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天桥艺人刘永春,外号叫:小鼻子小眼.刘永春他那巴掌大的脸上,长着小号的鼻子、小眼睛和一张小嘴,嘴一张就露出他那芝麻大的牙齿,这些零件一齐挤在他扁扁的小脸上,也不用说什么,也不用表情,谁看了都要笑破肚皮.  相似文献   

2.
幽默     
《大观周刊》2010,(32):54-54
他她篇 健忘 张教授很健忘,一天,他躺在浴盆里,妻子奇怪地问:“你怎么穿着衣服洗澡?” 张教授这才发现自己忘了脱衣服.他刚想跳出来,又忽然冷静下来说道:“没什么,多亏我事先忘了往浴盆里放水。”  相似文献   

3.
电话里道弘同志说厚枢同志给他一份1938年7月2日张元济给郑振铎信的笔迹影印件,他在《张元济书札》中没有找见,又问《张元济书札》封底因何有书号而没印定价。所说此信已收入《张元济书札增订本》。至于为什么没有定价和有增订本,就说来话长了。  相似文献   

4.
改刊寄语     
1936年,商务印书馆负责人张元济在校阅<史记>时,甚感于其中的英雄人格,决意为青少年编一本书,以固守中华民族的品格.他从<史记>、<左传>、<战国策>中选出八篇故事,译成白话,并附点评,定名为<中华民族的人格>,于卢沟桥事变前两个月出版.薄薄几十页的小书,立即招致日本人的屡屡禁绝.然张元济则不以为惧,他在<编书的本意>中说:"只要谨守着我们先人的榜样,保全着我们固有的精神,我中华民族不怕没有复兴的一日."  相似文献   

5.
一张北海票 1942年,我5岁.那年早春的一天,德柱表哥因给抗日根据地的八路军传递日伪情报犯了"八路嫌疑"案,国民党张天佐的保安团挖好了窝子要活埋他.德柱表哥大清早冒着料峭寒风,光膀赤脚撞进我家门.他在我家东厢房饭屋里隐藏了一个白天,当晚穿上我父亲的粗布衣裳和山杠子鞋,星夜逃往二百里外的沂蒙山抗日根据地,投奔了八路军.  相似文献   

6.
老张的茶馆     
《大观周刊》2010,(36):2-3
古朴却不典雅 在一张不知从哪儿弄来的破旧茶台后 不修边幅的老张的脸总隐没在一张藤椅里 没人知道他的年龄 分不清岁月的平静成了他的脸  相似文献   

7.
《世界召唤》(World Call)是美国基督会(Disciples of Christ) 1919年创办的月刊,主要登载基督会成员在世界各地传教的情况以及见闻,1973年终刊.《世界召唤》在1919-1927年间,刊登有关南通的文章一共21篇,其中直接论及张謇的有6篇文章以及3张图片,是研究张謇的基督教观和近代南通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史料.张謇虽然不是基督徒,但他对基督教抱有欣赏态度,鼓励美国基督会在南通发展社会事业.这些史料,清晰地展示了张謇在发展南通社会事业的过程中,海纳百川、虚心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的胸怀.  相似文献   

8.
又到了北国黄叶飘零的季节,我翻着这张已经发黄的照片,遥望着寒星闪烁的夜空,想起了一位优秀的作家,一位诚挚的朋友。路遥兄弟,你已经走了十年了…… 认识路遥,是在70年代中期。那时,他刚从延安大学毕业,分配在《陕西文艺》编辑部,正好与我的一位老同学汪炎一起工作。我到编辑部去看汪炎,却正巧遇上了路遥。他个子不高,肩宽膀圆,皮肤黑黝黝的,显得十分壮实,一口地道的陕北口音,让人感到亲切厚道。当时,我曾有一本诗集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路遥也写过一首同类题材的诗在《陕西文艺》上发表。他笑着握着我的手说: “以后,我们是诗友了!”  相似文献   

9.
威尔逊先生决定做个小试验,看看儿子长大后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他在桌上放了三样东西:一张十元的钞票——代表银行家;一本崭新的圣经——代表教士;还有一瓶威士忌——代表二流子。然后,他躲在窗帘后面偷看。  相似文献   

10.
孙毓修先生是商务印书馆早年的一位高级编辑,版本目录学家、古籍整理学者和著名的藏书家.他进入商务印书馆后,协助张元济创办涵芬楼,主持涵芬楼古籍的鉴定和整理工作,并写出<图书馆>一文,为中国近代图书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是中国近代图书馆学的奠基人.  相似文献   

11.
无意之中成被告 文静接到诉状时,真的吃了一惊。 诉状是她前夫张子明告她,称她曾向他借过一万元钱,至今未还。虽说他们已经离婚了,但钱还是要还的。接到诉状,文静怎么也想不起有过这样的事。她跟张子明离婚时已把所有的东西算得清清楚楚,假如她借了他一万元钱,他怎么会不拿出来算呢?现在离婚已经两年多了,怎么突然间又冒出来她借了他一万元钱了呢?  相似文献   

