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运用引力模型,对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的经济联系强度进行研究分析,并测算了京津冀各城市的集聚与辐射影响力,结果表明,北京和天津是京津冀城市群的两个经济增长极,北京—天津、北京—廊坊、天津—沧州、北京-保定的经济联系较为紧密,其中北京和天津之间的城市引力最大,城市外向功能量最大;京津冀各城市的地理位置与经济联系强度有一定的关系,在地理位置上离北京、天津较远的城市,如张家口、承德、邢台、邯郸、秦皇岛等城市,受到北京和天津的经济辐射较小;从中心城市的辐射程度的差异来讲,天津对各城市经济辐射的差异小于北京。通过研究结论,本文最后提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河北省能源消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武红  谷树忠  周洪  王兴杰  董德坤  胡咏君 《资源科学》2011,33(10):1897-1905
经济发展离不开能源消费,而能源消费引起了大量的碳排放,能源消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对实施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统计年鉴数据,测算了河北省1980年-2009年能源消费引起的碳排放总量,并分能源类别测算了煤炭、石油、天然气三种一次能源的碳排放量,在此基础上做了其变化轨迹分析及与京津...  相似文献   

3.
城市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城市的发展需要与其他城市的相互联系,不是孤立的存在,以皖江城市带的主要中心城市与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为研究对象,利用节点分析、区域经济联系强度分析以及地缘经济关系研究长江经济带中皖江城市带主要城市与其他沿线城市的经济联系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的城市间中心职能指数相差悬殊,皖江城市带城市基本分布在三四级中心城市;皖江城市带城市与长江经济带其他沿线城市经济联系量总体呈现随着空间距离的的增加而递减的趋势;皖江城市带主要城市与江浙沪部分城市基本属于互补型地缘经济关系,与中西部大部分城市属于竞争型地缘经济关系。皖江城市需要进一步加强与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的经济联系,也要与东中部地区深度合作,形成立足安徽,加强与东部战略合作、联接中西部,努力建设成为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  相似文献   

4.
我国区际经济联系探讨—以铁路客运为例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张莉 《中国软科学》2001,(11):99-103
区际经济联系是区域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利用1999年5月全国29个中心城市之间的铁路客运调查资料,通过对各城市的客运地位,大宗客流分布,不同等级区域之间的客运交流的深入分析,揭示出我国以东部城市为中心的区域联系格局,而在内地地区,也形成了区域联系的子系统,这一格局是经济和社会,历史与现状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铁路运网的改善,我国区际经济联系格局将发生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对我国中部地区的对外经济开放度进行了度量,并采用Johnson协整分析技术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法考察了中部地区经济开放度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协整检验结果表明,中部地区的对外经济开放度与GDP增长之间存在唯一的协整关系,即两者之间具有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因果关系检验表明,中部地区经济开放度的提高是该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但该地区GDP的增长没有显著地提升经济开放度。  相似文献   

6.
基于财政分权视角,以2003~2013年中国112个地级市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构建联立方程,探讨城市级层经济增长和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财政分权、工业化水平的提高促进城市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会加剧城市环境污染的严重程度;人均GDP与工业SO2排放量和工业废水排放量分别呈倒N型、负相关关系;外资的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不确定,但能改善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7.
通过城市化各因素的定量测算,研究东部各省份的城市化水平,通过建立简单的回归模型测算城市化水平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回归结果表明,城市化部分指标对经济增长无显著影响,从城市聚集不经济、城市群发展滞后、人力资本结构失衡三个方面对回归结果进行分析与解释。  相似文献   

