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是基于2016年8月在北京召开的世界比较教育大会的主题发言而撰写的.围绕"'中心的中国'对全球教育有何蕴意"这一主题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阐述.第一部分主要讲述国际社会在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十几年间给予的援助.十年"文化大革命"给中国造成重创,国际社会纷纷伸出援手.现在中国有责任回馈世界,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教育援助.第二部分通过梳理文献,挖掘并呈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着重分析了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教育遗产将如何为教育理论和实践注入新的活力.第三部分,比较全面地呈现了中国主动与非洲和东南亚国家的教育机构建立的发展合作关系并给予的教育援助.  相似文献   

2.
奥林匹克国际理解教育的"北京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际理解教育是奥林匹克运动的核心,北京奥林匹克教育的国际理解教育项目"同心结"交流活动,既延续了以往奥运会"规定动作"--"一校一国"模式的做法,又融入了很多具有中国特色的元素和创新之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北京模式".  相似文献   

3.
中外"国际教育"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针对国际教育的现状。对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以及中国的国际教育进行了比较分析。最后提出了中国国际教育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应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教育奥运会"是美国的教育政策专家在北京奥运会举办期间发起的一个虚拟的国际竞赛,它以四个国际教育评价项目为依据对参与国进行排名,其目的是为了提高美国公众和决策者对美国中小学质量的国际排名的关注.然而,美国各界对国际教育评价项目的态度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5.
20世纪80年代,中国提出重新认识与评价杜威和赫尔巴特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理论中的重要影响,作为从不同视角共同反映教育客观规律的教育理论应该并存于教育中.这一再认识过程深刻地影响到了对现阶段"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认识.通过争鸣与对话,促进了教育研究中对于教育实践认识的深化,极大地推动了新时期中国教育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一带一路"为高校国际教育融合中华文化带来了新的契机,在国际化教育发展过程中,各地方政府提出增加区域文化建设与对外传播的决策.因此,本文首先阐述了高校国际教育融合中华文化的必要性,然后分析了河北高校国际教育融合中华文化的现实情况,最后提出了"一带一路"下河北高校国际教育融合中华文化的方法与对策.  相似文献   

7.
"全纳教育"呼唤中国完善特殊教育政策和教育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纳教育"是有影响的国际共识之一。意大利、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是世界上较早实施全纳教育政策的国家,拥有成熟和完善的"全纳教育"体系。将这些国家的"全纳教育政策"与中国的特殊教育政策进行对比,可以找出中国特殊教育政策的不足。国际与国内的教育发展形势需要中国在"全纳教育"基本理念的指导下完善特殊教育政策和特殊教育立法。  相似文献   

8.
教育艺术的最高境界——“无为”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为”教育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无为”思想与现代教育学中“主导、主体”理论的结合。“无为”教育艺术展现的是教育者导演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自我教育。“无为”即“无背道之行,顺自然而为”,顺其自然、因势利导是其最高法则。所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现代教育理论特别重视学生的自我教育,即以教育者的“无为”促进受教育者的“有为”。  相似文献   

9.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促进中国教育质量的提高,推广科学教育研究成果,支持、鼓励和组织教育科学研究"的宗旨,坚决执行中共十七大提出的"教育优先发展"之战略决策与胡锦涛"坚持好、落实好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的方针"之指示,改变教育思想、观念,尽快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推广教研、教管成果,实施教育创新,实现2007年中国第四届教育家大会提出的目标,中国教育科学学会、中国国际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国国际教科出版社(中国国际教育科学文化出版社)等特常年举办"全国教育创新论文大赛"(每年一届,配合北京"中国教育家大会优秀论文征集评选"活动)。本大赛已得到了中国国际认证中心、中国新闻出版社、中教文(北京)国际教育研究院、中国教育家协会、中国教育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一对范畴,"技"与"道"对洞明当今教育面临的困境具有很大的理论意义.本文在揭示了"技"与"道"关系的教育心理学内涵的基础上,探讨了两者调适失范的教育心理学根由,并提出了实现两者调适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陈学军 《教育学报》2007,3(2):10-15
人的安全需要与自我意识需要、社会共识的诉求、以及制度化教育本身的特性,提出了形成教育共识的需要.然而,"理解"与"接受"的困难,使得教育共识的形成即便不是不可能的,也是异常艰难的.那些宣称的教育共识往往试图归化不同的观点而体现出强制,强调认同而淡化怀疑,意在融通却造成区分.因此,将"共识"动词化,把"教育共识"变为"共识教育",即从对"共同的教育认识"的关注转到"共同去认识教育"上,虽是不得已的选择,却也是一种积极的策略."共识教育"既是寻求教育共识的最低策略,也体现了对于他人的信任与依赖,还意味着开放怀疑、避免风险的态度.  相似文献   

