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斯蒂芬.克莱恩是十九世纪末杰出的美国作家。斯蒂芬.克莱恩的短篇小说《街头女郎玛吉》塑造了三位女性形象,由她们的生存环境、生活方式、生存状态和她们的命运可以看到,贫民窟是社会的边缘,贫民窟里生活的女性更是社会边缘的边缘人物,贫民窟的男人是男权社会中的"他者",贫民窟的女人更是"他者"中的"他者"。  相似文献   

2.
小说《最蓝的眼睛》和《接骨师之女》聚焦以非裔、华裔为代表的少数族裔女性在西方主流社会中所面临的身份认同和文化归属等问题。西方的霸权文化和父权制的双重压迫使得这一部分女性群体陷入了“他者”和“失语者”的困境。后殖民女性主义则为分析这种困境提供了一个视角,只有建构民族身份和坚守民族文化,才能跨域种族与文化藩篱,并实现真正平等。  相似文献   

3.
在《波希米亚女郎》中,薇拉·凯瑟创新了传统的叙事方式,交替采用了全知视角与"内聚焦"叙事,构建了一个占有土地与自我流放、恪守传统与反叛世俗等矛盾并置的艺术图景,彰显出作者对美国中西部边疆已趋丰富的物质生活既赞美又批评、既留恋又失望等矛盾心理。文章通过对《波希米亚女郎》"双重视角"交替叙事的解读,旨在剖析其富有变化的叙事形态与矛盾并置的复调主题。  相似文献   

4.
达理厄塞克曾自我标榜:"我是女权主义者",作品《母猪女郎》写的也正是在荒诞的世界里一位遭遇变形的女性形象。为此,该文试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对这部作品进行重新解读,认为在面对生活的异化和荒诞的变形时,达理厄塞克向我们呈现出的是一位生存乐观,反抗勇敢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5.
《夏洛特女郎》是丁尼生叙事诗歌中的名篇。本文通过对该诗的文本分析,结合维多利亚时代的社会背景,试图寻找出夏洛特女郎这一人物身上寄寓的维多利亚时代女性的各类形象,并通过对夏洛特女郎折射出的不同女性形象的解读,来深入探讨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的性别政治和审美观念。  相似文献   

6.
当代海外华文作家严歌苓的长篇小说《雌性的草地》,描写了一群女知识青年在与世隔绝的草原上牧马的故事。严歌苓通过对女子牧马班的生动刻画,对雌性生态圈的整体描写,反映了父权制文化对雌性的异化,深刻揭示了女性与动物、女性与自然的密切关系,同时又涉及性别、等级和社会等生态女性主义者关心的重点问题。  相似文献   

7.
《北京折叠》作为郝景芳的代表作,用三个空间折叠共存却又壁垒森严的奇思妙想将社会三个阶层分离的现实进行了反映。从女性主义视角重新审视《北京折叠》,遗憾地发现男与女的二元对立关系依然是小说男女形象塑造的逻辑起点,男性是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主体性力量,女性只是作为男性参照物的非主体性存在。《北京折叠》并没有为中国当代文化中追求女性生命主体性和实现女性平等权利的历史进程起到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徐志摩在《沙扬娜拉》中将款款的深情和日本女郎娇羞的情状以及离别时甜蜜的忧愁融为一体,使整首小诗微透着哀而不伤、愁而不苦的清芬。本文旨在循着作者无尽的情思和全诗唯美的意境,对女郎的形象再探讨。  相似文献   

9.
伊恩·麦克尤恩的作品《星期六》呈现出不同权力和话语的交锋。贝罗安利用权力凝视策略来构建自身权威,通过医学话语来劝阻巴克斯特的施暴行为,约翰以男权压迫孙女的女性意识和自由,显现出知识话语对人的道德规训;贝罗安与西奥、施特劳斯开展政治谈论,在博物馆面对首相失声,突显权力话语对个体的政治规训;黛西与贝罗安争辩伊拉克战争的合法性,是女性和男性话语的对立,隐喻欧美对中东地区的政治压制,折射出西方国家操控权力,实施帝国霸权和文化扩张的本质,体现西方社会对伊斯兰国家的文化规训。本文以福柯理论解读《星期六》中多元化权力场域,揭示权力话语运用政治、道德及文化合谋对人和社会实施多重规训,折射出麦克尤恩对现代社会人的生存处境的思索。  相似文献   