8.
基于珠三角制造业27个行业数据对城市经济联系和城市竞合进行关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论这个城市是否属于非中心城市或中心城市,只要彼此经济联系越强,那么制造业竞合异构性越大,越倾向于合作;只要经济联系越弱,那么制造业竞合同构性越大,越倾向于竞争;反之,不完全成立。同时,城市竞合关系保持相对稳定,短期内几乎不随时间变化从一种状态转为另一种状态。因此,为促进制造业发展,我国政府必须持续不断加强城市间经济联系以促使城市间紧密合作,这也是促进城市群经济发展,实现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9.
区域经济网络是指建立在区域经济系统上的与经济相关的社会、人文、交通信息等诸多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总和,它通过许多通道来互相联结各要素,表达其间的空间位置关系。空间组织亦称生产布局,一般指社会物质生产部门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空间分布、结合形式以及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等。县域经济网络是指建立在县域  相似文献   

10.
徐勤诗  朱仕朋 《大众科技》2010,(3):184-186,177
文章从经济适度人口与城市发展关系切入,根据前人经济适度人口理论,应用毛志峰EOP-MM模型,依据南宁市市辖区目前的产业结构、GDP、劳动生产率、人口规模和年龄结构等数据,测算广西南宁市市辖区2020年经济适度人口。为使城市实际人口与经济适度人口符合,探讨南宁市在城市规划、产业发展、制度建设、市场建设等方面采取哪些措施比较适宜,促进广西南宁市城市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徐圆  施永莉 《科研管理》2021,42(3):131-138
本文以11个城市群规划的颁布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法,从创新视角考察城市群的经济效应。结果显示:(1)城市群规划的实施对城市群的区域创新活动具有正向推动作用。(2)原先集群程度和一体化程度越高、内部技术水平越接近的城市群收益越大;相比较大城市和中心城市,非中心城市和规模越小的城市在城市群规划实施后创新活动的增长更明显。(3)这其中的作用机制在于城市群规划能够引导地方政府积极合作,打破物理边界,寻求区域创新合作,促进内部一体化程度加深。  相似文献   

12.
标准是重要的软联通形式。立足标准合作实现城市间联动,是促进区域内经济一体化的重要路径。以长三角27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基于联合制定标准数量和经济联系强度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构建了2016—2020年标准合作网络和经济一体化网络,揭示其空间结构的演化特征及城市角色的演变规律,并运用二次指派程序(QAP)和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探讨长三角区域内两者空间协同演进关系。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的标准合作和经济联系拥有大致相同的空间分布特征,城市间地理区隔被突破,大范围共享融合得以实现,但经济一体化领先于标准合作;长三角城市群呈现出空间分异状态,网络东密西疏,中心城市以自身优势展示出较强的辐射溢出能力,核心—边缘结构显著。QAP检验显示空间中标准合作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之间存在正相关性,格兰杰检验进一步验证两者彼此促进,互为因果。研究发现验证了标准合作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互促关系,拓展了标准治理研究,也启发政策层面以标准合作牵引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赵璟 《未来与发展》2014,(4):22-28,16
在中国追求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大背景下,城市群平衡增长要同时实现整体增长与缩小内部增长差距两大目标.然而.区域经济政策对这两个目标实现的促进机制与效果问题却长期困扰着决策层。本文系统整理了国内外有关区域经济政策促进城市群经济平衡增长领域的理论与实证文献.按照作用对象将区域经济政策归纳为城市间要素流动、投入一产出联系、技术扩散和转移支付四个维度,发现各维度区域经济政策对城市群整体增长的促进机制与促进效果比较明确.但是对城市群内部增长差距缩小的促进机制与促进效果均存在争议.争议主要集中于政策间交互作用和城市间功能与分工差异。但从经济学框架上对这种政策复合作用问题进行系统分析的文献并不多.而利用系统仿真方法研究城市群发展的文献为考察区域经济政策簇复合作用效果提供了方法支持。  相似文献   

