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中国古代道家的"和合"思想是中华民族独创的哲学和文化概念,是华夏文明内在的本质和精神,具有丰富的内涵。本体论上主张万物阴阳和一,系统自然有序,认识论上主张辩证认识万物,追求动态平衡,自然观上主张自觉天人合一,强调道法自然。产生于后工业社会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也具有"和合"意蕴,本体论上主张人与自然共生,重视整体有机,认识论上反对划一思维,倡导尚和文化。自然观上主张正视宇宙之链,重构天地人关系。二者尽管时空相隔甚远,但契合了认识和解决天地人关系的"和合"思想,找到了共鸣点。本体论重整体倡协调,认识论尊重同异结合,都能辩证法地看待科技。二者的古今呼应,有助于为人类解决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难题提供更多的思想借鉴。  相似文献   

2.
当代审智散文创作中,南帆是杰出的代表。总体看来,南帆的审智散文具有"冷"、"势"、"巧"的特点,这正源于他在散文创作中的不断追问:在"追问"中为人物和历史正名,在"追问"中揭示事件背后的深层意蕴,在"追问"中阐述人生的哲理和生存的智慧。南帆的这种追问艺术带着他独有的思想气息,具有"冷势逼人"的特点,可以称之为"南帆式追问"。  相似文献   

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要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必须把握好"三维目标",即情感目标、认知目标和能力目标。在教学中,"纲要"课要立足于国家统编教材的体例和框架,把握好"纲要"课方向,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联系学生实际,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深入掌握知识,最终"转识成智",实现"三维目标"的相互融合与统一。  相似文献   

4.
在教学团队中,由于每个教师各自的能力不尽相同,会遇到由于能力差异、熟悉程度等因素造成的"智猪博弈"僵局。通过博弈分析,探索破解途径,约束成员教师的自利行为,促使他们一致努力,达成合作,则能对教学团队建设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
孙中山以前的知行观,使人们对"行"(即实践)产生畏惧而裹足不前,踟蹰不进。对禁锢人们的思想,为维护历代封建统治起了很大作用。孙中山提出"行易知难"认识论,强调了认识来源于实践对人们产生认识的决定作用。"使中国人无所畏而乐于行,则中国事大有可为矣。"孙中山把唯物主义认识论提到新的高度,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中国传播之前关于知行学说的最高水平。本文最后对"行易知难"认识论的种种评价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幸福"是对社会人历时性实践活动的生存态质的描述.庄子"剽剥儒墨",拒斥孔学主倡的道义论意义上的"幸福"诉求,承继并发展了老子的变异思想,从相对主义的认识论着眼,建构了本根论意义上的幸福观,主张在"顺性"、"无为"中体悟"天乐".  相似文献   

7.
《中庸》将“智”“仁”“勇”称为“三达德”,孔子将其视为君子必须具备的三种美德。在当前体育教师团队建设中,智、仁、勇亦是团队发展必须具备的品德。分析了“三达德”在团队建设中的价值导向,认为,“智”是价值判断的基础,“仁”是关系融洽的保障,“勇”是创新发展的动力。指出,应启发体育教师的“爱智”之欲,发扬体育教师的“仁爱”之德,倡导体育教师的“勇敢”之力,不断实践及彰显“三达德”的价值,为当代体育教师团队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即心即佛"是禅宗的重要禅学命题,马祖道一对这一命题自觉进行了论证,并成为他禅学思想的标帜.南泉普愿提出并详尽阐释了"心不是佛,智不是道"的禅学命题,这是对马祖道一"即心即佛"命题的修正与发展,旨在纠正"即心即佛"所带来的"错将妄心言是真心"的"认贼为子"之"相似般若"现象.南泉强调"大道无形,真理无对",真正的"大道"非见闻知觉之心所能体认.在扬弃"即心即佛"和"非心非佛"命题的基础上,南泉提出了"平常心是道"这一重要禅学命题."即心即佛"、"心不是佛"和"平常心是道"这三个重要禅学命题,构成了南泉普愿较完整的禅学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9.
牟宗三对儒家"智的直觉"一方面是从对康德智性直观概念的分析来比较得出其义的,另一方面是从儒家本心仁体的实在性论证中证立而出的。牟宗三对智的直觉的证成主要在三个方面:其一是对"心知廓之"等概念的分析,其二是理论的分析,其三是"实际的必呈现"的论证。牟宗三以儒家心性之学的传统资源最终证立了智的直觉的实在性,但其证立过程仍有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0.
":必须、够用"的观点强调严格控制职业院校基础性的理论课教学量。但是,这种观点并没有注意到发展的因素,基础的动态生成性,默会知识的存在及难以度量性,更是没有理清实践和理论在认识论上的关系。我们应该重新审视"必须、够用"的旨趣,并给出一个更加合理可行的解读。  相似文献   

11.
尼采否定“同一性”,肯定“差异性”哲学。他的差异观表现在他的认识论、语言现方面。在认识论方面,他反对传统形而上学的一元主义认识论,主张多元主义的认识论。在语言观方面,他主张语言的多义性。  相似文献   

