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阿波丸”号是一艘建造于20世纪40年代的日本远洋万吨邮轮。1945年3月28日,已被日本军队征用的“阿波丸”号,在新加坡装载了从东南亚一带撤退的大批日本人驶向日本。4月1日午夜时分,该船行至中国福建省牛山岛以东海域时,被正在该海域巡航的美军潜艇“皇后鱼号”发射数枚鱼雷击中。3分钟后,“阿波丸”号迅速沉没。  相似文献   

2.
何立波 《档案天地》2006,(2):23-23,26,27
“阿波丸”号是一艘建造于20世纪40年代的日本远洋万吨油轮.1945年3月28日.已被日本军队征用的“阿波丸”号.在新加坡装载了从东南亚一带撤退的大批日本人驶向日本。4月1日午夜时分.该船行至中国福建省牛山岛以东海域时,被正在该海域巡航的美军潜舰“皇后鱼号”发射数枚鱼雷击中。3分钟后,“阿波丸”号迅速沉没。  相似文献   

3.
“阿波丸”号在二战期间作为唯一一条“不被进攻”“不被检查”“不被干涉”的民用货船,承载着多种使命,它也因此成为日本即将战败前从东南亚撤回的最后的也是最重要的一条船。1945年4月1日23时,自新加坡返回日本的“阿波丸”号在福建平潭牛山岛海域被美国潜艇...  相似文献   

4.
一向以新闻报道为己任的 李树喜,此番再次成为媒体争相 报道的对象。继破解“阿波丸” 号沉船之谜、揭示“北京人”头盖 骨线索而在圈内外赢得满堂喝 彩后,近日他的新著《点评:二十 八个半风云人物成与败》又为他 赢得了一顶美丽的桂冠──中 国作家出版社的编辑启事可谓 “惊世骇俗”:本书创造出一种崭 新的文体。它将记述叙事(包括 作者亲历及内幕情节)、文学笔法融于一体,辅以旁白,加以点评;所涉人物,有概貌,有重点,有成败得失,有人生感悟。作者亦不乏嬉笑怒骂,却让人感受到一颗真诚之心,平常之心,令人掩卷长思,思绪难…  相似文献   

5.
走马观花,广种薄收,是新闻记者的职业特点。但 是,记者可否有自己的特别侧重、特色或许是追求?能否在沸沸扬扬、忙忙碌碌之中对某些领域的问题深入思考、有所发现或者创造,成为某个方面的内行和专家?我的回答是完全可能的。在这种信念支持下,我在新闻生涯中比较注重自己的独特视角和独立的观察思辨,调查“阿波丸’沉船事件并发现“北京人”头盖骨化石的线索,就是我十多年来倾注心血和精力完成的一项艰苦而有意义的劳作。 和“掘海奇人”成莫逆之交 记者职业接触各界人士如过眼烟云,而真正深交的却很渺渺。1983年,我有幸结识…  相似文献   

6.
史一言 《传媒》2002,(7):13
5月15日,不少媒体(包括互联网和报纸),都刊登了新华社关于“5·7”空难打捞“黑匣子”的通讯和照片。通讯的标题是《海底搜寻七昼夜》,副题是《北航失事客机“黑匣子”打捞记》。几个小标题分别为:“发现”、“定位”、“锁定”、“逼近”、“出水”。 说实话,这篇通讯写得比较细致,比较详尽,把潜水员迎着海风、潜身水底、坚韧不拔的精神充分展  相似文献   

7.
李楠 《传媒》2002,(7):11-12
办报是门艺术,办报者都应该是钢琴家。这不仅是对总编辑的基本要求,也是对每一位编辑、记者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之一。 想起这个“俗说”,是因为发现2002年5月15日的很多报纸上都刊出了一幅抢眼的新闻照片,“图为5·7空难第一个黑匣子被打捞出水的情景”。这是个什么“情景”呢?打捞员手捧黑匣子像捧着一个大奖杯似的胜利  相似文献   

8.
曹劲 《中国博物馆》2009,(1):120-127
2007年年尾,宋代沉船“南海I号”的整体打捞与保护成为举国关注的考古盛事。800年前的海上贸易和沉船事件挟裹着浓厚的历史人文色彩,现代科技手段在探测、打捞和保存工作中展现出令人惊叹的魅力,使每一个关注于此的人都深深地感受到了穿越时空之间人类文明进步的熠熠足印和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作为整体打捞的终点,首次在公众视野亮相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也成为万众瞩目的另一个焦点。  相似文献   

9.
截至9月18日.福建沙埕港内打捞台风“桑美“遇难渔船的工作已经进行了一个月.但至今打捞上来的沉船仍不足总数的十五分之一。主持当地海上搜救工作的总指挥李步泉说.由于资金问题.他们不得不放弃那些“不值得打捞“的渔船.很多谜团也许因此永远难以解开[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抓住优势 树立权威 中山舰打捞是湖北省筹划了十年的重大工程,对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具有重要意义。作为省委机关报的湖北日报,占有天时、地利、人和之优势,理所当然地应肩负起向全省全国乃至全世界,真实、全面、客观地报道中山舰打捞,并积极影响国内舆论乃至国际舆论的神圣使命。 在这一思路指导下,早在中山舰打捞方案刚刚出台之时,本报就指定文体部、摄影部选派精兵强将,从事这一战役报道,并要求出版部鼎力支持,优先安排版面,保证系列报道见报的连续性和宣传效果。 从1996年11月5日《12日开始打捞中山舰》,到1997年2月22日中山舰开始修复》,3个多月中,本报“为了一代名砚重见天日——中山舰打捞系列报道”共推出文字稿件78篇、图片47幅,不仅反映了打捞全过程,歌颂了打捞人员敢拼敢闯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而且介绍了名舰历史、人物、筹备打捞经过等,回答了读者渴望了解的一系列问题,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相似文献   

