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编辑主体的人格维度及理想人格特征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张秀红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2(1):123-125
编辑主体是编辑活动中能自觉地、创造性地运用编辑符号以及其他物质和精神手段对各类精神文化产品(编辑客体)进行选择、组构使之符合流通传播要求的个人或群体.编辑主体的人格是编辑主体在从事编辑活动的具体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编辑主体的人格维度主要包括德行人格、文化人格和审美人格3个方面.编辑主体的理想人格应是赋予时代内涵的德行人格、文化人格、审美人格的和谐统一与完美结合,"和谐人格"是编辑主体理想人格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2.
史原 《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2,18(2):84-85
编辑是文化的传播者 ,编辑工作应当具备其基本的文化功能 ,就是通过实现文化与人的双向构建来促进文化与人的和谐发展 ,在传播文化的过程中进行创新。所以编辑要表现出“代表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自觉意识 ,要具有崇高的文化理想和自我超越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朱海芳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22(3):144-145
编辑主体文化选择的活动过程形成编辑实践的整体运行系统 ,这种实践特质的客观物质价值存在性、精神价值特征及其平衡性共同构成了理解编辑主体特质的渊源 相似文献
4.
5.
市场经济和编辑主体的学报文化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国章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1):87-89,95
学报文化是知识缔构、知识积存、知识传播的文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编辑的学报文化意识对于提高学报的质量、迎接时代的挑战、解决学报面临的问题、增强学报的活力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论编辑主体的主体意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周晓燕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117-120
编辑是编辑活动的主体,在编辑活动中起主导作用。编辑作为编辑主体,应当具有主体意识,应当意识到自己作为编辑主体的存在和作用,作为编辑主体应尽的职责,作为编辑主体应具有的素养。 相似文献
7.
创造与超越:论编辑在文化传播中的主体地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泽顺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31(1):87-90
编辑创造主体与作创造主体共同构成化生成的二元。作创造主体将观念化转化为实体化形式,为社会化的发展提供精神原动力;编辑创造主体则以其对化的整合、缔构、选择、制约与创新,确立了自身在化传播中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8.
9.
编辑主体的活动即编辑主体创造人类精神文化的活动,因此具有鲜明的文化属性和文化功能。其文化功能通常体现为传递功能;教育功能;社会服务功能;审美娱乐功能。而这些文化功能要通过受众的道德判断、审美判断、认知判断后具体呈现出来。 相似文献
10.
期刊编辑的业务包括“编辑活动”和“写作”两项,因此期刊编辑的业务理想就包含编辑活动理想和写作理想两个方面。概括起来应该是:期刊编辑既要有编辑活动的知识和能力,又要有写作水平和较多的论论,最终成为编辑家和学有所长的专家。 相似文献
11.
张秀红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3(2):108-111
人格是一种历史范畴,个体人格的完善必须与社会和时代的发展相一致。现代编辑的理想人格是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的德行人格、文化人格、审美人格的和谐统一与完美结合,“和谐人格”是现代编辑理想人格的本质特征。现代编辑理想人格的塑造必须通过编辑自身人格的提升与社会文化环境的正面影响这种双重路径共同达成。 相似文献
12.
何永强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4,20(1):112-115
孔子对理想人格的论述主要包括理想人格的精神价值内涵、理想人格的品质特征和理想人格的层次等方面的内容。孔子在理想人格的实践中,提出了立志、学习、克己和修己、内省等几种途径。孔子关于理想人格的理论和实践是密切联系的,它为现代人提供了一种可供参考的理想人格模式和塑造理想人格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黄玉萍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6):117-121
编辑群体作为一个职业社会群体,对社会、经济、化、科技发展的影响作用与时俱进。编辑群体的化价值意识建构于该群体的特殊化环境和该群体对外部化世界价值和意义的体验、理解及思维。编辑群体的化层面愈厚,其价值反思能力愈强,从而更能对外部世界进行价值思维和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14.
涂昊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9,30(2):70-74
贾平凹有自己“心目中的小说”,“说话”、“精神”、“实与虚”、“中与西”等四个层面体现了贾平凹的小说创作思想和创作实践的一贯追求。为了努力实践自己心目中的小说理想,贾平凹在小说创作理论领域和创作实践领域锐意探索,在追求和实践的矛盾中小说创作理论不断丰富不断完善,小说创作也不断推进不断成熟。 相似文献
15.
人,是有理想的生命存在;教育,是体现人之理想特质的实践活动。因而.教育也是有理想的,教育理想包括“教育的理想”和“理想的教育”两方面。“教育的理想”在于成就人的自由人格、高尚人格和幸福人格,而它们须通过“理想的教育”——即凸现主体的教育、涵养德行的教育和回归生活的教育来实现。 相似文献
16.
教育理想之所以是理想而不是空想,就在于它与教育现实联系密切。从教育理想与教育现实之关联出发,可将教育理想的存在形态分为三种,即价值形态教育理想、知识形态教育理想和实践形态教育理想。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实施的理想与现实博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在教学实践中运作几年了,但是伴随着新课程实践的深入,许多新旧课程与教学意识与观念仍然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出现了理想与现实相互冲突的问题。教育研究者与教育实践工作者必需面对和正确处理好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8.
19.
刘琴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2,23(2):15-19
汪曾祺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下,在中和、和谐的文化价值观基础上形成了一个生命意义与文化选择相契的心灵境界。他的心灵境界在文本中使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即儒家的人道主义、道家的人格独立、佛家的精神自由回归到中国当代文学之中。这种对道德式微人性失落的审美反思,他们应以世界的眼光看待它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20.
曹海玲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9(4):23-27
理想的意义在于,它引导人们现实的实践活动朝着有利于人类自身的方向发展,并以自己的价值对现实的实践活动起监控的作用.马克思的理想社会理论立足于理想与现实的统一,为现实社会主义选择相宜的发展方式提供着基本的启迪.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