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教师课程素养是教师在课程活动过程中对教师专业所需课程要素的一定量和质的自觉积累和养成,包括一定的课程哲学思维能力、课程环境分析能力、课程资源整合能力、课程选择能力、课程评价能力和当下的课程执行力等,是课程理念(意识、哲学)、课程知识和课程实践智慧三位一体的合金。教师的课程素养与教师的课程意识、课程能力和课程素质既相通又不同,其核心要素是教师具备课程文化的创生力,形成课程实践智慧,其核心功能是引发课程主体创生课程意义和实现专业发展,其核心价值是促进课程变革,实现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新的课程改革方案应该把原课程中的道德教育、思想教育、心理教育独立设置为“修身“课程,把社会科学教育与历史、地理课程合并为“社会“课程。“修身“课程的性质是单纯的德育课程、经验课程,由班主任和德育处实施,主要教学方式是体验。社会课程的性质是智育课程、学科课程,特别重视社会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教学方式是探究。  相似文献   

3.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课程文化日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广义的学校课程文化包括学校课程物质文化、课程制度文化、课程行为文化和课程精神文化4个部分,其中学校课程物质文化、学校课程制度文化、课程行为文化是课程文化的外层,而学校课程精神文化是最高层次和最深层次的学校课程文化,是学校课程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学校课程文化的生成不仅受到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制约,也受到学校课程实践、学校课程主体的影响。这些内外因素及其机制的复杂多变性决定着学校课程文化生成发展的长期性与复杂性。  相似文献   

4.
课程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当前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还存在不少问题。课程整合是走出当前课程改革困境的有效途径。在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应该坚持基于生活、生命和生长的大课程观;课程整合要体现综合性、多样化;课程要体现教师的自主性和学生的自主性的有机统一;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互相补充等原则。在中小学课程整合中,有如下四种途径:一是学科内的课程整合;二是学科间的课程整合;三是跨学科的整合;四是加大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5.
刘天娇 《教育艺术》2009,(10):32-33
课程资源与课程是一对有着密切关系的概念。课程资源是课程开发的条件,是课程的来源和构成要素,没有课程资源就不会有课程,所以课程资源是课程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基本前提,但不能把课程资源等同于课程本身。从思想品德课角度看,我们可以开发和利用的政治课程资源是相当宽泛的。除了学生手头现有的政治教材和资料外,小课堂、大社会中的任何经济现象、政治现象、社会现象以及某些人和事等都可作为政治课的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6.
真正意义上的课程改革必然是课程文化的变革,必然是自在的课程文化与自觉的课程文化的交互作用和同步转型。课程理性是课程文化自觉的本质。课程文化自觉是在理性思维基础上确定课程的合理性、规范性和客观性的过程,其本质规定性包括理性思维、理性统一、理性态度、理性选择、理性目标,具体体现为主体性的课程文化意识、开放的课程文化胸襟、系统的课程文化结构、鲜活的课程文化生命、超越的课程文化品质等特点。  相似文献   

7.
课程改革一直处在多方争议和不同发展趋势的博弈中。文章梳理了课程改革的历史争议主流,包括课程概念争议和课程改革边界争议。争议是一种探究的开始,把握课程的基础研究、课程的个性化、课程的主动化、课程的综合化、课程评价科学化、课程国际化和生态化等趋势是保障课程改革的延续性及方向性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8.
学生、教师和课程资源是构成教学的3个基本要素。其中课程资源的基础和前提,是课程要素、内容的基本来源和必要的实施条件。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提出了"课程资源"这个崭新课题。课程是学校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载体,课程资源与课程有着密切的关系,没有课程资源就没有课程可言,课程的开设要依赖课程资源;课程实施的范围和水平,取决于课程资源的丰富程度,更取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水平。而农村中学各方面条件较  相似文献   

9.
正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也是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并行的一级课程。学校校本课程的设置和实施时,既要从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与文化需求的角度出发,又要根据本校、本区域的实际情况,因此校本课程实施策略也应该是多方面的。一、小学校本课程设置的有效策略1.小学校本课程的设置要符合地域和学校实际。受经济社会和地域的影响,校本课程科目的选择要与之相匹配。为此,在  相似文献   

10.
课程领导是课程变革、开发、实施与发展的驱动性组织领导行为,可分为课程行政领导、课程文化领导、课程学术领导和课程行动领导四种方式,有国家、地方、学区和学校四个层级。课程行动领导是运用实践探索和行动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解决课程变革或实施问题的领导行为,是领导与研究相融合的教育行动研究。学校课程行动领导是以校长为首的学校课程领导集体根据本校实际,围绕本校课程实际问题而开展的研究性领导行为,有着特定的主体、内容、类型和模式,需遵循一定程序,讲究一定方法。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深入分析课程理想是课程评价的终极尺度和梳理出历史上产生的四种课程理想形态的基础上,提出我国新的课程理想,至少应该涵括四大理念:一是树立为世界的教育和课程发展作出贡献的远大抱负,二是确立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目的,三是树立“整合”的教育、课程价值观念,四是创建“整合”型课程范式;接着阐明渗透新课程理想的课程评价的新观念有:课程评价是课程研制的有机环节,课程评价主体具有独立性,树立大课程评价观;最后指明课程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应为渗透着课程理想的教育目的目标、课程研制主体、课程学习主体、课程组成成分和课程运行效果等五大部分构成。  相似文献   

