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预设生成: 通过“品德与社会”课《有多少人为了我》一课的学习,让小学三年级学生感受劳动者给自身生活带来的方便,懂得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体会劳动者的辛劳,尊重他们的人格,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并在自己的行为中有所体现。  相似文献   

2.
每次听校内的教研课,我总习惯于边听边写下自己的“听课意见”,以便于课后与执教者作“一、二、三……”的交流。但今天在三年级的一堂“品德与社会”课上,我却忘了写下那“一、二、三……”直到下课,我才写下一句——“怎一个感动了得!”  相似文献   

3.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征服学生的心灵,而征服学生心灵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感动。感动能够唤醒人的灵魂,净化人的心灵,震撼人的道德情感,更能促使人的道德升华,它是一种有形而又无形的教育。我们的教育就是要创造感动,要用感动来征服学生的心灵。一、要使学生情动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动之以情,比之于单纯的说教,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理性认识的形成和发展,从而有利于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1.  相似文献   

4.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征服学生的心灵,而征服学生心灵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感动。感动能够唤醒人的灵魂,净化人的心灵,震撼人的道德情感,更能促使人的道德升华,它是一种有形而又无形的教育。我们的教育就是要创造感动,要用感动来征服学生的心灵。  相似文献   

5.
《品德与社会》课程既是德育的载体,也是知识的载体。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笔者在教学中将学习的主动权最大限度的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体验生活,通过创设情景、参观、表演等方式,提高了《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时效性。夸美纽斯说过:“孩子们求学的欲望是由教师激发起来的”。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总结了点滴经验在此和各位同仁分享。  相似文献   

6.
数学作为非专业人员来说仅仅是一个工具,但却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求解并拓展、摸索出更多的问题及相应答案,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使学生学会研究方法,发展思维能力,掌握关联数学知识甚至多学科知识。在我的课堂教学中,此类的课题学习总是显得异常活跃。以下就是我的一堂“时钟问题”研究学习课,虽然最初引导问题的提出并非学生本身,但是深入问题研究却是学生自己提出并加以解决的。  相似文献   

7.
证明几何命题,传统的学习方法是,先分析题意,找出命题的题设和结论,然后再根据题意,画出图形,给出已知、求证和证明.这种学习方法,学生尽管积极参与,但仍被束缚了手脚,其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习惯得不到培养,发现问题、探究规律的能力得不到锻炼和提高.为克服上述不足,笔者设计了如下一堂探索学习课.  相似文献   

8.
证明几何命题,传统的学习方法是,先分析题意,找出命题的题设和结论,然后再根据题意,画出图形,给出已知、求证和证明.这种学习方法,学生尽管积极参与,但仍被束缚了手脚,其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习惯得不到培养,发现问题、探究规律的能力得不到锻炼和提高.为克服上述不足,笔者设计了如下一堂探索学习课.教师给出问题:1.任意画一个等边△ABC,作AC边上的高BD,求∠CBD的度数.2.画等腰△ABC,使AB=AC,∠A=50°,作AC边上的高BD,求∠CBD的度数.3.画等腰△ABC,使AB=AC,∠A=90°,作AC边上的高BD,求∠CBD的度数.4.画等腰△ABC,使AB=AC…  相似文献   

9.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上海浦东新区梅园街道老年学校的招生简章,在琳琅满目的课程中,我选择了中老年保健。当时的想法很简单-我既不喜欢唱唱跳跳,又没有书画基础,不如学点养生保健知识吧。可就是这个不经意的选择,竟救了我老伴一命!  相似文献   

10.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乌塔>,讲的是一个十四岁的德国小姑娘乌塔独自一人游历欧洲的事.告诉我们……" 我正准备在复习旧课文的基础上导入新课,突然,坐在教室后排的刘勤同学把手举得老高,并不时用肘轻轻地磕几下桌面.我示意他起来说话.  相似文献   

