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以来,随着经学的式微,诸子学勃兴,作为儒家重要经典的《孟子》得到了多学科多领域的广泛研究,文学研究是其中之一。纵观百年《孟子》文学研究,就散文艺术而言,研究者主要从宏观上对《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特色及其修辞技巧的运用、气势风格、文章的逻辑性及其文体特征等方面进行了广泛探讨,或是从其文学性、思想性、政治性上加以阐发,成果颇丰,但亦有缺憾。本文尝试从一个崭新的视角——《孟子》散文论辩艺术方面加以专章论述,以期探讨新的研究路向,对进一步细化《孟子》乃至先秦诸子散文艺术研究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2.
《孟子》的文体形态呈现出相当复杂的特征,既有格言警句式的语录体,也有长篇大论具有专题论文形式的语录体;既有简单的问答体,又有具有鲜明拟剧化特征的反复问答的对话体;既有驳难辩异的辩论体,也有叙事体。《孟子》既显示出从语录体到对话体演变的重要特征,又包蕴着从对话体到专题论文发展的文体态势,在整个先秦诸子散文发展史上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3.
《孟子》共分七篇,二百六十章(也有分为二百六十一章或二百五十八章的)。其中篇幅较长,能够代表孟子学术思想和散文风格的,都是“具有个性的对话体的论辩文字”(胡念贻《先秦文学论集》247页)。这部分约占全书总章数的五分之二;那些由孟子个人单独发议  相似文献   

4.
《齐桓晋文之事》是《孟子》中少数长篇对话体议论文之一,集中体现了孟子思想和孟子散文的特色。学习的重点不宜限于读懂字词句的意思,而应在此基础上理解、评价孟子思想和《孟子》的写作特色。将《孟子》单元的教学重心设置于此篇,将此篇的教学思路定位于探究,是我们教学的指导思想。侧重整体感知,提出一些有质量的思考题.引导学生作探究性学习,以增进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是探究性学习的主要方式。其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相似文献   

5.
《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修订本)》中基本课文篇目有《伊索寓言》二则、短文两篇、新闻两篇、《孟子》二章、散文二篇、《诗经》二首、词二首、《梦溪笔谈》二则、唐诗二首、宋词二首、《孟子》二章、宋词二首、杂文二篇十三篇课文。这里的十  相似文献   

6.
散文意蕴丰厚、益智陶情。是主体性很强且具有弹性力度的一种文体。这种文体独特的美就在于:能够让我们通过一个十分精粹、亲切的形式,读到作者对于人生或自然的感悟。凡是优美的散文作品,在情理擅扬的艺术画幅中.无不涌动着作家对生活和人生的深层感悟.对生命现象、生活态度和人生真谛的诠释。七年级语文(上册)中的《紫藤萝瀑布》和《济南的冬天》两篇散文异曲同工,  相似文献   

7.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政史资料汇编,它的内容主要是君王的文告和君臣间的谈话记录,因此,《尚书》中大多为记言体散文。但是,《尚书》中也有一部分作品是记言与记事相结合并且侧重于叙事的,这些作品对后世散文发展的影响不可小觑。《尧典》是《尚书》的首篇,其叙事有较鲜明的特点,且已经是结构完整的独立篇章。《尚书·尧典》属叙事文体,表现出早期历史叙事文体的一些特征,其叙事技巧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8.
孟子,名轲,本是鲁国人,但由于家族没落,迁居邹地。他受业于子思之门人,学成后游说诸侯施行仁政。晚年退居立说,编撰《孟子》七篇,给后世留下巨大的精神财富。孟子的文章,笔挟锋芒,长于辩论,善用譬喻,说理精辟,文字流畅,颇富雄辩家气概,对后代散文发展有很大影响。笔者仅撷取《孟子》中的几个例子,谈谈他的思辨艺术。一、善用比喻。比喻是孟子进行辩论或阐述道理的最有力的工具,也是他运用得最多最纯熟的方法。《告子篇》中,孟子阐述舍生取义的道理时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  相似文献   

9.
李白的诗歌《宣城见杜鹃花》和郑振铎的散文《海燕》,一个是古典诗歌,一个是现代散文。文体不同,写作时代也不同,但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同样写游子思乡.同样采用了反挑笔法,同样运用了联想,方式也颇为相似(都用了相似联想)。两篇不同文体的作品,竞有如此多的相似之处,可它们之间没有丝毫的模拟仿效之嫌,也没有丝毫的雕琢斧痕.行文如行云流水.  相似文献   

10.
长于论辩是《孟子》散文的主要特征,在那个百家争鸣的时代,孟子要在辩论中立于不败之地,其论辩就必须要有严谨的逻辑性,而《孟子》中就运用了大量的逻辑学中的推理方法,如对三段论、二难推理、类比推理方法的运用以及它们的综合使用,这样就使《孟子》具有强烈的逻辑思辨色彩。逻辑推理方法的运用不仅让孟子在说理中战胜了对方,而且对先秦说理散文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对当代人思维过程的严密性和论辩技巧的科学性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不同的文体,应该有不同的教学内容,而不同的教学内容就应该有不同的阅读方式。这是薛法根老师在课堂上为我们演绎的别样精彩。以"情感"为纲层层深入《桂花雨》是一篇有浓浓思乡情感的散文,真挚的感情弥散在字里行间。作为"形散神不散"的散文,如何抓住其文体特点来进行教学,使学生获得这种文体的阅读经验呢?薛老师采取了以下做法:  相似文献   