12.
国际中文教育是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必须以"讲好中国故事"为己任.基于"讲好中国故事的"国际中文教育宜准确把握"中国故事"的内涵与外延;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融入国际语言教育环境,兼顾"讲好中国故事"与"讲好他国故事",注重双向交流;注意"中国故事"的可接受性,不矫揉、不造作、不弘扬,采取以实事求是、客观平和的心态和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打造公共平台、推出公共产品,以教师、教材、教法等多角度"讲好中国故事".  相似文献   

13.
工程伦理教育被包括美国工程与技术认证委员会(ABET)和国际工程联盟(IEA)在内的许多国家和国际认证机构视为工程教育最重要的要素之一.日本工程教育协会工程伦理研究委员会在整体把握全球工程伦理教育发展态势、综合考虑本国实情的基础上于2016年发布了《工程伦理学习和教育目标(2016)》和《工程伦理教育"教学大纲模块"》两份咨政报告,旨在解决"工程伦理教育如何在、怎样在"的难题.两份报告提出包括"2维4类、21个子项"在内的工程伦理教育目标,并借助9大"教学大纲模块"让"规划课程内容、完善教育方法、制定评估方案、编修适用教材"等艰巨工作"落到实处".引介两份报告的研究要点和结论,对完善中国工程伦理教育的战略布局和实践方案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树立和实践又好又快"双超常教育"科学发展观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针对目前中国超常教育何去何从的时代命题,简明扼要地提出了又好又快的"双超常教育"科学发展观,明确了"双超常教育"思想的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进而从十个方面提出了如何推进"双超常教育"的对策与举措,从而为中国超常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5.
浙江省长兴县为了解决职业高中和私立学校的生源困难问题,采取了实施"教育券"政策的做法,在国内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教育券"也被国人广泛关注.本文试图以长兴县实施的"教育券"为引子,对"教育券"的提出及在我国实行的实际情况进行论述,进而对"教育券"这一政策进行分析,提出目前地区性实施模仿性的教育卷计划需要斟酌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王萍 《华章》2011,(13)
有人说:七十年代学生学会生存,八十年代学生学会学习,九十年代学生学会关心,那么进入新的世纪,我们该让学生学会什么呢?挑战?竞争?调节?共处?其实不管学会什么,有一点应该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任何一个学生都需要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但这一点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需要老师和家长有意识的引导.本文就"无为"教育的方法做些探讨.  相似文献   

17.
西方自步入工业文明时代以来,伴随着科学革命和科技理性的高扬,科技教育渐成大学教育的主体,并呈现出与人文教育对立之势.我国高等教育价值取向和培养目标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重"物质"、轻"文质"的教育发展趋向,使得中国的传统教育丧失了独有的"自性",面临着空前的困顿和迷失.  相似文献   

18.
中国"贵和"文化传统主要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以及体现其精深的辩证色彩的"和而不同"的思想.即使在现代社会, "贵和"思想仍然彰显其历久弥新的魅力,同样给予现代教育以深刻的启示:一要树立"和而不同"与时话的教育理念;二要倡导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三要更加重视生态环境教育、国际理解教育、多元文化教育.  相似文献   

19.
论庄子的"无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无为"的提出,是基于"道法自然"的思想."无为"思想的核心是合乎本真本然的自然之道.庄子"无为"的主要指向,是政治上的"无为"."无为"主要是遏制统治者私欲、权力的膨胀,是对现实政治中的有为异化的批判与超越."无为"还具有人的生活也要遵从自然之道的意义.庄子"无为"的理想是"与道为一"的境界.  相似文献   

20.
为进一步推动新时代国际教育事业创新发展,加强国际教育研究与学术交流,中国教育学会国际教育分会学术年会暨第二届北外比较教育与国际教育论坛在北京外国语大学顺利举办。会议紧紧围绕"新时代全球教育治理的理念与实践"的主题,对国际教育领域的理念、国际化人才培养、提升教育对外开放水平以及中国参与全球教育治理等话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讨论。通过本次学术年会,专家学者共同为国际教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议题、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了真知灼见,为推动中国更好地走向世界、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等重要问题贡献了智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