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世界上的地震不是毫无规则地分布在地球表面上的。地震住往集中在一些狭窄的地带内。这是为什么呢?而且为什么火山和山脉也出现在这些地带呢? 一种解释可以在板块构造学说中找到,该学说的概念在最近十年使地球科学的思想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板块构造学理论把大陆漂移(最初于1912年由德国的奥弗雷德·魏格纳[Alfred Wegener]提出)和海底扩张(最初由普林斯顿大学的哈里·赫斯[Harry Hess]提出)的许多概念结合起来。板块构造学告诉我们,地球的刚性外壳(岩石圈)破裂成镶嵌状的大洋板块和大陆  相似文献   

2.
本论文通过对与火山成因有相似性的地震(主要以构造地震为主)进行研究,并通过对"暗火山""地幔柱"及火山的形成因素等的研究分析,寻找构造地震和火山喷发在构造机理,发震前兆,震时现象等方面进行研究,希望得到有关部分构造地震成因机制新的启示和思路,从而更好地弥补"板块构造学说"关于地震成因解释的不足。  相似文献   

3.
正板块构造是地球所独有的吗?现在看来不是的,木卫二可能拥有与地球类似的板块构造,只不过它的板块不是岩质的,而是由冰构成的,这是太阳系中非常独特的天体结构。根据板块构造理论,地球的外壳由一系列板块构成,它们的相对位置会发生移动,由此可以解释地球上山脉为何会隆起,火山为何会喷发,以及地震为何会发生。作为太阳系中表  相似文献   

4.
西移的大陆     
从1912年魏格纳(A.L.Wegener)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开始,经过一代又一代科学家的努力,人们对地球已经有了全新的认识,并且建立了新的全球构造理论体系,即板块构造学说,使地球科学发生了一场深刻的革命。但是这场革命主要发端于大洋地质的新发现,而对诸如大陆岩石圈的形成与演化,板块运动的动力学等问题仍然没有一个合理的解释。越来越多的地球科学家认识到,全球构造的形成与演化是否只依赖于板块的运动,  相似文献   

5.
本世纪后半叶,地球科学中迅速成长起来一些新概念.这些新概念动摇了我们对地球的大多数旧看法,终于产生了板块构造理论.地球表面上出现的地震、火山和构造等现象,现在看来是地球内部强烈活动的结果.研究这些现象决不能脱离研究地球的内部构造.这种全球性的研完途径为认识灾变性的自然现象和更有效地勘探自然资源提供了一种很有说服力的轮廓.  相似文献   

6.
关于地球海陆的变迁,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在1910年左右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到了20世纪中叶,人们发现了越来越多支持大陆漂移的证据,并在魏格纳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完善,提出了板块运动学说(或称板块构造学说):地球表面是由一些巨大的板块所组成,而这些板块则是由地壳和最上部的地幔所构成的,厚约70~125千米,称为岩石圈。在坚实的岩石圈之下,是一层具有塑性、厚约250千米的地幔——软流圈,这些板块可以在软流圈上缓慢移动,并且各自消长,使得地球表面变成一幅板块大拼图。板块运动学说被科学界所接受,一种重要的证据,就是科学家在海底发现了地磁…  相似文献   

7.
页码51一613一15教55期1414Abe Katsuyuki 日本的地震活动:地震和海啸Aehae五e,Jos巨 板块构造.认识活动的地球的一种格架A itmatov,Chingiz Torekulo甲ieh 信息技术对苏联中亚地区经济与文化 生活的影响A lferov,Zhores 太阳能发电人rora,H.L. 生物量能源Arya,Anand 5. 抗震结构和建筑设计B苍lohl百丫ek,Mi了osla甲 发明与国民经济的计划管理B enazsel,Mikl乙s 发明的社会一伦理问题Berkovsky,Boris M. 海洋热能B laekburn,DavidA。 技术数据库:行业和工程数据的 存储、恢复和利用B loeh,Georges 2000年的钢琴会智能化吗?一一 关…  相似文献   

8.
21世纪的地球科学——两类大洋和三种地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近半个世纪以来,依赖于高新技术和雄厚经济实力的大洋研究所取得的突破性成果,带动了地球科学各分支领域的“革命”性进展。其标志就是诞生于60年代后期的板块构造学说及其在近30年来广泛应用所取得的巨大成功。然而,以岩石圈范围研究为主的板块构造理论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全球性理论,它仍需继续发展。本文的目的就是在介绍一些地球科学中出现的新思想和新概念基础上,概述作者们对地球科学发展的展望,并指出应该优先研究的领域,以便和读者们共同探讨我国未来地球科学研究的取向。  相似文献   

