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010年安徽省高中教师远程培训终极性考核有一道语文试题:仔细阅读《短歌行》课堂教学实录,结合自己的教学体验,自拟标题,写一篇评析性文章。  相似文献   

2.
阅读教学中要重视读的作用,这已经是许多老师的共识。当前的语文教学特别注重张扬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课文并有所延伸、有所创新。  相似文献   

3.
周兰 《考试周刊》2010,(28):64-65
虽有“说出来的是话,写出来的是文章”一说,但我们还是经常会碰到这种情况——不少学生说起话来头头是道,可真的到了写作文的时候,却又往往不知从何下笔,作文竞成“榨文”了。不少人甚至是一些语文教师把这种现象归结为书看得少,大谈所谓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事实上,书不可不读.但读书和写作之间还是有一段距离的.好文章往往不是“读”出来的,而是“想”出来的。我结合多年从事作文教学的经验,谈谈如何把好的文章“想”出来.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在盛行讲读教学的年代里,阅读教学存在着重分析轻朗读的弊端。随着问读教学的崛起。学生忙于回答课堂里的“十万个为什么”,朗读教学依然没有得到重视。  相似文献   

5.
设置课文课的初衷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增大学生的词汇量。传授阅读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新课标》要求。侧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阅读理解在各类考试中所占比重很大,阅读能力也是一种一生受益的能力,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课文课的教学,把每一篇课文有效地利用起来,使之不只是语法、语言点的载体,  相似文献   

6.
王玉珍 《山东教育》2007,(10):27-27
几年前,我参与了我们镇的教改实验课题——磨课。在实践摸索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好课是“磨”出来的。下面,我就以《丑小鸭》一课为例,谈谈我磨课的收获。[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周乐 《教育文汇》2014,(20):26-26
上《第一次抱母亲》公开课之前,我把课文读了10多遍。这篇文章语言浅显,情感真挚。然而,教什么,如何教,我竟无从下手。反复研读文本,我能真切地感受到字里行间流淌着母子深情,但又觉得这种感受只可意会,难以言传,如果掰碎了一分析,情味就全没了。在百般纠结之中,我去查阅名师教学资料,读到了于永正老师执教《第一次抱母亲》的文字实录。读过两遍,真让我惊叹不已,于老师的教学太棒了!我也想从他那里学上一两手,便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分析其中的奥妙。  相似文献   

8.
郭小丽 《成才之路》2011,(32):14-15
有一次,我们全体语文老师参加了五年级的“一课三上同说”活动,这节聚集了全体五年级语文老师智慧的公开课,在安排、设计上都颇具匠心。课上老师讲得声情并茂,甚至到每句话的安排、设置都恰如其分。课堂进行到学生渎书这一块时,却让课下听课的老师有一种压抑、窒息的感觉:每每遇到读书的地方,举手的总是那固定的两三个人,其他的学生则显出一副漠不关心、事不关己的神态,  相似文献   

9.
《大纲》指出:“语文课程,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通过朗读,学生可以从篇章中领会文章的主旨、思想、意蕴。同时,教师通过朗读还可以检验学生对文章的掌握程度、感情倾向和认识水平。于是有教师认为今后语文好教了,只要让学生一味地读,教师无需多费口舌。于是,齐声读、自由读,男声读、女生读,小组读、  相似文献   

10.
陈军 《辅导员》2009,(7):42-42
语文之所以为语文,就是它凭借语言教学,促使学生学习语言,学习语言的感悟、体验、思维、积累和运用。离开了语言的教学,语文课也就不能成为语文课。一篇感情丰富的文章,如果学生不能深刻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不出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即使教师范读再好,播放的录音再好,学生只能机械地模仿,形似而神异,怎么会读出“真情”呢?  相似文献   

11.
黄源深 《小读者》2012,(4):29-29
学习任何语言都需要大量阅读。学习英语也是一样。英语学得好的人,一般说来,都读过相当数量的书:反之,也只有读得比较多的人,才能真正学好英语。这个道理虽然简单.但不少学习英语的同学却未必明白。更多的同学都热衷于做题目,以为这是学习英语的正确途径。结果做的练习册一本又一本,试题集一套又一套.做得头昏眼花.兴趣全无.英语水平却并没有实质性提高。  相似文献   

12.
叶圣陶说:“语文本是一门读的学科。”文言文教学尤其如此,所以在教授李密的《陈情表》之前。笔者就确定了采取以“读”为主的教学方式,力争引导学生读懂文本内容,读出文章中的真情、真心、真意。  相似文献   

13.
置身于第六届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之中,“读书声声声入耳”,我感到由衷地高兴。近几年的阅读敦学改革,充分突出了读的地位和作用,让书声琅琅重现课堂,我认为这是阅读教学改革的成功之处,应该称颂和继续发扬。但听罢读书声,冷静思考,在应充分肯定这种局面的同时,双觉得对阅读教学的“读”尚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读”是我们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一种手段,可是,在课改的今天,我们的许多语文教师仍然忽视“读”。在教学中,“以讲代读”、“以听代读”的现象非常严重,由于教师的误导,学生也不肯费时间来“读”课文,这充分暴露了语文教学的一个缺漏。  相似文献   

15.
“读”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有着直接的作用。但是,在教学中,有的教师在阅读课上,对“读”的训练还不够重视,存在不少问题。究竟怎样进行阅读课“读”的训练,提高它的质量呢?我在实践中总结了以下几个方法。[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标准》实施以来,语文教学中“读”的重要性已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课堂上,读书之声不绝于耳,可是,冷眼观之,我们不难发现,许多教师正陷入“读”的误区。  相似文献   

17.
读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智力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师以课本为载体,指导学生在读中学习,可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8.
文言文教学应该突出"读"的特点,但"读"并非教学的目的,如何在朗读中切合课文特点,引导学生在层层朗读中感受课文美点,体味作者情感,受到文学熏陶呢?在《陋室铭》教学中,我做了如下设计。一、读出骈文之美让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发现行文的突出特点——基本上由对偶句连缀成文,告诉学生这样的文章古代叫做骈文,并作适当介绍。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发现骈文的特点,读出骈文的味道。  相似文献   

19.
案例一:教师讲《傅雷家书两则》时,先安排几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几篇孩子写给父母的信,学生读得“声情并茂”,可是略显“矫情”,看得出,这是事先准备的。朗读完毕,教师轻轻点击鼠标,李春波那首脍炙人口的歌曲《一封家书》便响彻整个教室,伴随着灵动、精彩的画面,学生似乎陶醉其中。  相似文献   

20.
2009年7月19日,顶着毒辣的阳光,赶赴珠海;7月23日,冒着飘飞的细雨,离开。期间20—22日,聆听第六届直辖市、省会城市中青年教师语文课堂教学大赛共14节课。其中印象较深的有徐晓斌老师的《赤壁赋》、孙志清老师的《散步》、杨志敏老师的《乐园鸟》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