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朔是建国以来优秀的散文作家之一.他原先是个小说作家,抗日战争后写过反映铁矿工人生活的中篇小说《红石山》,解放后创作了歌颂朝鲜战场铁道战士的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后来作者感到"散文常常能从生活的激流里抓取一个人物一种思想,一个有意义的生活断片,迅速反映出这个时代的侧影",于是致力于散文的写作.杨朔的散文取材角度是很广的.其中有一部分是取材于自己出身的故乡——山东胶东半岛的人情风貌,这部分作品特别引人注目.一个人最熟悉和热爱自己的  相似文献   

2.
我很赞同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对比法,因为有比较才能鉴别,知道不应该那样写才会懂得应该这样写。为了这个目的,不妨将经过教材编写者改动的地方跟原文作一比较,使学生从中悟出如何遣词造句的道理。  相似文献   

3.
一九五八年夏,我国农村出现了“人民公社”这个崭新的社会组织,并迅速地形成了磅礴的群众运动。毛主席对于人民群众的这种伟大创举,给予了热烈的支持,及时指出,我们的方向是逐步有秩序地组成工农商学兵相结合的公社,从而构成为我国社会的基层单位。党中央在《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中,用诗一样的语言,赞扬了这一孕育着人类共产主义理想的社会组织形式,欢呼:“一种新的社会组织象初升的太阳一样,在亚洲东部的广阔的地平线上出现了。”  相似文献   

4.
《泰山极顶》是杨朔同志散文中的佳作之一,多年来为广大读者所喜爱与熟悉。 这篇散文,通过作者登泰山观日出过程中对沿途山川风物的所见所想的抒写,热情地赞颂了旭日东升,红光万道的人民公社及我们伟大而光明的社会主义祖国;激发人们高举红旗,胜利前进。这一重要的思想内容,是通过其艺术上的刻意求工,富有特色地表达出来的,而尤为突出的,是在意境的开拓上。  相似文献   

5.
《春蚕》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尽管三年级还不要求学生归纳中心思想,但是如果对它的主题思想缺乏认识,学生也就不容易正确地理解课文的内容。文章通过记叙母亲养蚕的艰辛,赞颂了母亲对儿女深沉的爱,表达了儿子对母亲的怀念和爱戴之情,是一首伟大母爱的颂歌。从课文内容来看,作者详细地描写了母亲养蚕的过程和种种艰辛,把母亲一颗爱子的拳拳之心,呈现在读者面前,伟大的母爱,是母亲不辞劳累的动力。从母亲的神态来看,为什么当蚕儿生命开始后,她是“微笑着”把这些小生命抖落在小匾里呢?是因为这小生命的诞生,使母亲的心中升起了  相似文献   

6.
杨朔同志在一九五九年九月写的《泰山极顶》,是篇好文章,要学的东西很多,但在第五册课本内安排为阅读课文,教学内容不宜过多.现就个人的体会,提两点意见,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混声四部分唱《祖国颂》以它那磅礴的气势、优美动听的旋律,唱出了人民的心声,唱出了民族的豪情,唱出了祖国的繁荣和富强。  相似文献   

8.
“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是伟大领袖毛主席为刘胡兰烈士的亲笔题词。一九三二年十月八日,刘胡兰出生于山西省文水县云周西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里。云周西村是出名的抗战堡垒村。刘胡兰从小就受到革命教育。一九四二年,刘胡兰参加了抗日救国儿童团,站岗、放哨、送情报,成了革命干部忠实的“小警卫员”和“小交通员”。一九四五年八月,日本投降。阎锡山追随蒋介石,抢占了文水县城。才满十三岁的刘胡兰担任了云周西村的妇救会主任。四六年五月,她被调到区上担任妇救会干事兼云周西村妇救会主任,参加了大象镇土改试点工作,又回村领导土改,发动群众进行反霸斗争。这年六  相似文献   

9.
献给祖国的颂歌——贺敬之《桂林山水歌》赏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是一首命意深远,艺术精湛的山水诗。桂林,素以“山水甲天下”著称于世.自古以来,不知有多少墨客骚人为那里的画山秀水挥洒丹青,题咏赋诗.不用说,这是被人写过千万次的古老题材.而诗人贺敬之却在这个古老题材上另辟蹊径,独造新境,以饱醮时代豪情的笔触,谱写一曲热烈奔放的祖国颂.诵读全诗,我们深深感到诗人是用一颗赤子之心,贴紧伟大祖国这美丽的一隅;他的歌声真诚、热烈、壮阔,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激发读者热爱祖国,献身时代的崇高情感.  相似文献   

10.
杨朔(1913—1968),原名杨毓瑨,山东蓬莱人,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散文家。他早年参加革命,1938年开始文学创作,最早在《东方杂志》35卷14号上发表了短篇小说《风陵渡口》。1942年到延安,参加过延安文艺整风运动。解放战争时期曾担任过新华社特派记者,在此期间,写下了不少通讯报道和短篇小说。解放后又参加了抗美援朝战  相似文献   

11.
杨朔的散文,往往通过自然界的美好事物来寄托自己的思想感情,从而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以收到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之效。文学作品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外化,优秀的抒情性作品尤其如此,而情的产生一般有两种形式:其一是引起,即由客观景物所直接触发而产生,如《荔枝蜜》;其二是作者先有一种感情郁结于心中,偶因外物的感召,便喷薄而出,如《茶花赋》。《荔枝蜜》由物起兴,以“我”对蜜蜂的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层层铺垫,卒章显志,在喝了荔枝蜜、参观了养蜂大厦、了解了蜜蜂辛勤酿蜜的情景后,透过荔枝树林,看到正在辛勤劳动的农民,即把人民劳动、酿造生活的“蜜”和蜜蜂酿蜜联系起来。作者发现了人民和蜜蜂的共同之处,赞美蜜蜂,也就是赞美劳动人民,似乎是无意为之,却  相似文献   

