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在中国网球历史簿中也许根本没有记录过这位老人的战绩,但其中确实留下过她辉煌的足迹,她为中国网球运动拼搏过,为中国网球赢得过荣誉。让我们寻着老人对自己网球生涯的回忆,来透视一下我国网球的过去,回味那段黑白的历史。  相似文献   

2.
刘彤 《网球》2013,(8):96-97
很多人都不知道,郑赛赛第一次登上《网球》杂志,并不是作为球员而是作为投稿作者,那时候她还只有15岁,自己第一次独自出国去摩洛哥参加比赛,为了打发时间,她在比赛之余写了不少训练日记,讲述和记录自己的见闻。"有一次和《网球》杂志的编辑不经意的闲谈,他就说能不能让赛赛出去比赛的时候写点东西,这倒提醒了我,我说赛赛之前出国就写过一些训练日记,不知道能不能用,后来就发了过去,没想到直接就刊用了。"说起第一次给《网球》杂志投稿的机缘,郑赛赛的母亲郑明回忆道。后来,  相似文献   

3.
《网球》2014,(3):104-105
6岁开始打网球,19岁战胜世界第一的萨芬娜,15个ITF挑战赛女单冠军,2013年不丢一盘地获得首个WTA单打冠军,作为新生代网球代表人物之一张帅,用自己对网球的激情和坚持,告诉所有人,无论胜利亦或是失意,在不断蜕变的网球之旅中,她可以做到“独当一面”。  相似文献   

4.
李娜是中国网球乃至中国体育的一个 异数。她曾退出过国家队,后来应领导之邀 再度出山。对于网球和国家队,李娜曾经说 过这样的话:"我打球是因为我喜欢,假如 有一天我失去兴趣,那我就不会再挥舞球 拍。网球不是生活的全部。"她甚至表示, "进国家队如果影响到我的学业,我宁愿不 进。"进退之间,本色不改。  相似文献   

5.
时装秀     
小逸 《网球》2012,(2):12-12
小威说她现在不爱网球,甚至从来没有热爱过,真不知自己咋成了职业球员。但不爱网球不是问题,她依然热爱胜利的感觉,她似乎比别人更有留在网球场上的动力。对于热衷时装设计的小威来说,普天之下有哪个T台能比大满贯的中心赛场大?  相似文献   

6.
《网球》2006,(2)
看到蒋越时,她在球场上,有了五个月身孕。蒋越的父亲是前国足第一门傅玉斌的教练,现在还在辽宁足球队里任教,算是辈份最高的守门员教练了。但就这样一位在足球界内颇有威信的父亲,却叫自己的女儿去打网球,理由相当简单:网球可以打一辈子。后来的故事果真像父亲设想的那样平坦,网球成了蒋越的生活方式,在职业运动员前途渺茫的时候,她选择了去体育院校读书。拿到大学文凭后,她顺利地被分配到了上海交通大学担任体育教师。也就是从那里开始,她真正接触了业余教练的行当,也逐渐建立起自己与众不同的朋友圈子。2004年春季的一天,《网球》杂志编辑部接到了一个来自上海的电话,打电话的人自称以前接受过蒋越的培训,但1998年蒋越出国之后就断了联系。当他看到《网  相似文献   

7.
又见鲁西奇     
猜火车 《网球》2010,(8):190-190
网球时光中,曾经有不少性感美少女年少成名.后来因种种原因迅速陨落。鲁西奇就是其中一位。今年温网,她又回来了。她上一次出现在大满贯正赛上.是在遥远的2001年。  相似文献   

8.
1874年草地网球第一次出现在美国。1880年9月1日,在纽约史坦顿岛上,举行了“国家网球锦标赛”。如果从那时开始计算,网球运动在美国已经有了120多年的历史。在超过一个世纪的岁月里,美国网球经历过辉煌,也遭遇过低谷,这些记忆不该被时光淹没或吞噬,应该被封存在历史中,让后来的人了解。  相似文献   

9.
《网球》2007,(9)
"我依旧热爱着网球,因为通过它,我能够认识整个世界!"18个月前,马蒂娜·辛吉斯又回到了网球世界。这里曾经是她统治的地方,但现在瑞士公主更像是一位宣布退位的女王,不再争夺那些浮躁空洞的名利,她回来只是为了享受这个世界里的绚烂和美丽。正如她自己所言,网球能够帮助她认识整个世界。她说自己很想来北京看一看,就在这个秋天,想登上画册里的万里长城,想走进神秘的紫禁城,更想在北京打一场漂亮的网球比赛。  相似文献   

10.
伊莲娜·扬科维奇从来没有缺席过中国网球公开赛,她不仅切身体验了中网在过去四年里的变化,也在四年的时间里,从网坛新人成长为跻身Top5的网球明星。但伊莲娜却认为自己的性格和生活并没有改变。"我是个完美主义者!"她喜欢强调这一点:"从小就是。我要求自己功课得A,要求自己取得胜利。尽管我有时也很脆弱,可是始终没有放弃过追求完美的信念。"在众多参加比赛的WTA球员中,伊莲娜几乎是唯一一个坚持化过淡妆后才参加新闻发布会的女孩。在我们专访的过程中,她面对记者和摄影师始终保持着亲切的笑容,尽管她刚刚在烈日下击败了达文波特,尽管她承认自己有些疲惫。  相似文献   