12.
随着课程理论研究与课程改革实践的不断深入,教师的课程理解、课程意识、课程立场、课程权力等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如究竟教师与课程是什么关系,什么是教师的课程理解,教师应该怎样理解课程,教师能否成为课程的一部分,教师究竟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课程资源,教师是否拥有课程权力并应该拥有哪些课程权力等等。深入探讨并解决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课程实施的状况,也影响着国家和地方的课程政策和学校的课程制度。围绕这些基本问题,本刊编辑部与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课程教学论专业博士组织了研讨和交流。  相似文献   

13.
职教课程改革涉及课程范型、课程模式和课程方案三个层次。对职业教育影响较大的课程范型主要有学科课程、活动课程、核心课程、多元整合课程等;我国现代职教课程模式是在国外先进课程模式影响下自主改革、创新的结果;课程方案是课程实施的关键环节,在设计过程中必须重视对课程模式的选择和应用。此外,课程开发者还必须重视课程模式的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14.
立足我国中小学课程实施的实际,结合中小学校本课程的现状,探讨影响校本课程实施的六个主要因素:具体内容、环境、学生、教师、校长以及社区。其中,内容是校本课程实施的核心工作之一,环境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础,学生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力军和重要资源,校长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领导核心,社区是校本课程开发的补充资源。  相似文献   

15.
校长要领导学校课程,首先须明白什么是课程。“课程是以培养目标为依据,以科目和教学活动为表现形态而进行的规划、实施和习得的过程及结果。从课程环节的角度,课程主要包括规划、实施和习得三个方面的基本事实,分别称为规程、教程和学程。”依据我国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和课程实施的现状,学校课程领导主要有三大任务:一是全面实施国家和地方课程;二是立足校情合理开发校本课程:三是智慧应对相关部门临时安排的“应景性课程”。  相似文献   

16.
基于对新课程理论和《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的学习体会,笔者认为高中化学教师在新课程中,应扮演课程的设计者、学生的促进者、教学的研究者等新角色。一、课程的设计者在新的课程理念下,化学教师首先应是课程的设计者。为此,必须解决几个问题:什么是化学课程?为什么化学教师是化学课程的设计者?如何才能成为化学课程的有效设计者?具体说来,课程是计划,是活动,是经验。所谓“课程是计划”,指课程方案,包括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安排、课程标准。所谓“课程是活动”,指课程是师生的教与学的活动方式。所谓“课程是经验”,指课程是…  相似文献   

17.
学校课程建设是多主体参与的课程实践活动,应以相关主体间的学校课程共识为基础。而什么是学校课程共识是一个尚未在理论上得到明确的问题。综合分析学校课程共识的现象本质、认知特点和课程活动归属可知:学校课程共识应为学校课程主体在实施国家和地方课程规划的背景下,在集体制定和实施学校课程决策的活动中,基于理性同意和协商的统一,对学校课程建设中的公共事务达成的一致认识,针对的是不同层级的课程转化和同一层级课程协作中因课程主体不同产生的课程差异问题。学校课程共识之于学校课程建设的价值在于形成多方参与、齐心协力、互相配合的课程建设主体格局,最大程度实现各方利益诉求,提升学校课程决策的理性水平,从而促进学校课程建设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一、隐性的校本课程的含义对于课程,因其制定机构的不同,我们可以把它分为两类,一是国家课程,另一个是校本课程。国家课程也称“国家统一课程”,是由中央政府负责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校本课程也称为“学校本位课程”或“学校自编课程”。简单地说,校本课程就是由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校本课程又可分为显性的校本课程和隐性的校本课程。显性的校本课程是指那些确实由学校全体教师、部分教师或个别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隐性的校本课程是指教师在实施国家课程的过程中,处处体现出的“课程扩张”倾向。它的…  相似文献   

19.
课程资源意识是指人们在课程实施活动过程中,以专门的课程资源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逐步形成的认识课程资源的实质和类型、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筛选与生成课程资源的意向和能力。合格教师应具有课程资源观念意识、课程资源的主体开发意识、课程资源的生成意识。行动学习、实践反思、对话交流是合格教师课程资源意识培植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20.
课程理解是目前课程理论研究和课程改革实践共同关注的热点论题。教师对课程的恰当理解,是课程意义生成的必要条件,是教师进行有效课程实施的重要前提,也是教师个体精神和生存意义建构的重要途径。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拓展了教师自身对课程的诠释空间,然而,由于课程观念、文化背景、经验基础和实践条件等方面的不同,诸多理论研究者和一线教师对课程理解存在着较大分歧,在课程内容诠释的精神主旨、对象范畴、取向和角色承担等方面存在着片面认识和不恰当的课程实践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