
试论文学翻译中译者的文化过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中涉及到的不仅是语言,更有语言背后更深层次的文化。文学翻译作为较高层次的翻译也不例外。以劳伦斯的《彩虹》中性描写的翻译删节问题为引,指出由于中西性观念的不同使得文学作品的翻译面临一些问题,并由此进一步探讨了文化因素对文学翻译的影响,从而提出,译者在进行文学翻译时必须对译作进行文化过滤,以使之更好地被译入语读者所接受。  相似文献   

18.
2010、2012、2014年8月,中国作家协会先后在北京举办了三次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翻译家的对话》( I、II、III)收录了会议的演讲稿?在这些会议上,汉学家、中国学者主要讨论了四个方面的议题: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现状、翻译过程、中外文学差异、针对中国文学走出去的建议?翻译家的对话为中国文学“走出去”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翻 译选材?目标读者定位、翻译策略、译作传播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启发价值。  相似文献   

19.
文学翻译是"五四"新文学理论建设中一项重要内容。胡适认为要改造中国文学,必先翻译外国名家作品,以西洋的文学方法作为我国新文学创作的模范。他采用直译手法用白话或白话式文言进行翻译,与他改革中国文学的主张一脉相承。通过对《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译作的剖析,来探究胡适早期的文学翻译观,及其对翻译小说文学艺术价值的选取。  相似文献   

20.
在《三国演义》的翻译过程中,罗慕士打破了西方文学翻译中的强势话语范式,大胆采用直译法,在语言、文学、文化层面上实现了中国话语言说。同时,他利用出版宣传、语境顺应等有效的中国话语传播策略,使译作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接受效果。罗慕士翻译《三国演义》的方法对当下典籍英译及对外传播工作的启示是:要综合采用各种言说策略,争取原语话语权,展示中国话语特色,讲好中国故事,使译作在海外获得最好的传播效果,进一步促进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