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学目的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2.对诗歌语言推敲品味,培养学生一定的阅读能力。教学重难点1.领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2.通过对诗歌意境的艺术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教学设想教学方法1.反复吟咏诵读,要求当堂背诵这五首诗歌。2.采用点拨式疏通大意,不必面面俱到,着重讲一两个可以提挈全诗的词,着重讲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不少古代诗歌,这些诗歌的语言精练和谐。读起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能使人沉浸在诗的节奏美和音乐美之中。给人…  相似文献   

2.
文学是民族的灵魂,诗歌又誉为文学的焦点,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蕴涵着中华民族的大智大慧,也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的载体,更是前辈留下的一笔宝贵财富。诗歌以它特有的含蓄和意境,给人们带来无穷的审美享受,同时也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何让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意境,由文字感知上升到心灵的体味,与诗人产生感情上的共鸣,成为诗歌教学的一个难点。  相似文献   

3.
正在高考的诗歌考查中,意象和意境是必考的内容,无论选取什么阅读内容,这是考察中不可或缺的两个关键词。意象和意境是抽象的,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而意象与意境又是容易混淆的一对词语,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区分是做好这类诗歌鉴赏题的关键。笔者从自己的教学经验与体会对诗歌鉴赏中的意象与意境的讲析作如下归纳。一、鉴赏意象(一)意象的含义:意象,就是表意之象,即诗歌中熔铸  相似文献   

4.
吴丽平 《山东教育》2010,(12):32-33
古诗是我国灿烂文化艺术的一朵奇葩。现行小学语文教材里的古诗都是名篇佳作,传承着我国的文化,传播着人类文明。纵观我们的古诗教学,常态的古诗教学往往停留在文字层面。把诗翻译成白话文。诚然,字字落实对学生理解诗歌、阐释诗歌有一定的帮助,但是往往学生很难体会诗人的情感美、古诗的意境美和古诗语言的精练美。  相似文献   

5.
桂小燕 《四川教育》2009,(10):44-45
古诗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由于古诗讲究平仄、语言高度浓缩,距离学生生活较远等特点,再加上古今词义的变化,给学生理解古诗、体会诗的意境和思想感情等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相似文献   

6.
《学周刊C版》2017,(13):164-165
诗歌所特有的含蓄和意境不仅给我们带来了无穷的享受,同时也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因此,光靠常规教学的讲解不能有效的达到效果。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普及,利用多媒体学习诗歌,更能挖掘诗歌中的涵韵,切实提高教学效率。而且,通过声音、图像、视频等诸多媒体的展现,可使学生直观而又深刻地理解和感受诗意,更有利于诗歌内涵的展示。  相似文献   

7.
<正>一、抓住文章特征,找寻阅读路径不同文体,不同类别的文章有不同的特征,教学时首先要抓住这些特征,学生熟知了不同类别文章的特征,学习时就会"顺藤摸瓜",阅读理解起来就会容易得多。如古典诗歌的突出特征是情景交融,意象和意境是古典诗歌的基本要素。阅读古代诗歌,就要引导学生从感受意象意境入手,在分析意象的选择、意境的营造中进入诗境,体会诗情和作者的匠心。如古典诗歌中的咏物诗大多采用象征或托物言志的手法,具有言在此而  相似文献   

8.
古诗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学生尤其是初中生很难把握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思想精华和语言魅力。教师在教读古典诗歌时,必须指导学生在咀嚼、体会、感悟和创新上下功夫,放手让学生自主诵读,从整体上去感知诗的音乐美,让他们自然而然地步入诗的意境,最终获得思想的启迪,从而达到积累祖国语言,提高审美情趣的目的。(一)把握诗歌的意境美,让学生开拓想象,发展其创造性。古典诗歌是诗人的情与景、心与物相互交融而形成的,它是一种感性形象。我们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的诗歌艺术理论中,意境是指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在我们的诗歌教学中,我们一向忽略了引导学生领会诗歌意境这一教学目的。我们往往用理性分析这把手术刀把一首首意境优美的诗作解剖得支离破碎。有鉴于此,鉴赏新诗,须让学生通过整体感悟产生心灵的共振,从而激发起他们强烈的情感体验和审美体验,激发学生热爱民族  相似文献   

10.
诗歌教学要分析意境,著名美术家朱光潜先生给意境这样定义:“意境是作家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思想世界。”可见,意境不仅有鲜明的生动的艺术形象,而且有发人深省的思想,有令人激动的感情,因此,诗歌教学中让学生进入意境体味意境尤为重要,笔者在进行诗歌的意境教学中,曾尝试如下几种方法,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相似文献   