14.
区域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压力的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压力的关系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方向,然而却很少有研究在不同理论脉络下系统梳理相关成果,并比较不同理论、方法、模型、指标与评价体系的优劣势与应用范围,以至于难以确定理论贡献。本文综述了相关的5类理论模型与实证研究,并比较其理论内涵、模型方法、评价体系及适用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二者关系分析的基本框架和重点内容,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参考与技术支持。结果发现:①二者关系研究的理论、方法与指标各具优劣势与应用范围,相关研究应遵循“检验因果关系方向→识别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拐点/脱钩状态→评估生态效率强度→判定耦合协调阶段”的基本框架,并按照“方向调控→拐点/状态调控→强度调控→系统调控”的思路制定区域可持续发展政策;②未来应重点开展方法、模型与评价体系的适用性及优化研究,关注驱动因子、作用机制及路径选择研究,探索多案例对比、远程耦合及关联研究。  相似文献   

15.
生态与经济协调目标下的郑州市土地利用空间优化配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镇化快速发展进程中建设用地占用生态用地的现象普遍存在,如何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成为目前中国土地利用所面临的主要难题。本文以郑州市为例,借助LANDSCAPE模型,开展生态与经济协调目标下土地利用空间优化配置。结果表明:①在满足耕地保护和建设用地需求的前提下,以2008年为基期,模拟2020年土地利用布局时,优化情景下比规划情景下土地利用空间布局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分别提高0.3亿元和49亿元,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相协调。②两种情景下的模拟结果显示,建设用地配置向经济发展较快、生态效益较低的区域聚集。其中,优化情景下建设用地配置较多的区县为荥阳市、新密市及登封市;规划情景下建设用地配置较多的区县为金水区、惠济区、中牟县。优化情景下的建设用地布局更符合目前郑州市经济发展走向,对区域生态保护更为有利。③LANDSCAPE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可解决传统的城乡建设用地指标分配方法对土地利用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空间异质性考虑不够等问题,进而实现区域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是研究中国金融发展的首要问题。地区差异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显著特点,有必要将地区差异纳入中国金融发展的研究中。根据省级面板数据,本文认为,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存在作用强度不对称性与地区作用不对称性。这为制定金融发展政策与区域发展政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城市及区域规划是一项富有宏观的战略性、特殊的区域性以及系统全局性的规划工作,在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中发挥不可代替的作用,城市及区域规划是区域城市统筹规划和城建集聚体编制、计划的总体依据与基础载量体。城市及区域规划辐射范围广泛、涉及内容复杂,是区域城市发展和提升的远景蓝图与绘本,更是保持区域整治科学化与合理性的战略安排,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规划、土地资源利用规划、区域政策与发展规划、基础设施改进与完善、城镇与乡村体系统筹规划、工农业生产部署和安排等具有先导性、基础性、主导性以及公益性特点的规划内容是区域规划与管理涵盖的重要方面。对于城市及区域规划内涵、属性、理念、方法等相关内容的再探讨,对于规制传统理论与前沿规划观念的融合具有重要的研判价值和参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赵亚莉  刘友兆 《资源科学》2013,35(2):380-387
以我国22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样本,以建设用地占该区域土地总面积的比例为土地开发强度的表征指标,运用泰尔指数和经济计量模型,探讨了1997年-2009年城市土地开发强度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期内我国城市间土地开发强度总体差异明显,且东、中、西部区域内部开发强度的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较大;城市间土地开发强度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形成了以长三角、珠三角、北京-保定-石家庄-邢台-郑州-洛阳为中心的高强度区域,西部地区开发强度相对较低;省会城市的土地开发强度普遍较高,且同一省域内不同城市之间土地开发强度差异也较大;城市土地开发强度差异随着城市规模的增加而增大.经济增长、城市化、产业结构与城市土地开发强度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土地规划政策的影响尚没有体现,且不同区域、不同规模城市土地开发强度的影响因素存在明显差异.今后,应采取差别化的管控策略,促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严格执行土地规划政策,合理推动城市化和城市产业布局,才能使城市土地开发强度保持在合理水平.  相似文献   

19.
胡碧玉  陶月英  聂应德 《软科学》2006,20(2):96-100
影响四川省城乡收入差距的原因很多,主要是经济水平和经济结构、体制和制度性阻碍及经济政策和经济改革等,要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只有深化改革和进行制度创新,才能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