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与思的关系是互相结合,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因此,学思应当有机结合,不可偏废.孔予这种学思并重、学思结合的为学之道,今天仍然值得人们继承与发扬.  相似文献   

2.
现行部编版(2016)七年级语文教材以及前此各版都选录了《论语·为政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两句,但注释过于简略,尤其是对罔(迷惑)和殆(疑惑)两字的意义没有清晰区分。文章首先较为详细地梳理了历来对殆字的解释,并借此对这两句话的主旨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探讨。接着,结合《论语》一书所阐述的相关教育思想,指出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实质是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由此出发,进一步界定罔(迷惑)和殆(疑惑)各自产生的原因,分析它们导致的两种倾向(书呆子和空想家),点出孔子这两句话带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3.
中国大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明确指出了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学与思必须结合起来,学习知识,应深入思考,并且根据自己已经有的知识、经验将其进行发挥,创新,这样学习才真正有所收获.数学题是无限的,数学解题方法是有限的,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尤为重要,荷兰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提出"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的理论,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是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优秀的学习品质和个性品质的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指导学生培养反思意识的方法:平时数学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反思习惯的培养训练,课上结合习题给以指导;平时学生解题后,引导学生要有进行反思的习惯;培养学生写数学反思心得.  相似文献   

4.
数学是具有较强思维活动的一门学科,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平台。随着素质教育对学生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小学数学教师要充分发挥小学数学在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方面的作用,把小学数学课堂变成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要平台,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各种数学思维能力,使数学学习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5.
中国大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明确指出了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学与思必须结合起来,学习知识,应深入思考,并且根据自己已经有的知识、经验将其进行发挥,创新,这样学习才真正有所收获.数学题是无限的,数学解题方法是有限的,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尤为重要,荷兰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提出"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的理论,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是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优秀的学习品质和个性品质的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指导学生培养反思意识的方法:平时数学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反思习惯的培养训练,课上结合习题给以指导;平时学生解题后,引导学生要有进行反思的习惯;培养学生写数学反思心得.  相似文献   

6.
名著是我们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名著的传承也是我们伟大民族精神以及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然而,在当前形势下,初中生的名著阅读能力确实让人堪忧。为使先人的智慧与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薪火相传,我们必须教会学生有效阅读名著的办法。  相似文献   

7.
这是我在小学念书时,最爱默读的一句话。背诵起来摇头晃脑、拿腔拿调的,很是好玩,还念出了错别字,浑然不觉。现在回想起来,当时我并不是十分了解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只是觉得这里有“学”、“思”这样的字眼,是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于是就喜欢背诵。  相似文献   

8.
<中学语文教学>2009年第8期发表了思乎先生<言不能不慎>一文,质疑2009年高考语文(上海卷)试题.其标题提出的"言不能不慎"古训以及笔名对"思"的强调,都是我相当认同的.通过慎思而来的慎言,把命题中出现的失误一一标举出来,对于今后改进命题工作乃至提高教学质量,都会有积极的意义.遗憾的是,我在把质疑文与试卷、答案进行仔细比对中,发现质疑文的大部分论断有失公允与客观,且从学术商榷应遵守的规范来说,也有诸多不到位处.本着严谨的学术态度与实事求是的精神,我特将其文章予以全面评析与讨论,希望在讨论后,对于究竟如何客观、公正解读文本以及究竟如何在商榷中建立学术规范问题,提出一点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宋春晓 《课外阅读》2011,(7):152-153
所谓知识建构,即知识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是一个动态的产生过程,是一个从无(没有被发现,但客观存在)到有(被主观化了,打上了建构者思想烙印)的改造过程。教师的任务不是呈现知识,而是创设包括信息资源、工具和协作者在内的问题探究情境。通过创设主导型问题情境、阶梯型问题情境、开放型问题情境,促进学生知识的建构,让学生的思维在语文课堂上舞蹈,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智慧飞扬,才情飞扬。  相似文献   

10.
魏世宏 《甘肃教育》2011,(14):56-56
叶澜教授曾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两年的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教学反思符合课改需要。能够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可以减少教学中的“遗憾”,有利于教师进行教学研究.使教师从传授型向学者型转变.为教师能力提升提供了不竭动力。  相似文献   

11.
在过去对孔子“中庸”思想的研究中,大多数人认为“中庸”即阶级调和,是折衷主义,这是对“中庸”内涵的歪曲。本文将就孔子的一些言论和实践,对“中庸”的哲学内涵,进行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2.
孔子的中庸思想按照西方对哲学一词的理解可视为“道德的哲学”,它是由“道德的进路”化升出的智慧。从这一特征来看,它又可称之为“流动哲学”。本文从“义中”、“时中”、“次中”三个层面具体阐述了构成这一“流动哲学”的智性特征。  相似文献   

13.
孔子的“学思结合”思想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文课程改革要反思传统教学并不意味着对传统教学的全盘否定,语文对祖国语言的学习和文化传承的本质,决定了语文教学不能割断历史,拒绝继承.孔子重学重思,主张学中有思、以思促学,不仅要善于学习,更要善于思考,积极质疑.孔子的"学思结合"的思想对当今语文课堂教学仍然有积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数学教学是思维型教学,数学课堂是学思融合的课堂。有效的思维训练一般要经历六个层次的学习与思考,我们称之为“六学六思”,也是思维型课堂的经典教学模式。“六学六思”模式包含了激学诱思、疑学问思、自学独思、群学辩思、展学反思、拓学创思六个环节。研究者通过文章探讨“六学六思”模式在小学数学课堂的操作策略。  相似文献   

15.
从文明的结构与层次的角度说明了“两个文明”与“三个文明”的区别,指出了“两个文明”和“三个文明”的提出都有其理论和现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有人认为孔子的思想以维护礼乐秩序为目的,所以他是一个复古守旧的"呆"老夫子的形象。其实不然。孔子围绕着周礼和《诗经》,对两千多年来的思想文化进行了总结,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发展和创新,无论是在政治观念还是道德修养,研究学问还是教育弟子,都适应时势,灵活多变。《孔子家语》和《论语》中记录的孔子言行,都说明孔子并不呆板。  相似文献   

17.
孔子哲学思想的实质是哲学界长期争论的一个问题,本文通过从孔子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来加以探讨,认为孔子哲学思想既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唯心主义,也不能给它下唯物主义的定论,它是处于春秋末期这样一个交替时期在思想领域产生的一种反映时代特征的充满矛盾的哲学形态,它不仅充满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而且也存在着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矛盾。因此这时对它进行辩证地、历史地分析研究,才能真正反映孔(?)学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8.
沈洋 《小学生》2013,(5):66-66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当学生面对现实生活材料时,往往习惯于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19.
孔子的“言意之辩”包括言既可尽意又不可尽意,以及通过“隐喻”的方式把握道两个方面。孔子认为在名言领域是言可尽意的,而超名言领域则是言不可尽意的,这种观点是辩证的合理的;而孔子对于“语言能否把握道”的回答则是主张以“隐喻”的方式把握道,这种处理方法则是一种化认识论为实践哲学的解决方法,是中国哲学的特色之一,也是中国古代认知理性不甚发达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孔子的“言意之辩”包括言既可尽意又不可尽意,以及通过“隐喻”的方式把握道两个方面。孔子认为在名言领域是言可尽意的,而超名言领域则是言不可尽意的,这种观点是辩证的合理的;而孔子对于“语言能否把握道”的回答则是主张以“隐喻”的方式把握道,这种处理方法则是一种化认识论为实践哲学的解决方法,是中国哲学的特色之一,也是中国古代认知理性不甚发达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