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艺 《顽皮娃娃》2009,(1):I0006-I0007
中国人历来提倡以“孝”治天下,当“忠”与“孝”不能两全时,大爱之人往往舍“孝”而取“忠”,这是对家人、对社会、对国家最大的感恩。感恩教育就是爱的教育、孝的教育,就是让宝宝成人后懂得爱的回报。  相似文献   

2.
以安徽省庐江县白湖镇金湾村为个案,探讨了农村中“孝”文化危机:长幼地位颠倒,子辈“剥削”长辈,养儿不防老,等等。分析了“孝”文化危机的社会和文化根源,指出了“孝”文化合理内核在当代的价值,并且提出了建构新型“孝”文化的有关对策。  相似文献   

3.
王家华 《海外英语》2022,(5):206-208
传统孝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内容之一,它与中华文明一样古老。纵观美国华裔文学,孝文化被书写得较为明显。细读美国华裔文学各个主要时期的代表性作品,孝文化的“立身”“忠孝”和“谏诤”均在作品主角的家庭和社会活动中得到了诠释,并成为了他们人生价值观的重要部分。当前,重读美国华裔文学中的孝文化就具有很特殊的意义,因为孝文化的渗透为深刻理解美国华裔文学无疑提供了文化支撑。另一方面,中华孝文化在美国华裔文学的进程中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和变革,探讨其中的表现特征将有利于重新构建适应历史潮流的具有巨大魅力和凝聚力的普适性孝文化,从而促进中国软实力在文学中影响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论语》为主要研究文本,通过“孝的地位意义”、“行孝之法”和“孝的教化作用”三个方面探讨孔子的“孝道”。  相似文献   

5.
今人所言“孝敬”、“孝顺”等词,内中积淀有丰富的儒学内涵,需要我们细加体味。《说文》云:“孝,善事父母者。”言简而意赅,切中“孝”的两大要件:“孝”的对象——父母及“孝”所应持的情感态度——“善事”(很好的侍奉)。至于如何“善事”,一言以蔽之,  相似文献   

6.
孝作为中国传统道德的重要范畴之一,数千年来一直为中国人所重视。不能否认,孝具有许多封建性的内容。但是,孝的核心内涵是合理的,那就是善事父母,对父母做到既“养”且“敬”。因此,对孝进行认真分析研究,结合时代要求加以创造性地改造,完全可以古为今用。正如谢幼伟先生所说:“孝的伦理,在中国社会或任何社会,均有应该存在的理由”。在当代中国,孝对于家庭、社会、国家和民族都有不可忽视的价值。同时,孝作为一个道德范畴,不仅是德育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是个体道德成长的内在要求,它对于提高全民道德素质具有重要价值。在中国传统社会,孝不…  相似文献   

7.
略论中国古代的“孝”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从社会、家庭、学校三个方面,论述了我国古代实施“孝”教育的方法和内容。  相似文献   

8.
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下的“孝”是华裔美国文学中一个常见的主题。它与众多华裔美国人所追寻的“美国梦”有着颇深的文化联系。伍慧明的小说《骨》通过大女儿莱拉的视角来展现整个家庭几代华裔在美国艰辛、沉重的奋斗史,从中透视出几代美国华裔在追求“美国梦”的征途中,不懈探索自身文化身份认同的努力,也集中体现了华裔美国人身上的“孝文化”与“美国梦”之间的冲突与融合。  相似文献   

9.
刘煜 《中学教育》2008,(7):25-26
“孝”是一种已融入中华民族血液中的传统美德。《说文解字》解释“孝”是“善事父母者”,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子女敬爱奉养父母的行为。改革开放后,传统道德,包括“孝”的涵义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梳理。很多学校开展了感恩父母的教育活动。但是,当前青少年的道德素养还是不容乐观,在学校教育中全面系统地提倡“孝道”,仍有其必要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10.
陈霜 《辅导员》2014,(21):51-51
9月1日晚上,我与妈妈共同收看了中央电视台的2014年《开学第一课》,今年的主题是“父母教会我”。看完以后,我明白了“孝”是最感人的,知道了“爱”是最美的,感受到“礼”是最受欢迎的,体会到了“强”是最自信的。  相似文献   