9.
讨论这个问题要对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说持怀疑态度。 1.板块既然紧密地连在一起,一个板块运动,它的周边都应碰撞,其它板块也应起连锁反应,如太平洋板块运动,相应的美洲板块、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都要动,碰撞是多方的,为何只有一方地震或火山。  相似文献   

10.
青藏高原板块构造图及其编制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延林 《青海科技》2000,7(4):14-18
在介绍板块构造制图进展基础上,探讨了编制区域性板块构造图的构造单元划分等6个问题,试编出国内外第一份1:300万“青藏高原板块构造图”。该图将青藏高原及邻区划分为2个构造域(特级单元)、5个古板块(一级单元)和4条缝合带、9个板段(二级单元)及9条深大壳幔断裂(含缝合带),45个板块构造特征明显、成因联系密切的构造沉积环境(三级单元),为区域板块构造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范型。  相似文献   

11.
尽管板块构造不能直接指导寻找具体的油田,但是板块构造的概念,有助于解释为什么世界上某些类型的沉积盆地比另一些盆地更适合于成为油气的产生和圈闭的场地,并对远景勘探提供了基本格局.  相似文献   

12.
正根据板块构造理论,地球岩石圈被分成6个板块,后又进一步划分为14个板块,包括以陆地为主的欧亚、阿拉伯、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胡安·德富卡板块,以海洋为主的太平洋、菲律宾海、纳斯卡、可可斯、印度-澳大利亚、加勒比、斯科舍板块,进一步还可细分。据统计,全球85%的地震发生在板块交界处,尤其是海洋板块和陆地板块碰撞时更会引发强震。  相似文献   

13.
<正>地球内部有着如同洋葱一般的分层结构:以铁镍核心为中心,周围有一层厚厚的地幔,再往上是一层薄薄的人类赖以生存的地壳。虽然地幔是由坚硬的岩石组成,但它的温度非常高,可以缓慢流动,驱动地表的构造板块构造运动,促使火山的喷发和地震的发生。科学家们利用地震波来“窥探”地球表面下的内部结构,揭示出内部深层的地形雷达图像。  相似文献   

14.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是中学生物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介绍了如何使用角色扮演法教授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使抽象难懂的自然选择学说概念具体化.  相似文献   

15.
谭征 《百科知识》2011,(12):17-18
20世纪60年代,地球科学有两大发现:一是发现世界大洋底有一条连绵6.4万千米长的巨型海底山系,这是新洋壳产生的地方;二是科学家揭示了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说。根据板块构造说,地球的表面是由若干板块构成的,既有陆地板块,也有海底洋壳板块。由于板块间的漂移、挤压和碰撞,出现了地球表面的陆海分布趋势。  相似文献   

16.
我于1938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地质系,1949-1951年在英国伦敦大学皇家学院从事研究工作。作为我国板块构造研究和地体构造研究开拓者和倡导者之一,在华南区域大地构造学和板块构造学等领域从事了长期的研究,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多年来在国内外发表论文和专著(包括与他人合作部分)共115篇(部)。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初,德国青年气象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说,认为我们脚下的大地犹如浮在水上的船只,在不知不觉地缓慢地移动着。现代地幔对流和板块构造学说已证实了魏格纳的猜想,但是,是什么力量在驱动大陆漂移则是一个一直悬而未解的谜团。笔者通过对太阳中微子和地球内部结构的考察,提出了中微子地球演化理论,为揭开大陆漂移之谜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我们知道,地球的内部跟其外层大气一样呈圈层结构。大气层的各种圈层是由于各种宇宙射线和不同频率的太阳辐射分别在不同的高度与大气层物质作用形成的。如大气物质吸收带电粒子形成电离…  相似文献   

18.
被称为“地学革命”的板块构造学,通过国际“上地幔计划”“地球动力学计划”和“全球地学大断面计划”的相继实施,日趋成熟。但是随着板块构造“上陆”,特别是近二十年来,大陆岩石圈结构和深部地球物理探测及变形动力学研究所导致的新理论和新思维,愈来愈显示其局限性。科学家认识到不能简单地运用依据  相似文献   

19.
<光学>是牛顿在光学研究上的重要著作.通过光学,牛顿阐述了光的直射、反射、折射和拐折等现象,揭示了日光是由各种颜色的光混合而成,为光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牛顿对光的颜色理论的研究更是引起了科学历史上关于微粒学说和波动学说的大争论.笔者试图对微粒学说进行研究,来了解牛顿的光学思想.  相似文献   

20.
中医经络学在太极拳健身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与脏腑相互关系的学说.太极拳与中医理论之间融汇贯通,太极拳的运动在高节奏的现代社会里,对维持人类的身心健康、构建和谐社会起到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