12.
《猫》的文体应归于散文还是小说一直存在分歧。分歧源自散文与小说界限不明晰、作者自述存在一定的内在矛盾,以及《猫》的语篇本身兼有小说和散文的一些特征。教师可将“《猫》是散文还是小说”作为核心问题组织探究性学习,通过分解核心问题生成探究任务、获取信息、交流探讨、归纳总结等环节,帮助学生掌握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分别从散文和小说两条路径对《猫》进行深入研读。  相似文献   

13.
<正>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编排了五篇文章,分别是:郑振铎先生的散文《猫》,沈石溪先生的小说《斑羚飞渡》,牛汉先生的诗歌《华南虎》,法国布封的科普文《马》和清代蒲松龄先生的文言文小说《聊斋志异》卷六中《狼》(节选一则)。从文体角度看,有散文、小说、诗歌三类,科普文无疑属于散文的范畴;从时代看,有古代的,现代的,也有当代的;从国度看,有中国的,有外国的。教材第六单元  相似文献   

14.
黄厚江老师本年度四月份在徐州高级中学执教的《葡萄月令》令人耳目一新,主要在于他用散文的方式教学生学习散文,同时教给学生解读散文的一般方法。相信剖析这一课例会给在散文教学中有困惑的老师们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一、何为用散文的方式所谓用散文的方式,就是把握散文这种文体的一般规律。用散文的方式既要抓住散文的共性又要抓住这篇散文的特性。从阅读者的角度看,散文的共性最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要学到精彩的文笔和恰当的修辞,以及灵活的构  相似文献   

15.
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孟子散文不但富有哲理性,而且有高度的艺术性.它既不同于《庄子》汪洋恣肆,妙趣横生,也不同于《荀子》《韩非子》浑厚绵密,峻峭犀利;而是气势充沛,感情强烈,明快畅达,跌宕多姿,富于雄辩性和鼓动性,对后世的说理散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齐桓晋文之事章》是孟子散文的代表作,它不但集中地反映了孟子“保民而王”的“仁政”主张,而且充分体现了孟子散文的雄辩特色.  相似文献   

16.
散文是和小说、诗歌、戏剧并称的一种文体。散文的基本类型包括写景抒情散文、记人叙事散文和哲理性散文。苏教版必修一、二中有三篇记人叙事散文,分别是杨绛写的《老王》,汪曾祺写的《金岳霖先生》,孙犁写的《亡人逸事》。这三篇文章,事中有情,寄情于事,两者互相渗透,互相交融。语言干净、平易、真挚,不雕琢,不粉饰,文笔如行云流水,收放自如。善于运用抒情与叙事并用的方式,在娓娓叙事过程中让自己的感情自然流露。  相似文献   

17.
作为儒家的一部经典著作,《孟子》不仅是思想史上的巨著,而且是中国古代散文史上的重要著作。《孟子》体现出鲜明的个性和傲然儒者的气魄与风度,散文也个性鲜明、富于气势,具有以气制胜的突出特色,是散文史上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18.
《论语》作为中国早期说理散文,语言具有极强的文学性特色。本文着眼于《论语》语言的简约性特征,立足《论语》文本,同时通过与《孟子》《荀子》的比较,阐述其文约辞微的文风。  相似文献   

19.
孟子名轲,战国中期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仅次于孔子的儒学宗师。孟子十分敬服孔子,认为:“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公孙丑上》第2章)他的中心思想,主要是继承和阐发孔子的学说。孟子“受业子思门人”(《史记》卷74《孟子荀卿列传》),学成之后,怀亚圣之才,游说诸侯,但都受到冷遇。当时诸侯都认为他行“仁义”之政的主张迂阔,远离实际,不加采纳,因此他“所如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记》《孟荀列传》)。《孟子》散文尚未脱尽语录体,因此传统观点认为《孟…  相似文献   

20.
先秦文学研究中,大部分文学史以《诗经》、"历史散文"、"诸子散文"、《楚辞》为叙述框架。这种"囫囵研究法"未能体现出先秦文学发展的时间进程,导致了对先秦文学发展的认识不清晰,进而影响了对文体形成时代的判断。我们应该打破论辩文起于诸子的看法,追溯诸子各自的渊源,考察它以前有关思想家的论述,弄清先秦诸子发展的过程。同时,《左传》、《国语》等书也不能以"历史散文"笼统视之,其中包含着可独立成篇的文章,它们是编者依据有关文献,根据需要进行剪裁,但都应是来自原文,反映着原文的思想、结构以及语言的基本风格,可以作为独立的研究对象。董芬芬的《春秋辞令文体研究》正是依据《国语》、《左传》中具有文体意义的独立篇章,考察春秋时代的文体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