12.
编者按: 邓拓(1912-1966),福建闽侯人.1937年12月11日,<晋察冀日报>的前身<抗敌报>在河北阜平创办,为军区部队报纸.1938年4月,改为中共晋察冀省委机关报,邓拓在这时调来报社任主任,以后担任社长、总编辑.1940年11月7日该报改名为<晋察冀日报>.作为报社主要领导人的邓拓,通过这张报纸积极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和抗日根据地建设的各项方针政策,对晋察冀边区的建立、发展和巩固做出了重要贡献,真正使<晋察冀日报>成为了晋察冀边区党和人民革命斗争的喉舌.正如聂荣臻所说:"大批革命的新闻工作者在异常艰苦的环境中进行了大量的工作,<晋察冀日报>社的邓拓同志,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一个."  相似文献   

13.
1942年的某日中午,在纽约的一家餐馆,流亡在此的法国飞行员安东尼·德·圣埃克絮佩里,在一张餐巾纸上随手画出了一个金发少年,和他一块吃饭的美国编辑尤金·雷纳尔很喜欢这个形象,就鼓动这位42岁的法国人把它写成童话。第二年,《小王子》在美国分别以英语和法语出版。故事的主人公小王子,独自一人住在一颗非常非常小的小行星上,他爱上了星星上仅有的一株玫瑰,又因对花儿的虚荣和谎言感到失望而出走。他游历了六颗小行星,见识了上面住着的一些怪人国王、爱虚荣的人、酒鬼、商人、点灯人和地理学家,最后来到地球。他在荒凉的撒哈拉沙漠遇到了…  相似文献   

14.
高巍 《档案天地》2004,(5):19-20
冀中平原抗日根据地,位于北宁铁路平津以南,石德铁路以北,平汉铁路以东,津浦铁路以西,约六万平方公里。日本帝国主义侵吞华北以后,风起云涌的游击战争,使得日军的势力范围仅限于铁路沿线及附近的市镇。当时,在冀中区党委的领导下,县区两级成立了战地动员委员会,不久,又建立了各级地方抗日民主政权,游击队、游击小组蜂拥而起,工、农、青、妇等群众抗日救国组织纷纷建立,黑板报、读报组、识字班遍及各村,村中有剧团,遍地是歌声,化生活十分活跃,抗日救亡运  相似文献   

15.
一、初见陈学昭 那是十年动乱结束以后,<上海文学>(当时称<上海文艺>)刚复刊半年,我第一次外出组稿,去了杭州,看望老作家陈学昭. 那时,陈学昭还没有彻底平反.她唯一的女儿陈亚男,还在浙大校办工厂当杂务工.母女俩相依为命,住在杭大宿舍的危楼上.我们踩着吱嘎作响的楼梯,走进她们的木板房,见到的是两张木板床,一张油漆剥落的书桌,几只木凳.室内无一长物.我心头不禁涌上一缕凄惶寒意.这就是五四时期女作家,我国第一代法国文学博士的家么?  相似文献   

16.
一个消息传开了:国王要举行一次打呼噜大奖赛,凡参加者都将得到一张十分舒适漂亮的床作为纪念品,其中最优秀者将会获得与他本人体重一样多的金子!  相似文献   

17.
半年多没与读MBA的Adrian张见面了,不知道这个昔日忙碌无比的CIO现在学习的怎么样。“十一”放假前约他一起喝茶。一见面反而没有谈IT,先说起了中国的电影,从《夜宴》、《无极》、《英雄》、《十面埋伏》到《卧虎藏龙》,从剧情到功夫,从冯小刚到李小龙,谈到最后,一致轻松地认为论“功夫”还是李小龙的最好。虽然现在的大导演拍的“功夫”是美景、关人、CG、特技、华服与华美音乐一起上,但武功表现的是无门无派、无套无路,跟本就没有守住“门户”。要知道,练武之人在开打之前是首先要守住门户的。说到这里,Adrian张突然话锋一转说:CIO要作好信息化管理也要先守住门户。这下让我很是惊讶,就调侃了一句:你这个CIO读MBA可不要走火入魔呀!  相似文献   

18.
我的相册中保留着一张发黄的老照片,它摄于60年前的9月2日.乍看这张照片很平常:在一个杂乱的小院中,居于照片中心位置的是一位坐在椅子上30多岁脸容消瘦的妇女,她怀中抱着一个1岁多的婴儿,左右两边还站着两个女孩,一个不满10岁,另一个5岁多点.这是一张十分普通的母子合影.可对于我来说,这张照片却是十分珍贵的.  相似文献   

19.
李伟 《中国编辑》2005,(6):91-93
徐铸成(1907~1991)是名副其实的报人,宝贵的一生中有60年都奉献给了新闻事业。他先在《大公报》,是继张季鸾后,由该报理监会通过任命的两位总编之一(另一位是王芸生),显系居举足轻重的地位。后到《文汇报》,更达到事业的顶峰。近年有人著述《大公报》史而曲意回避徐铸成,然而无法磨灭他为《大公报》消磨的18年岁月,以及由此带来的恩恩怨怨。  相似文献   

20.
李健的歌,纯净、沉静,永无撕心裂肺,只用本真的心去包容最朴实的情怀。他是这个无比喧嚣的时代里,一股温润的逆流歌坛只有一个李健。2007年初夏,他以第三张个人专辑傲然宣布,这盏孤灯还亮着,它的光还会温暖更多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