10.
《土星之环》是德国当代作家W.G.塞巴尔德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1995年,记录了叙事者“我”1992年一段穿越英格兰东部萨福克郡的徒步旅行以及在旅途中的见闻及思考,书中有大量对英格兰东海岸的风景描写,本文着眼于这些风景描写,将风景视为一种文化形态和意识符号,运用风景学理论,分析塞巴尔德在《土星之环》中如何通过描写风景来使其与人类文明兴衰相联系,又是如何在城市文明周围驳杂的历史废墟中,一点点还原体味历史真实。  相似文献   

11.
《永不妥协》是一部以女性为主体的电影.它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视角去描摹刻画女主人公的形象:埃琳·布罗克维奇是女性主义者,也是生态正义坚定的维护者.影片着力表明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暗示生态女性主义如果要实现自己的雄图伟业,只靠自身的力量是无法达到的,它还需要整个社会共同体的支持.  相似文献   

12.
在自由、民主、平等的思想影响下,《玩偶之家》和《伤逝》中的两位女主人公娜拉和子君都发出了代表女性最为强烈的振耳发馈的声音。她们都被各自的生存环境所异化,但在处理的过程中,两位主人公却采取了各自不同的方式:娜拉通过话语否定了不合理的社会,表达了自己作为一个独立人的权利;子君则在默默中前行,没有选择,只有接受,惨遭抛弃,以至最后丢掉性命。这两种不同的抉择背后蕴含了中西两种不同的文化根源。并且较之于浸润在更多的民主思想中的西方女性。中国妇女有着更为悲惨的命运。  相似文献   

13.
以女性主义的视角切入影片《生命之树》和《焦土之城》,可以从比较视阈下分析出两部影片在不同的主题意义以及叙事方式上所共同展现的隐蔽的女性主题。无论是对生命的反思、个体的追问还是对于人伦的建构,两部影片从各自不同的视角展示了同样的生命主题。  相似文献   

14.
国内比较关注《沉没之鱼》的主题研究,所以,基于生态女性主义,从批判人类中心主义,远离自然、受到迫害和回归自然、恢复人性三个方面对这部小说进行解读有一定的新意,研究发现,《沉没之鱼》是一部富含生态女性主义思想的小说。旨在引导人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履行保护自然、重建生态平衡的责任,最终重返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15.
《湖畔女郎》塑造了具有犹太母性的少女伊莎贝拉和对自己身份困惑的犹太青年弗里曼形象,小说超出爱情悲剧的囿限而突出了犹太文化品性。犹太女性的民族身份对男性有着特殊意义:犹太女性促使男性道德意识成长、寻求新生活的文化含义,是男性精神追寻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16.
华裔女性作家谭恩美和非裔女性作家托妮.莫里森是生存在美国白人主流文化里的边缘作家,她们的身份和她们的文学一样被烙上了"他者"的标签。从后殖民女性主义视角,特别是斯皮瓦克的"属下"理论,我们可以看到谭恩美作品《百感神秘》和托妮.莫里森作品《所罗门之歌》里女性人物的具有浓厚的属下气质。但是"属下"女性们用她们的方式在"说话",同时她们的属下气质不会因为"说话"而得到消解。  相似文献   

17.
以经典动画电影《海洋之歌》作为参照系,可见《大鱼海棠》在中国动画电影发展史上已有了与世界经典动画接轨的创见,但其不足也显而易见:叙事不力,情感张力不足,各种中国元素未能充分服务于影片的叙事与抒情。  相似文献   

18.
《集宁师专学报》2016,(6):25-29
作为女性主义作家的杰出代表,弗吉尼亚·伍尔夫在其众多小说中致力宣扬女性主义,倡导女性话语权的凸显。《奥兰多》虽然在风格上有重大革新,但其主旨并未远离女性主义。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隐喻理论,对小说《奥兰多》进行文本上的女性主义解读,围绕精灵、大橡树和婚姻三个概念隐喻阐释,从多方面指出这三者之间的系统性,并深入论证伍尔夫在这部小说中对女性主义有意识的运用。  相似文献   

19.
《大学》的"明明德"、"亲民"和"止于至善",被视之为《大学》三纲。本文拟从自我之维、他者之维、自我与他者之维这三个维度,来分别探讨《大学》三纲的哲学内涵及其关系。  相似文献   

20.
《滁州学院学报》2018,(6):56-61
现实主义小说《金瓶梅》成功塑造了中国女性群体形象,芮效卫译本已成为西方世界了解中华文化的重要媒介。本文在女性主义视域下基于前言与脚注、增补、劫持的译法从"被动接受"到"主动面对"美化人物形象、从"原作评析"到"广泛传播"提升译作价值、从"神秘奇特"到"柔和平实"推动思想认同,从三个层面解读《金瓶梅》芮译本的卜龟章节,寻找蕴含在其中的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以期读者更好地理解翻译活动传承中华文化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