12.
两汉时期的"脂""微"两部分合在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其中主要有两派观点,一派是以王力先生为主的主张脂微分部,一是以罗、周两位老先生为主的主张脂微两部合为一部"脂部"。本文以两汉诗词韵文为主要材料,探究两汉时期"脂微"两部的分合问题。  相似文献   

13.
"人化自然"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一个非常重要且有着深远影响的范畴。它被普遍视为强调人的能动性与主体性的代名词,进而被归结为破坏环境的认识论根源。随着人的主体性被无限拔高,提出这一概念的马克思也被视为主张自然支配的人类中心主义者而遭到批判。实际上,与这种观点恰恰相反,马克思提出"人化自然"这一概念的初衷正是以承认自然的先在性为前提的,是为了强调自然对人的制约和限制。因此,这一概念可被视为环境保护的潜在同盟。  相似文献   

14.
运用观察统计法和四段分析法,统计分析张本智和在2016—2018年与世界顶尖乒乓球运动员对阵的15场比赛数据,研究张本智和的技战术特征。首先,通过张本智和的胜场技战术数据分析其优势。从发球落点情况和1 3、1 3 5板战术组合分析张本智和在发球轮的战术组合特点。从接发球技术和落点情况、2 4板战术组合分析张本智和在接发球轮的战术组合特点。其次,将张本智和负场技战术数据与胜场数据作比较分析其弱势。张本智和3次负于许昕,进一步分析许昕战胜张本智和时的技术运用情况。发现,张本智和在发抢段发挥稳定,1 3板发—抢战术组合使用率最高,但是得分率低于发—控战术组合,1 3 5板战术组合中以发—控—抢得分效果最好。接抢段抢攻意识强,第2板以进攻性技术为主,其中反手台内拧拉为主要进攻手段,2 4板战术组合以控制性技术为主,第2板攻完以后第4板通过推挡或者快带技术控制回球的落点。在相持段通过线路的变化来弥补自己力量小、球速慢的劣势。认为,要战胜张本智和,应在他的发抢段加强对回球落点和旋转的控制,限制他第3板直接抢攻,将发抢段过渡到相持Ⅰ段,发挥成年男子力量大、球速快的优势;在他的接抢段,要控制发球的落点和发球线路的变化,加强本方第4板的抢攻意识。相持段,主要是打开张本智和的防守角度,发挥本方的力量、旋转、速度优势。  相似文献   

15.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明确了高校辅导员的职责和要求。辅导员要完成工作,需要自身加强修炼,加强学习;巧思首先在于修练的胜任力上,注意"智"的教育,"德"的引导,同时也需要深入学生、了解学生;拙力需要辅导员经常性走出办公室,深入教室、实验室、宿舍、食堂与学生进行深度沟通。  相似文献   

16.
韩愈作为唐代著名的"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积极宣扬儒家的道统思想,并在文学创作上中提出"文以明道"的主张,力主恢复儒家传统文化的基本的精神。本文从韩愈散文"明道"与"抒情"的关系来阐释韩愈文章的精神内涵和丰富的抒情美感,并对韩愈的"文以明道""不平则鸣"、"气盛言宜"的文学主张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17.
情智教育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起到了积极有效作用。情智教育的探索,开创了情商、智商双向开发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不仅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学校生存发展形成的品牌。情智教育的实施,最集中、最本质地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观。将情智教育融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能更有效地加强学校德育工作。  相似文献   

18.
"逍遥"一词并非像郭、象二人解释的"自由自在"之意。《逍遥游》通篇讲无为、无用以处世。在生死观上,儒家的社会价值标准与个体生命的存在和发展相悖,庄子(道家)对个体生命则持有肯定的态度。在名利观上,立德、立功、立言是儒家的最大理想。在庄子看来,做名或利的奴隶的人根本无自由可言。在社会价值取向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庄子既不主张入世,也不主张出世,而是主张游世。在精神追求方面,儒家给人的印象是谨慎小心,软弱克制。庄子则是主张通过"逍遥游"的途径,进入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以上可以看出《逍遥游》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9.
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媒体的智能化发展,"智媒时代"已然来临.一方面,媒体的智能化发展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众多机遇,有利于丰富教育教学资源、改进教育教学方式、推进"精准思政"的教育理念;另一方面,智媒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着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影响大学生的价值立场、智能推荐机制漏洞加剧西方...  相似文献   

20.
现象学中"回到事情本身"是一个认识论的重要方法。"回到事情本身"要求中止判断,对事情本身进行本质直观。在充盈与质料相合的同时,意指与充实同样保持相合关系。由于价值取向不同、教育资料多样、教育对象的缺席,学界对教育本质认识不足。要想明晰地认识教育本质,需要保障教育对象在场,保证教育的完整性;需要悬隔偏见,多重直观;需要充盈的不断丰富,认识得到充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