11.
受我国最早的一部训诂书《尔雅》的影响,许慎《说文解字》中将“孝”解释为善事父母者。至此之后,“善事”成了“孝”字的本义,“孝”字成了孝道的专用文字。然而,“孝”的原始涵义并非如此。本文从古汉字字型结构的文化蕴涵,以及从两周金文、《诗经》、《仪礼》等较早的上古文献中加以考证“孝”字的本义。  相似文献   

12.
《小学生》2007,(12):9
“孝”在各种“礼”中排首位,为什么孝敬父母如此重要?这是因为热爱自己的父母是人类最自然的亲情,是一切情感的基础,爱父母是最容易做到的。  相似文献   

13.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古及今,我们都在大力地宣传它,弘扬它。然而,又有多少人能为“孝”尽职尽责呢?  相似文献   

14.
李辉 《教育》2009,(2):5-5
当我们眼看着自己周围或家里“不孝”的事例逐年增多,我们似乎可以将之归因于“孝道”或“孝德”的缺乏。但是,我们的孩子真的缺少“孝”的教育吗?  相似文献   

15.
百善孝为先。最近屡有将“孝道”引入法律规范或管理规定的倡议和做法不断地让我们开了眼界:或公务员录用“孝”为先,或将孝敬作为招聘的条件……这些建议或做法经媒体报道后,立即引发广泛关注,争议也随之而来:人才标准,“孝”字当先?但不论如何,对于这一新的探索,我们应给予足够的认识和清醒。  相似文献   

16.
张俊梅 《儿童音乐》2013,(11):52-53
我国的文化传统,对于“乐教”的重视由来已久.乐的德性功能,比艺术本身更为重要.远在西周,当时的音乐教育内容为:“乐德”“乐语”“乐舞”.“乐德”即“中、和、祗、庸、孝、友”,“中”,犹忠也;“和”,刚柔适;“祗”,敬也,“庸”,有常也;“孝”,善父母曰孝;“友”,善兄弟曰“友”.“乐德”主要重于伦理道德,是音乐政治教化功能的体现.“乐语”,主要指诗乐教学,诗歌弦诵,以合礼仪;乐舞则以六代乐舞为主,兼习小舞.  相似文献   

17.
王磊 《考试周刊》2012,(78):12-13
忠孝矛盾的抒写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主题之一。《琵琶记》中,高明虽高扬“全忠全孝”,而实际上在忠与孝的较量之中.“忠”却体现出了一定程度的变质与隐退的倾向。变质主要表现为尽忠为表象而功名为内核;隐退主要表现为尽孝成了蔡伯喈尽忠的前提和基础.而当二者矛盾到达顶峰时,蔡伯喈毫不犹豫地舍忠就孝。造成《琵琶记》中“忠”的变质与隐退的原因则主要在于科举制度对“忠”的扭曲、异族统治的社会背景及元代家庭伦理关系松动而造成的重孝轻忠。  相似文献   

18.
周全 《老年教育》2009,(3):30-31
舜帝“孝感动天” 据《史记·五帝本纪》载,“舜二十岁以孝闻名”;中国二十四孝“感天动地篇”记述,舜的父亲是个盲人,后母顽固,同父异母的弟弟桀骜不驯。他们都想杀掉舜,舜却恭顺行事,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尧帝“举孝廉,得知舜仁孝,以女嫁之”。“舜接尧帝位后,以德孝治国,社会歌舞升平,万民丰衣足食”。  相似文献   

19.
“啃老”与中国文化所提倡的“孝”的精神是相背离的。但是,人们并未指责他们不孝敬老人,反倒不约而同地反应出一种一致性的理解和认同态度。除了对下岗失业人员生活困境的同情外,中国传统文化所形塑的思维惯习是更为深刻的社会因素。  相似文献   

20.
“人孰能不老,百事当以孝为先”。我国从汉代开始,封建统治者就倡导“以孝治国”,宋代提出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中,“孝”又居于其首。这“八德”,影响到我国的明清乃至东亚各国,韩国至今奉行的公民道德仍是这八个字。曾几何时,这些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却被我们以反封建、破“四旧”的名义摒弃了。在我国即将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今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