11.
从美学角度看。诗歌的艺术美具体表现在语言美、音乐美和意境美三个方面。诗歌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诗歌语言的学习,深入领悟诗歌的音乐美和意境美。体会作者所抒发的情感,感受到诗歌艺术美,从而感悟我国文学艺术丰厚的文化和人文内涵,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生活的情感,形成表现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语文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我们的主要任务是要竭尽全力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感受到这种艺术美。使学生“体会到一种愉快的感动。增添了无限的勇气(高尔基语)。”在诗歌教学的实际操作中。能否完.成上述任务.教师是关键。这就要求拽们语文教师在诗歌与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艺术桥梁.在诗歌教学中以美学角度去设计教学环节,从而让学生感受诗歌艺术美的熏陶和教益.那么。教师应从哪些方面做起呢?  相似文献   

12.
《华章》2007,(Z1)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诗歌成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笔者谈点自己在诗歌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一、指导学生根据诗歌意境作画传统的诗歌教学主要是以教师讲授和学生朗读背诵为主。教师津津有味地讲,学生忙忙碌碌地记,这样的教学结果,教师只能从形式上完成教学任务,学生既不能深刻了解诗歌内涵,又无法体会其优美的意境。鉴于我国古典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我指导学生根据诗意作画。  相似文献   

13.
诗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瑰宝,既可以修身养性,又能陶冶情操,更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诗歌内容包含着十分丰富的诗歌意境,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赏析诗歌中的意境,有效地帮助学生从意境中领悟诗歌内容,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所以在日常教学中,就需要教师对诗歌意境赏析加以重视,突出学生在诗歌意境赏析当中的主体性,强调学生对诗歌意境的感悟,实现全方面提高学生对诗歌意境的赏析能力,优化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而且也能通过尝试写作,拓展学习,让学生感悟诗歌的魅力,从而更好地推动我国传统文化诗歌的传承与弘扬。文章主要围绕初中语文教学中诗歌意境赏析展开相关阐述。  相似文献   

14.
张强 《中学文科》2009,(14):119-119
新课程改革已如火如荼地展开,给基础教育提供了机会,同时也给教师带来了一定的困惑.面对新课程、新教材,教师应如何应对,作为新课改下的化学教师,我们必须作出深刻思考.目前,新课程标准下的化学教学困难主要表现在:一是教学时间少;二是知识点难把握,讲少了学生“啥也不知道”,讲多了学生“啥也不会”.我们使用的是鲁教版化学教材,按教材内容展开教学程序,结果收到的教学效果比较差.  相似文献   

15.
<正>诗歌很美,但教学很难。因为诗歌与其他文体不同,它贵在含蓄,美在意境,又极富情感性、跳跃性。古人论诗,也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但见情性,不睹文字"的说法。那么,如何搞好诗歌教学,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  相似文献   

16.
我国的古代诗词最讲究一个"意境",而对于初中生来说,可能"意境"的概念稍微抽象了点,这就要求教师要懂得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诗歌意境,因此"以趣入境"就成为引导初中生感受诗歌美感的重要手段,也是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诗歌内涵的重要方法。本文简单论述"以趣入境"的重要作用,以及在初中诗歌教学中如何"以趣入境"。  相似文献   

17.
我国的古代诗词最讲究意境,对初中生来说,可能意境的概念稍微抽象,这就要求教师懂得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诗歌意境。因此"以趣入境"就成为引导初中生感受诗歌美感的重要手段,也是让学生们更加深入理解诗歌内涵的重要方法。本文简单论述"以趣入境"的重要作用,以及在初中诗歌教学中如何"以趣入境"。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的诗歌艺术理论中,意境是指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在我们的诗歌教学中,我们一向忽略了引导学生领会诗歌意境这一教学目的。我们往往用理性分析这把手术刀把一首首意境优美的诗作解剖得支离破碎。有鉴于此,鉴赏新诗,须让学生通过整体感悟产生心灵的共振,从而激发起他们强烈的情感体验和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19.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常常可以发现这样的情况.不少同学阅读了一首诗或词之后.只知道机械地背诵.至于诗歌的意境却知之甚少;只知道作品写得很好.至于好在哪里却不知其所以然.而《中学讲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20.
乔旭明 《甘肃教育》2014,(11):73-73
正古诗词一般用字凝练,感情浓郁,意蕴深远。一首古诗,寥寥数十字,诗人就会描绘出一种意境,或借事或借物抒发自己的情怀,学生理解起来往往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支离破碎的分析和指令性的包办,让学生一味地对诗句、诗意死记硬背,恐怕很难体会诗的韵味,领会诗人的写作意图。笔者认为提高古诗词教学的质量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