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武侠小说中,把真功绝技都藏在武术秘籍里。人们常常为了争夺一本武术秘籍,撕破脸、丢了命。武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艺,离开了实践,再好的秘籍绝技都只是纸上谈兵、不过,习武者只知流汗,不知到书谱中去领略前人留下的经验,也是不可取的。我们应该一边实践体悟,一边借助书本增加自己的理论知识,加深自己对拳技的理解,指导我们更好地去实践。太极拳专著很多,这里介绍10本既容易找到,又值得一阅的书。  相似文献   

2.
刘连洋 《精武》2005,(7):38-40
《少林衣钵真传》是一本与《纪效新书》、《苌氏武技书》一样,对我国传统武术有着深远影响的古谱著作。只是由于近代形意、太极等流派的兴盛,而该谱义仅流传于螳螂门中,所以研究者极少:因笔者喜欢对螳螂拳史、拳理、拳功的研究,所以对该谱多有涉猎,以下为笔者一愚之见,希望能抛砖引玉,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3.
《精武》2010,(4):2-4
问:2009年前后,国内多所高校的武术教师一改昔日院校武术只练不打(实战)的老套,推出了院校防卫术并快速推广。对于这种现象,先生如何看待?倡导院校防卫术的教师对外宣称自卫防身抗暴术不是武术,是一门不同于武术的独立实用技术,先生同意这种说法吗?  相似文献   

4.
用联系的观点看武术中的“外家拳”与“内家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术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理论基础,以内外兼修、术道并重为鲜明特点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蕴含着中国传统哲理之奥妙。在其源远流长的发展过程中,武术集技击之大成,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技术体系及丰富的内容体系,因此也就有了对武术内容分类的众多尝试。其中,“外家拳”和“内家拳”代表武术流派中两种不同的技术风格。  相似文献   

5.
论竞技武术形式与内容的归流和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受竞技武术舞台可容性的限制,在比赛场上不可能展现内容繁杂、流派众多的武术的全貌。虽然这个客观存在的现实一直受到各种非议,但是竞技武术按照自身的规律已经顽强地走过了几十年的历程。我们如何从理论和实践上来充分证明竞技武术存在的合理性,是武术理论研究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竞技武术只是武术的一个组成部分,武术和竞技武术二者不可以混为一谈。必须对武术适合于竞技需要的形式内容进行归流和创新,才是竞技武术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6.
李光富 《武当》2006,(3):13-14
作为中华武术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流派——武当赵堡太极拳,从创立发展到现在已有四百年的历史了。这是一个以道教教理为指导,以武当道教张三丰祖师为宗师,以武当山内家养生功夫理论为行为规范的武术流派。元末明初的高道张三丰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张三丰,又名张邋  相似文献   

7.
一吐为快     
近年来,我翻阅数家武术杂志,走了不少武术馆校,无不为杂志里面多姿多彩的内容所陶醉,无不为有些文章而遗憾。有很多文章是大家喜闻乐见的,有很多文章确实是有价值的。但是千奇百怪的武术广告,数不尽的名门掌门人,层出不穷的武术奇人、气功大师也同时应运而生,真可谓百花齐放,琳琅满目。  相似文献   

8.
武当拳功论     
王炳生 《武当》2009,(4):4-6
武当拳功在“山以道显”,“道以山名”的历史背景下酝酿成熟。在道教文化精神熏陶下,经过著名道士张三丰等名家的推创,发展成独具民族特色的一大武术流派,其历史悠久,影响深广,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宋唯一著《武当剑谱》,黄百家著《内家拳法》,金一明著《武当拳术泌诀》,这些具有巨大科学文献价值的稀世珍品,充分证明武当拳功的存在,是中华传统武术的一大支柱,我们应该刻不容缓地去挖掘整理,弘扬光大。  相似文献   

9.
孙豹隐 《武当》2003,(9):33-34
实践已经证明,任何体育运动的发展进步都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在这一基点上,武术不仅不能例外,而且由于其自身形成的历史原因,以及当前弘扬光大的客观需要,它更加热切地呼唤着科学的理论。从这一意义上讲,大力推进武术的科学理论研究,较之发展武术运动的其它方面,显得尤为重要。同时,中华民族历来有文武并重的传统。《书·大禹  相似文献   

10.
太极是一门学问,它要求人们客观、辩证、一分为二地对待事物、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它是以万事、万物的本身皆有既互相对立又互相统一的哲理为基础的一种思想认识。我们把这种对待事物的思想认识称为太极思想。武式太极拳是太极思想与人体运动相结合的具体表现。它是一个科学的人体辩证运动过程,在这个运动过程中势势处处、  相似文献   

