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为什么几声猿鸣就引发人们如此伤感的情绪呢?  相似文献   

2.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三峡》)这诗句中的“裳”,有的资料上注音为“shang”,解释为“衣服”。是否正确,值得思考。一、汉语中单音节实词不读轻声“泪沾裳”是主谓短语,“裳”是“沾”的宾语,表示“沾”的对象,是个实词。所以它  相似文献   

3.
1.《三峡》“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和《木兰诗》“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中的“裳”,现行两版语文教材及配套教参均未标注读音,该“裳”音不能读成shang。当读成cháng。因为“裳”在古代作为与“衣”相对的一个词,意为下裙。《说文解字·衣部》中说:“衣,依也。上曰衣,下曰裳。”《正韵》中说:“裳,‘陈羊切’,  相似文献   

4.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选自郦道元的《三峡》)一句中"裳"字究竟应该读什么,一直存在争议。有人认为应该读"shang",有人认为应该读"cháng"。那么,究竟应该读什么呢?百度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读"cháng"时意指古人穿的遮蔽下体的衣裙,男女都穿,是裙的一种,不是裤子。《现代汉语词典》里"裳"字有两个读音,读  相似文献   

5.
在《三峡》的教学中,一些老师在强调重点实词时,常有把"猿鸣三声泪沾裳"中的“裳”翻译成“下衣”的情况。窃以为,这样翻译欠妥。“裳”的本义虽然是"下衣",但在这里却不能这么解释。而应该用其引申义“衣服”。因为翻译成“下衣”明显不合逻辑,哪有人把裤子哭湿的。  相似文献   

6.
干百年来,国破家亡之痛、贬谪失意之愁、亲人离别之绪、边地征战之苦,牵动了多少人的心绪。古人抒发情感常常借助于一定的物象来传达,猿声就作为一种意象进入了人们的视野。《荆州记》载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水经注》也有关于猿声的描写:“时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相似文献   

7.
一、写出下面各组句中带点的词的词义,遇有异读的请加上汉语拼音: ①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②以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③天帝使我长百兽。④沛公曰:孰与君少长。⑤以吾一曰长乎尔,毋吾以也。⑥数千里外,得长者时赐一书,以慰长想,即已甚幸矣。⑦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相似文献   

8.
《梦游天姥吟留别》课文下注“深水荡漾清猿啼”中的“清”为“凄清”。对此,笔者以为不妥:1.景是为情服务的,所谓景随情迁,公理也。如:同是三峡猿啼,民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者,凄清也;诗人李白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则以猿声的清脆激越来衬托放还的愉  相似文献   

9.
精彩读书行     
我畅游在书的海 洋,坐着轻舟在三峡之 中急流勇进,感受李太 白“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喜 悦与豪情,时而又体验郦道元“巴 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的凄凉,不禁潸然泪下。两种截然 不同的感情荡涤心扉,我不禁大呼 “精彩”!  相似文献   

10.
“裳”字在《汉语大字典》(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Z].四川辞书出版社,湖北辞书出版社,1998.3095.)中的注音只有一种,那就是“cháng”,我们先看一下《汉语大字典》对“裳”的阐释。“裳”:《说文》“常,下裙也。从中,尚声。裳,常或从衣。”chág《广韵》市羊切,平阳禅。阳部。(1)古称下身的衣服。《诗·邶风·绿衣》:“绿兮衣兮,绿衣黄裳。”毛传:“上日衣,下日裳。”……(2)衣服。《水经注·江水》:“故渔者歌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相似文献   

11.
第一遍备课,我想以“读”贯穿,在指导朗读的同时,穿插文言词汇的积累,融“言”于“文”,引导学生发现郦道元对三峡美景的热爱,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但反复推演后总觉得由“猿鸣三声泪沾裳”读出的同情只是自己的一种感受,不见得是郦道元想表达的情感,于是觉得不妥,重新来过.  相似文献   

