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首先用微观分析眼光对狄德罗的《拉摩的侄儿》这一哲理小说中包含着辩证哲理的典型妙语与段落进行案例分析;然后又用宏观分析眼光,对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对《拉摩的侄儿》一书所作的评论进行辩证的再分析。全文以矛盾辩证法为元语言展开解释。  相似文献   

2.
《拉摩的侄儿》是狄德罗为数不多的哲理小说作品中最成功、最有代表性的一部,影响深远。本文联系狄德罗创作的具体情况,运用巴赫金的复调理论及狄德罗的文学典型观,分析这部小说的复调艺术特色,同时作者深入挖掘小拉摩这个人物典型的内涵与实质,试图探讨其成功的内在奥秘。  相似文献   

3.
阿Q和拉摩的侄儿是两个受尽批判的人物形象,但从作者的主观意愿及小说的客观倾向上来说这两个形象无可奈何的堕落其实是值的同情的。阿Q和侄儿只不过是被黑暗的社会吞噬了的小人物,在这两个悲剧人物身上,鲁迅和狄德罗分别寄托了对各自所处社会的深刻批判。阿Q和侄儿这种内涵上的相似性印证了法国启蒙时期一句名言:人是社会的产物。  相似文献   

4.
阿Q和拉摩的侄儿是两个受尽批判的人物形象,但从作者的主观意愿及小说的客观倾向上来说这两个形象无可奈何的堕落其实是值的同情的。阿Q和侄儿只不过是被黑暗的社会吞噬了的小人物,在这两个悲剧人物身上,鲁迅和狄德罗分别寄托了对各自所处社会的深刻批判。阿Q侄儿这种内涵上的相似性印证了法国启蒙时期一句名言:人是社会的产物。  相似文献   

5.
“拉摩的侄儿”是一个极具深度的形象,“拉摩的侄儿”是他那个时代的重要佐证,在他身上体现了现代性的内在矛盾,即主体性原则发展所带来的精神的分裂。也就是说,尽管在现代社会中,人摆脱了外在的束缚,自我意识已成为支配者,但人却没有因此走向自由,而是陷入了新的束缚。  相似文献   

6.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曾说,十八世纪的法国人几乎全都为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所支配,“可是,在本来意义的哲学之外,他们也能够写出辩证法的杰作”。他把狄德罗的《拉摩的侄儿》就看作这样的杰作。确实,在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家中,狄德罗的辩证法思想是比较丰富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把相当彻底的唯物主义同辩证法思想结合起来了。这在他的“美在关系”说中表现得尤  相似文献   

7.
在18世纪,资产阶级个体以一种崭新的形象出现在历史舞台上,“拉摩的侄儿”就是其中之一。他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深知社会的罪恶却又主动投入其中,带着鲜明的价值相对主义和犬儒主义,是一个自觉的资产阶级个体。  相似文献   

8.
<拉摩的侄儿>从道德、历史、历史与道德的相互关系三个层面表现了历史与道德的二律背反.通过这种二律背反,小说深刻地表现了恩格斯所赞赏的意识与世界之间的相互作用,表现了它们的产生与消失,前进的与后退的变化.<拉摩的侄儿>之所以被誉为"辩证法的杰作",主要就在于它表现了道德与历史的这种深刻、复杂、相互作用的二律背反现象.  相似文献   

9.
在法国近代文学史上,拉摩的侄儿和于连是两个比较奇特的形象,很难令人把他们联系起来去看待。然而,由于法国大革命及其影响的媒介作用,便使得这两个产生于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形象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我们称他们之间的这种关系为法国大革命前后小资产阶级的“父”与“子”。因此从文学批评的角度研究他们之间的这  相似文献   

10.
狄德罗组织编辑,出版的《百科全书》及其气撰写的《拉摩的倒儿》,《怀疑论的漫步》等作所阐述的唯物主义思想成为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时期共和党和恐怖主义的理论武器,他倡导的关于自由权,平等权,财产权和革命权等人权思想,为法国《人权宣言》的诞生提供了底本,对于当时的思想家及后来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是不容低估的。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法”“德”涵义不同于现代的“法”“德”涵义,中国古代“法”“德”概念的演变是中国社会变革的反映,是古代中国人生存状态的反映。  相似文献   

12.
法国启蒙运动时期理性美学家狄德罗的戏剧理论赋予戏剧以改造社会、教育民众的伟大使命。当代儿童戏剧担当着儿童认知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基本功能。儿童戏剧的当代发展应该合理看待狄德罗文艺思想中的根本诉求,需要在有效的信息编辑和合理的形式设置下,帮助儿童增长心智,获得道德的力量。应该说,这是儿童戏剧当代发展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3.
分三个层面对“道德”范畴的形成及其内涵进行了历史考察 ,认为是道家老子最先将“道”升华为哲学范畴 ,认为“德”作为政治伦理范畴 ,形成于西周 ,较“道”为早。“道德”连用虽散见于先秦典籍 ,但作为哲学范畴 ,当确定于《庄子》。而《老子》之“尊道贵德”、《论语》之“志于道 ,据于德”、《中庸》之“苟不至德 ,至道不凝焉”等论题 ,都是“道德”范畴的先声。  相似文献   

14.
教师的"他者"意识,主要表现为作为教学实践主体的教师对学生的相异性、外在性的尊重和理解,并以此促进学生自由个性化的发展。唤醒和提升教师的"他者"意识使教师道德主体的建构、学生自由个性化发展以及关切型师生关系的构建成为可能。教师"他者"意识的生成和提升至少应考虑如下方面:省思自我强权意识的危机、审视学生"他者"性的价值、体认"相遇"伦理学的意蕴、强调与"他者"交往的实践。  相似文献   

15.
社会需要和谐,社会和谐需要道德。道德如何才能为人们所接受?理学家以宇宙的最高本体“天理”为建立社会道德的外在的终极的权威,以人的“本心”为内在的道德源泉,以“天人合一”即人的“本心”与“天理”的贯通,熏陶、约束和规范“人欲”,力图达到社会和谐、民富国强的目的。重新审视“天理”和“人欲”的关系,对其进行历史的、客观的考察和现代性的解读,对于今天我们开启道德源泉,构建和谐社会,将会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