11.
蒋剑 《中华武术》2000,(5):17-17
中国武术有两大著名的武术流派:少林与武当。武术界素有“北崇少林,南尊武当”之说。作为内家派的武当拳发源在武当山,武当山位于湖北省丹江口市境内,明朝永乐皇帝  相似文献   

12.
数百年间的传承、分流,字门流派把传统易学、丹术、导引、吐纳、中医、诸子百家等哲学理论,用于拳式、拳理、桩功和实战技击中。寻根溯源,字门流派的创立因该得益于道教丹术与少林拳学的有机结合。张三丰是在精于少林拳的基础上,复从而翻之创立字门内家拳技,作为武当道教丹士张三丰创立的武学,则必然充分吸收了道教的哲学思想与哲学理论,这使得字门拳无论从抽象的理论层面,还是具体的技击层面都具有明显的道家文化特点。  相似文献   

13.
张方 《精武》2007,(8):52-53
从武禹襄、李亦畲整理、编撰了"老三本"《廉让堂太极拳谱》后的一百多年时间里,经武式太极的门人郝月如、阎志高等前辈的不断完善和创新,武式太极拳的理论已经成为各式各派太极拳的修炼指南。不过"老三本"之后的太极拳理论多散见在武式各派系的门内,一是不够完整,二是外人很难见到。这是因为中国的武术大师们从来也没把武术当做一门学问,让习武者公开探讨。  相似文献   

14.
武术拳谚的艺术性及罕见的语法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术的传播首先应该是传统文化的传播,武术拳谚的运用给人们了解武术带来诸多的便利,通过武术拳谚使大家明确了很多深奥的道理与习武的意义所在。武术拳谚作为专业谚语,含有许多技术因素。对武术拳谚文化内涵研究是使传统武术走向世界,介绍武术特色、民族文化的一种有效手段。但如何了解武术拳谚的传统文化内涵,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既不能牵强附会,也不能盲信盲从,否则都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对武术拳谚的文化内涵进行系统地分析。  相似文献   

15.
戴天 《精武》2008,(9):30-30
到底是谁指点了心意巨擘卢嵩高,是卢式心意传人在自愿或不完全情愿的情况下。都一定要面对的一个问题。当时下主流的白玉山传卢嵩高和丁仁传卢嵩高两种说法未争出个青红皂白的时候,《精武》杂志的投稿信箱又跳出一个掷地有声、头绪更加纷乱、让人如坠五里雾中的说法——范铁僧指点了卢嵩高。言之凿凿,颇有一锤定音的凛然力道。兹事体大,马虎不得,究竟应如何看待这篇文章中透露出的讯息,只能仰仗心意门正宗传人的慷慨赐教了.为推动心意六合拳理论工作的发展,全面地研究卢嵩高及其拳学成就,本刊愿提供;版面供大家讨论,希望来稿不必遮遮掩掩,躲躲闪闪,故作深沉,有什么说什么,说出你知道的真相,不论支持哪种观点。我们都欢迎,若对此事无兴趣,谈谈对“龙吊膀”的认识亦可。  相似文献   

16.
1引言武术科研是认识和探索武术活动的矛盾与规律的过程。武术是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是技击木,它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深刻体现东方哲学观。所以进行武术科学研究必然会涉及到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许多学科领域的知识。以往,我们是从分解的角度或还原论的角度来看待和研究武术,而武术同其它事物一样是不断发展和进步的。仅用一种角度、一种理论或一门学科来解释受多种因素影响,行成千年的武术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了。巴甫洛夫说:“科学是随着研究方法所获得的成就而前进的。”整体的系统的认识事物,是系统论的…  相似文献   

17.
武术教学策略基本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武术教学策略是武术教学实践和当前武术教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文章借鉴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学论、体育教学策略和系统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对武术教学策略的概念、特征、结构和类型进行了研究,旨在为武术教学实践和研究工作中解决武术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8.
曲兴泰 《武魂》2013,(7):12-12
太极拳作为中国武术中比较晚形成的一个流派,它借鉴了许多其他武术流派的理论和技术精华。本文就太极拳的起源及发展谈几点思考意见。  相似文献   

19.
竞技武术套路技术的发展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成立以后,武术作为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真正得到了继承和发扬。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武术已经开始走向世界,成为世界体育的一部分。 面对大好形势,如何使传统的武术从理论到技术、从训练到比赛、从形成到内容,更系统、更规范、更科学,既突出武术的本质和特点,又符合体育竞赛的要求呢?本文试图就竞技武术套路技术的发展方向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20.
李建炜 《武当》2009,(11):30-31
武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包罗万象,博大精深,早在古代就被人们称之为武学、武艺或国术等。它有着科学完善而丰富的理论,这一点足以让西洋搏击术望尘莫及。作为一个习武者应该文武双修,用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这样才可能真正理解并掌握武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