11.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也就是说,"品德与社会"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要在生活与活动中帮助儿童激发道德问题意识,解决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遭遇到的重要问题,深化他们的道德情境体验,使他们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12.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顺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以引导儿童"学会生活",形成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创新的科学精神,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和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而开设的两门新课程,对提高师生的综合素质、改革教育教学方法、调整师生关系、引导学生学会生活方面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文言文距今年代久远,学生难读难懂,生活中又很少应用,加之教师逐字逐句翻译,教学方法单一落后,使学生怕学厌学文言文。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效率呢?本人上了一节《咏雪》的公开课,听课教师普遍反映较好。现结合课例谈谈文言文教学的感受。  相似文献   

14.
王文娟 《现代语文》2005,(6):127-128
21世纪的教育注重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发展。语文教学承担着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任。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不仅要传授基础知识,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应用能力,而且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审美能力和健全的人格。我通过学习和借鉴全国知名教育专家王培德的“探究——建构”教学模式,结合自己的“生活化教学”思路,形成了一套行之有  相似文献   

15.
犤设计理念犦倡导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是《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重要理念之一。本课的教学设计,针对教材特点,设计了以读为主的课堂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读中完成对课文的理解、领悟、内化。犤设计特色犦以如何读好课文中父亲赞颂白杨的一段话为学生课堂学习的显性目标,巧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在读中依次感知白杨、感受白杨、感悟白杨,直至最后被白杨精神所感动,并在此过程中达成知识、情感、能力等多维目标,提高语文素养。犤教学过程及设计说明犦一、读中感知1.疏通全文。让学生带着下面两个问题自读课文:课文中一…  相似文献   

16.
当"竞争"已成为社会的标签时,孩子学会的是"坚强",而不是"感动","感动"则被孩子渐渐遗忘.孩子不会"感动"的原因,是孩子没有对比的参照物,习惯了正常的事情,而品德教学的"感动"也在羞涩地退却和飞快地贬值.为给孩子找回失落的"感动",教师要加强品德教学的"感动"教育,引导孩子在实践生活中体验"感动",在生活细节中寻找"感动",在真情沟通中碰撞"感动",在教师激情中收获"感动".  相似文献   

17.
“甲烷”选自上海市二期课改新教材高一化学第二学期第五章;认识碳氢化合物的多样性。在学生学习完“工业的血液和炼油”,了解石油资源的宝贵与紧缺之后,我请他们结合下一节内容——甲烷,课后再去搜索有关甲烷的资料。可借助社会调查、上网查询等途径。  相似文献   

18.
代艳艳 《考试周刊》2013,(42):104-104
<正>体育课上大部分男同学都很喜欢踢足球,也喜欢进行比赛,但是不想按部就班地学习基本足球技术。女同学有足球情结,爱旁观别人踢比赛,但不太想亲自加入足球运动中,缺少足球运动的意识与习惯。如何才能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亲身享受足球运动的乐趣呢?怎样才能培养他们终身运动的意识与习惯呢?笔者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分析,并付  相似文献   

19.
上好复习课,不仅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能牢固掌握,而且能使其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复式班的复习课要达到这样的要求,还必须根据复式班的特点,合理地安排教学线路,设计动静搭配和自动作业。我们试把一堂两复式班的语算异科目搭配的复习课设想如下。复习课的内容:四年级语文是部编教材八册六组重点训练项目《静态和动态》;二年级数学是部编教材第四单元《应用题》。四年级语文确定为横向重点。备课时先备语文后备数学。备二年级数学时,要先纵后横做到纵横兼顾。也就是说二算的自动作业份量,动、静时间的支配都受到四语的制约。下面分别叙述。  相似文献   

20.
杨秀杰 《考试周刊》2013,(43):135-136
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以往的思想品德教学过于强调让学生接受学习,学生缺乏主动精神与活力,易产生厌学心理。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不仅要通过课堂完成教学任务,在生活中也要处处有教育,时时有教育,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