12.
主题导引:三峡,一个神奇而美丽的地方。曾经有多少文人墨客在这里留下诗篇,以表达对它的热爱。这里有李太白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豪情,有郦道元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凄凉。三峡之树,郁郁葱葱,散发出无限的生机与活力;三峡之水,汹涌澎湃,掀起万丈狂澜;三峡之山,高大巍峨,欲与天公试比高。三峡,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奇观和宝藏。  相似文献   

13.
<三峡>是课程标准中规定背诵的篇目,自然也就是各个版本的教材都入选的课文.打开课文,我们发现,除苏教版不分段外,人教版、语文版、北师大版都分为四段,即"自三峡七百里中……不见曦月";"夏水襄陵……不以疾也";"春冬之时……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猿鸣三声泪沾裳".苏教版教材虽然没有分段,但教参也是这样分为四个层次.  相似文献   

14.
[题目] 2009年9月15日凌晨,三峡175米试验性蓄水工程启动,高峡出平湖的壮观景象展现在世人面前.而今的三峡不仅像一轴展不尽的山水画卷,也像一条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长廊,更像一部辉煌的交响乐.郦道元描述的昔日"渔者歌曰"的"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凄异景状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请以"三峡"为话题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相似文献   

15.
三峡 郦道元 [甲]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相似文献   

16.
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3.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4.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5.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6.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7.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8.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9.政通人和,百废具兴10.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第10期“我问你答”答案  相似文献   

17.
正主持人龙吟:"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出身底层、关心民瘼的郑板桥继承了自先秦以降的优秀诗歌创作传统,写作了相当数量的"竹枝词",不仅在文学上具有较高水准,亦有很高的史学、民俗学价值。《竹枝词》是古代巴渝地区的一种民歌,一般在赛神的时候歌唱,而且常常用鼓和短笛伴奏。一般认为,民歌形式的竹枝词起源于六朝时期,有七言两句、七言四句等多种体式,前者如著名的"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啼三声泪沾裳"。应该说,这种娱神性质的民歌一直存在于民间,只  相似文献   

18.
清代学者梁章钜在他的《浪迹丛谈》中,认定李白《早发白帝城》一诗的第三句“两岸猿声啼不住”是错的。因为据史书记载,三峡猿只生长于南岸。北岸巫山山脉是南北走向,正迎着寒风,猿猴不宜生长。有人从南岸捉猿放到北岸,这猿最后还是跑回了南岸。于是,这位好事的学者据此理直气壮地将诗改成了“南岸猿声啼不住”,他自以为这样一改,诗才合乎情理,不致贻误后人。  相似文献   

19.
《三峡》我是第二次听陈靓讲《三峡》。第一次是在国庆节前,2004年9月28日,在郑州,全国中语会组织的活动上,她是一等奖。并不是在乎奖次,而在乎这节课体现了语文课程改革的方向。文言文怎么教?陈靓老师讲,要读得摇头晃脑,读得抑扬顿挫,读得有情有味。这是不错的。过去我们的主张是“字字落实、句句落实”。读一句,比如“自三峡七百里中”,哦,从三峡到这里七百里当中,讲下来:“自”,是什么意思?“中”,是什么意思?一个个字地往下讲,讲完一句再来二句,串讲到底。今天陈靓老师的课,则是用诵读来取代传统的串讲。什么是“诵读法”?就是在基本理…  相似文献   

20.
一、第2课《黄帝的发明创造》中提到的“下裳”是一种什么服饰,应读什么音? 本课说:“黄帝让他们各自发挥特长,有的造出了弓箭,有的制成上衣和下裳,有的做了鼓,有的翻成了照脸的镜子。”这里所说的“下裳”是指古人下身穿的衣服,跟“衣”相对。《诗径·邶风·绿衣》:“绿衣黄裳。”毛传:“上曰衣,下曰裳。”古代男女都穿“裳”,不是裤子,是裙子的一种,但不同于今天的裙子。“下裳”应读xiàcháng。上海辞书出版社《汉语大词典》第一卷:“下裳(-cháng):下身穿的衣服。古多指裙。”二、何为“鹖冠”,武士冠上为什么要插有鹖毛? 第6课《“世界第八奇迹”—秦始皇陵兵马俑》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