11.
崔伟 《网球天地》2008,(1):80-83
有这样一类球员,他们不在乎比赛有没有奖金,甚至心甘情愿地自己给自己"报销"机票、住宿、餐饮等费用。他们中,有的以网球为每日的"必修课",年过8旬仍孜孜不倦;有的视网球为工作,勤勤恳恳地为他人服务;有的以球会友,组织世界各地的球友参与比赛;有的钻研网球技术,编成歌谣提供给后来的网球爱好者。在北京国际元老网球邀请赛迎来21岁生日之际,本刊走访了4位前来参赛的元老,对他们的网球生活进行了一番打探。  相似文献   

12.
《网球天地》2009,(8):120-120
随着中国网球公开赛升级成为皇冠明珠级赛事,与中网相伴三年之久的KAPPA网球拉拉秀品牌也迎来了自己破茧成蝶,全面创新的升级之旅。  相似文献   

13.
易景茜显得太瘦了。与对面的卡普里亚蒂比起来,她整整小了两号。在墨尔本40摄氏度的风里,她的发球是温柔的。但她的抵抗不屈不挠。打入澳网3轮,她平了中国选手在四大网球公开赛上的最好成绩。新千年的第一个世界级网球大赛上,她让所有的中国球惊喜。 纤细但掘强 易景茜在澳网上的3场球,都是靠跑动、速度来与对手周旋的,因此体力消耗特别大。她用球拍支撑着身体调整呼吸的照片被很多报刊采用,她的澳大利亚之旅完全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苦战。首战比利时选手考托伊斯,对方的排名比自己高出60位,但易景茜坚守底线,稳扎稳打,不…  相似文献   

14.
2006年,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中国网球不仅收获了一座大满贯的金杯,还收获了一名新人,她就是游离在国家队之外,被大家称之为“网球个体户”湖南妮子袁梦。澳网之前,袁梦这个名字太过普通与陌生,然而在墨尔本花园进入女单第2轮的成绩却让她实现了自己的首次飞跃,尤其是在国家队的5名金花首轮即遭折戟的情况下,这样的成绩更让人振奋。但是, 更引起球迷关注的却是她独特的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5.
李娜,在职业道路上辉煌过、挣扎过。虽然同是在举国体制培养模式中成长起来的,可她总是感觉像“有人把她喂养长大,却无法得到想要的自由”。实际上,她自己得到过自由,但她最终还是回来了。其实,李娜的天赋险些献给羽毛球。由于父亲曾是一名羽球球员,5岁时,李娜被送去学打羽毛球。但一年之后,她被武汉市业余体校的网球教练夏溪瑶教练看中,才踏上了自己的网球之路。 1994年她参加了湖北网球队集训,两年后,李娜正式入选湖北省网球队,那年她刚满14岁。李娜曾说,从6岁开始打网球起“悲伤比快乐多,都是在为别人打球”。14岁之前,她为父亲的“全国冠  相似文献   

16.
聚焦网坛     
《网球》2007,(8)
网坛问答刘致/武汉今年半个赛季过去了,请问亚洲人在今年夺得过ATP或WTA的单打冠军吗?《网球》:日本的森上亚希子5月份在布拉格夺冠,这也是她个人转入职业网坛10年来的第一个WTA女单冠军。决赛中输给她的是后来的温网亚军巴托丽。  相似文献   

17.
在世界网坛上,有一位在事业上坚韧不拔,对命运敢于挑战的人。她曾经说过:“一定要把握机会。管它将来如何,必须冒险尝试,不要白白浪费任何机会。”在过去20多年的网球生涯中,她历尽坎坷,几经磨难,仍坚持不懈,奋斗不止;而今,雄风犹在,功成名就。这就是被世人称为网坛“女金刚”的纳芙拉蒂洛娃。然而,成功背后的酸甜苦辣又有谁人知晓。“女金刚”崛起现年36岁的纳芙拉蒂洛娃于1956年生于捷克首都布拉格,并在那里渡过了自己的童年和少女时代。16岁时,她代表自己的国家到世界各地参加国际性网球大赛,成绩斐  相似文献   

18.
加多 《网球》2008,(7):127-127
Rebecca尝试过很多运动,从她上大学开始到现在,已经有差不多10年的时间了,健身房的各项新旧课程她都参与过,按照她的说法"参与了,才知道是不是真的适合我",钢管舞、攀岩、瑜伽,她最后选择的是网球,因为她喜欢和别人一起交流和竞争,而别的项目所具有的锻炼价值,网球几乎全都有。10年下来,伴随网球一起的选择,还有运动饮料佳得乐。  相似文献   

19.
《网球》2007,(4)
网球拍对于网球明星来说,是延长的手臂。在一名职业选手长达15年至20年的网球生涯中,他们使用过的球拍可能不计其数。但他们中的多数人永远都不会忘记自己使用过的第一把网球拍,因为就是它点亮了他们的美丽人生。  相似文献   

20.
网坛问答     
《网球》2006,(3)
李卫军/长沙达文波特是这两年最让我敬佩的女子网球选手,我很关心,她在今年澳网上的脚伤是新伤还是旧伤?《网球》:新伤。她在与基里连科比赛时第一次崴了脚踝,然后在和库兹涅索娃比赛时再次伤及脚部。后来她花了48小时决定自己是否继续参赛,可惜领先情况下被海宁淘汰止步8强。张翔林/西安米尔尼几年前搭档小威打混双,刚开始很害羞,不敢告诉小威说自己想找她搭档,最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