12.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小说名著之一. 这部流传已久,影响深广的古代名著,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思想?对此问题,众说不一,颇存分歧。有人认为《三国演义》死守史实,缺乏想象,只可算是一部很有势力的通俗历史讲义,不能算是一部有价值的书。有人认为《三国演义》突出地宣扬了封建正统思想和封建伦理道德,而且还在某些方面美化了封建统治者,因此它的主要倾向是落  相似文献   

13.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不仅是位伟大的革命领袖,而且还有一颗艺术家的心灵。他幼年在一个充满音乐氛围的家庭中成长。母亲是位出色的音乐家。伊里奇在八岁时就能和母亲一起四手联弹钢琴。中学时代他是学校合唱队的重要成员。他唱过许多地下流传的革命歌曲和雄浑动人的伏尔加民歌。在喀山,大学生的列宁首  相似文献   

14.
王之涣是盛唐有名的边塞诗人之一。其兄之咸、之贲也是诗人。王之涣在少年时很有侠气,性格豪放,常击剑悲歌。中年折节工文,过了十五年优游山水的生活,足迹遍及黄河南北。他常与高适、王昌龄、崔国辅等人相唱和,并常与乐工制曲歌唱,每有佳作,乐工便辄取以被声律,因而名动一时。靳能在对他所写的《墓志铭》中,称王之涣“歌从军,吟出塞……传乎乐章,布在人口”,可见其诗名之盛。他描写西北风光的作品尤有特色,可惜他的作品多已散佚,在《全唐诗》中,仅存绝句六首。他的五绝《登鹳雀楼》和七绝《凉州词》,均可列入盛唐的代表作品。  相似文献   

15.
一《奠基礼》是徐海东同志写的一篇革命回忆录。从一九三四年十月到一九三五年十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在整整一年的长征中,纵横十一个省,长驱二万五千余里,翻过终年积雪的高山,越过人迹罕至的草地,进行了三百多次战斗,击溃了敌人的围追堵截,战胜了沿途的艰难险阻,最后胜利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实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战略大转移。伟大领袖毛主席率领的中央红军同刘志丹领导的陕北红军,及先期到达的由徐海东率领的红二十五军胜利会师了。红军长征的胜利,  相似文献   

16.
《筑路》节选自苏联优秀的无产阶级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长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第二部第二章。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1904——1936),为苏联人民的革命事业和无产阶级文学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出身子乌克兰的一个贫困的家庭,在帝俄时代渡过苦难的童年,当过牧童、小茶房、小伙夫,接触了工人的生活与斗争。十月革命后,在国内战争年代,他作为一个红军志愿兵积极投身到保卫苏维埃政权的斗争中去。1926年,正当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与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期嬗递之际,由于在战争中受的重伤复发,加上工作过分劳累,他的健康迅速恶化。后来,全身瘫瘓,双目失明。但是,疾病压不倒共产主义战士,他决心拿起笔作刀枪,打击敌人,教育人民。从1930年到1933年,他以无比强大的毅力,排除万难,坚持写作《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长篇小说于1934年出版,给作家带来极大的声誉。1935年党  相似文献   

17.
《鞠躬尽瘁》是根据反映焦裕录同志光辉事迹的有关材料改写的。焦裕录同志是山东淄博市北崮山村人,一九二二年八月十六日出生在一个贫农家庭里。幼年时代只读了几年书就在家参加劳动。后又在煤矿当过苦力,在地主家当过长工。一九四六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过区长、中共区委副书记、团地委第二副书记等职。一九六二年十二月,在河南省兰考县遭受内涝、风沙、盐碱“三害”最严重的时刻,党派他到兰考,任县委第二书记、书记。在此期间,他坚持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克服肝癌对他的折磨,  相似文献   

18.
白居易(772—846),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先祖原籍太原,后迁居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县)。他生于河南新郑县,出身中小官僚地主家庭,生活在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由全盛走向衰败的时代。少年时期,避乱越中(浙江),饱尝了颠沛之苦。但也因此广泛接触了下层劳动人民,对他后来创作同情群众疾苦诗歌有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在人、社会以及大自然中 ,总是蕴涵着丰富多彩的美 ,不管是风和日丽的和平年代 ,还是疾风暴雨的动乱、战争时期 ,美总是像闪光的金子一样存在着。作家使命中的一项 ,就是要在广阔的生活中发现美和塑造美。但我们发现 ,艺术作品中的美却有两种情形 ,一种是根植于生活深处的真实美 ,另一种是滋生于观念和理想的虚幻美。杨朔的《荔枝蜜》最初发表于1961年7月23日的《人民日报》 ,距今已有近40年的时间了。现在重读 ,我们自然可以读出一些已逝的时代气息和作家精心营造的艺术美来 ,但我们却对这种美感到隔膜 ,感到虚幻。杨朔出生在一个…  相似文献   

20.
《泰山极顶》一文(见初中语文课本第五册),长期以来被称为“在思想上艺术上都是很有价值”的作品,因而被做为范文选入了中学语文教材。但我觉得,在思想内容上,这篇作品却有值得商榷的地方,而在艺术上也不见得十分的佳。 文章从想到泰山极顶看日出起笔,进而联想到登上泰山,如果看不到日出的“寡淡”心情,在读者心头布下借以突出主题的悬念。结尾写登上极顶,由于天气“阴沉沉”的,终于没能看到日出,然而,作者的“心却变得异常晴朗”起来。为什么呢?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