11.
俄罗斯在打捞“库尔斯克”号的国际合作方的选择上,出人意料地变卦,俄政坛上的新星谢·巴格丹奇科夫在其中起了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2001年3月1日,中国考古学家指责英国难打捞专家迈克·哈彻的非道义行为,要求他遵守1982年的《联合国海洋公约》,与中国协商得理一批海底打捞文物。1999年5月,哈彻在南中国客货商船“的星”号,于2000年捞获了大量珍宝,其中包括35万件的德化青花  相似文献   

13.
日本要打捞在中国专属经济海域沉没的可疑船只,美国泄露《核态势评估报告》,台湾“国防部长”汤曜明访美、“副总统”吕秀莲过境意大利前往匈牙利……诸多与中国相关的事件集中在一起,令中国外交面临新的考验  相似文献   

14.
一位医学博士发明了根治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尿道炎、前列腺炎、阳痿、早泄特效药“清毒祛疣丸”和“必灭菌清丸”系列良药,荣获世界卫生组织颁发的“自然科学高科技创新之星”大奖,成为我国医学界唯一获此殊荣者。他的高科技成果在国内外引起关注,他就是著名性病专家黄开泉博士。  相似文献   

15.
一张新闻照片引发的质疑及原因探究2002年大连“5·7”空难发生后,由于事发海域情况复杂,打捞员历尽艰辛才于5月14日找到第一个黑匣子(语音记录器)。5月15日,一幅表现黑匣子被打捞出水的照片发表在全国各大小报刊上,“打捞员抱着黑匣子站在照片中央,满脸高兴;站在他身后的一群人无不面带笑容,有的鼓掌,有的还激动地把双手举过头顶”。不少报纸并将其作为头版新闻放大处理,如《中国青年报》、《信息时报》、《新快报》、《解放日报》等。这幅新闻照片在报上一露脸,立刻引来一片愤怒声、声讨声和质疑声。5月17日《…  相似文献   

16.
公元前两三百年,我们的老祖宗曾玩过一种被称为“捶丸”的游戏。“捶丸”,顾名思义,捶者击也,丸者球也,意思是击球入洞,最早出现于庄子所作之书中。据载,春秋时期,楚宋争霸。有市井勇士熊宜请缨于庄王帐下,于宋国都城外玩起捶丸之戏。宋军停战而观,啧啧称奇,不由慨叹,楚国有此奇人奇术,乃强国之兆,遂不战而降。楚国得以成就霸业,捶丸也因此声名远播,流传于世。但从更广泛流传下来的文献资料看,捶丸的出现应与盛行于唐代的“步打球”有关。至宋金元三代,其发展进入鼎盛时期,上至皇帝大臣,下至三教九流,皆乐此不疲。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年),…  相似文献   

17.
沈阳市骨科医院与本院职工孙殿胜关于“琥珀丸专利纠纷”案在上诉到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之时,沈阳市档案馆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从而使骨科医院胜诉,避免经济损失400万元。 孙华山生前是沈阳市骨科医院正骨专家,用于正骨的“琥珀丸”系其祖传。1961年,孙华山将其秘方献给国……  相似文献   

18.
“只有不曾忘却童年的人才是真正的人。”凯斯特纳告诫我们要珍视童年,那么当我们从忙碌喧嚣的生活中回望童年时,又能打捞出多少记忆的碎片呢?高凯无疑是在童年之海中打捞记忆的高手。他带领我们领略一片片儿时的欢乐海区,伴随着洁白美丽的浪花聆听童年时代的开怀大笑和稚拙的心声。于是我们在童年的海洋中畅游,那是迈向知识殿堂的最初的蹒跚脚步。  相似文献   

19.
一个农民犯罪蹲监,当地法官牵线搭桥出假证,警官通风报信当耳目,检察官失职渎职放罪犯,“联袂”上演了一幕“打捞”罪犯的丑剧。 被告反常态 丑剧拉序幕 1998年3月18日,山西省晋城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审理原城区区委副书记靳长喜受贿案。然而,三天的审理,法庭却出现了不应有的反常现象:作为被告的靳长喜,或矢口否认审讯时供认不讳的  相似文献   

20.
牛皮癣的克星七仙消银丸山西省临猗县银屑病专科医院是国内较早从事中医内治银屑病临床治疗研究单位,该所研究成功纯正天然中药“七仙消银丸”治疗银屑病有较好的疗效,且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发明专利。发明人荆夏敏被山西省人民政府授予“山西省优秀科技工作者”,同时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