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同一题目作文,父子两人都是借史论政,并和现实相联系,以起到借古鉴今的作用。不同的论证角度、论证方法和语言风格展现出父子两人不同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2.
苏洵的《六国论》是政论文,作者从“暗刺宋事”的需要出发。确定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但是由于论据不可靠,致使论点失去了真实性,因此文章也没有了科学性。所以,我觉得此文算不上一篇好的议论文。一、作品的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相互矛盾,不能自圆其说,造成观点含混;且分论点否定了中心论点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3.
:《六国论》在例证中出现了一些失实之处 ,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该文的论证力量 ,作为史论文教学 ,教师必须以史实为据 ,用挑剔的眼光引导学生熟读深思 ,把握主旨 ,使之“不唯上 ,不唯书 ,只唯实”。  相似文献   

4.
苏洵《六国论》是中学语教材的保留编目,几度修订都没有被换掉。读高中时,除了惦记考试外,语老师讲解的其他深意并不在意。如今人到中年,再读《六国论》,终于有了自己的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5.
秦统一六国属历史发展的必然,不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就是赵始皇、魏始皇、楚始皇……总之,中国的统一对于封建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很好的开端。在这方面秦始皇做得不错: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等等,同时结束分裂状态也是对昏庸君主的淘汰出局,因此苏洵没有必要假设“以赂秦之地封天  相似文献   

6.
苏氏父子三人,都以《六国论》为题写过文章。其中以父亲苏洵的《六国论》最为突出,是历代公认的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之名文。我曾经因为喜爱,反复读过这篇文章。由于读得多了,渐渐对文中的两个假设和由此而得出的一个假想性结论就产生了一点疑问。  相似文献   

7.
苏氏父子三人,都以《六国论》为题写过文章。其中以父亲苏洵的《六国论》最为突出,是历代公认的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之名文。我曾经凶为喜爱,反复读过这篇文章。由于读得多了,渐渐对文中的两个假设和由此而得出的一个假想性结论就产生了一点疑问。  相似文献   

8.
翻阅中学语文教材会发现在《六国论》这一文言作品选择上只选择了苏洵的,而没有选择苏轼苏辙二人的,根据新课程大纲里提出的中学生培养要求,从写作、思维和品德塑造这几方面总结苏洵《六国论》相较于“二苏”《六国论》的优势,更清晰直观地呈现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应当从哪些方向和角度培养学生,才能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以及生活实践能力,同时增强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感。  相似文献   

9.
苏洵善作史论政论,以纵横捭阖,雄辩警辟,明快锋利著称,自成一家。我们所学《六国论》尤为出色。其选题的精当,立意的幽深,论证之巧妙及方式的多样,不能不令人惊叹,就连其语言修辞的运用也堪为绝妙。其艺术的高超具体表现如下:一针砭时弊,立意深刻《六国论》  相似文献   

10.
指导学生认清苏洵的历史局限性还有很有必要的,最好能介绍阅读历代论六国兴亡的文章,给学生以全面的认知。  相似文献   

11.
指导学生认清苏洵的历史局限性还有很有必要的,最好能介绍阅读历代论六国兴亡的文章,给学生以全面的认知.  相似文献   

12.
人们常说:“生姜还是老的辣”,这句话用在苏洵身上是再恰当不过了。相传苏洵27岁才发愤读书,他在科场上不得意之后,便再度悉心攻读六经百家,并烧去这以前所写的全部文稿,重新立言,终于成了“策论”大家。《六国论》一文,就是为仁宗皇帝看重的《权书》中的一篇。作者借六国赂秦破灭的历史,讽刺北宋王朝贿赂辽、西夏的不当,真是一语中的。  相似文献   

13.
《过秦论》《六国论》之比较□湖北天门中学刘静辉贾谊的《过秦论》和苏洵的《六国论》都写得气势恢弘、辞采飞扬,是千古吟诵的不朽名篇。为深入地理解它们,更好地借鉴古人,将它们作一番比较是不无裨益的。一、两文提出论点方式的比较两文都旗帜鲜明、观点明确,但提出...  相似文献   

14.
新教材第二册在苏洵的《六国论》后附录了苏辙的《六国论》。两篇文章,可比之处很多。首先是立意选材。两文均是史论,分析论述六国灭亡的原因,但本意不在悲叹六国灭亡,而在讽谏统治者要以六国为鉴。所以他们不像历史学家那样对历史进行客观全面的分析论述,而是剖开一个历史层面,选择一个问题,分析论述,表明自己的看法,以古鉴今。苏洵之文着眼于当时宋朝统治者屈服妥协的对外政策,围绕“赂”选材,批评统治者屈辱苟安的国策;苏辙之文着眼于战略形势,围绕“势”选材,批评统治者缺乏战略眼光,见利忘义,不识形势而相互攻杀的错误…  相似文献   

15.
苏洵字明允,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六国论》是他的著名论文。《六国论》原名《六国》,选自《嘉佑集·权书》。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分析总结六国灭亡的历史教训。“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开头就点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作者将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归结为一个“赂”字。作者认为,韩、魏、楚的“破灭”的直接原因就在于“赂”,因为“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齐、赵、燕虽不曾“赂”,但它们的“破灭”也和“赂”有关,因为“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战  相似文献   

16.
苏洵《六国论》主旨,一般认为是论述“弊在赂秦”,指出两端“弊在赂秦”和“不赂者以赂者丧”,从而构成论点完整意义。苏教版《语文教学参考书》说“第一部分(第1、2段)提出论点”,也是持此论。本文试对“破灭”“迁灭”“革灭”三个动词从文字、文章、文化角度解读,提出《六国论》论点是“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而非“弊在赂秦”。  相似文献   

17.
当明泉君把第三部个人专著送给我时,我为其随即诌了一幅对联:死里逃生,年已花甲,一丝不苟,三尺讲台写春秋;老骥伏枥,默默耕耘,矢志不渝,万顷心田著文章。  相似文献   

18.
本篇用先提论点而后反复论证的方法,抓住“弊在赂秦”,层层深入,步步阐明,笔力雄健,层出不穷。最后一段,借古讽今,更发人深省。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先否定,后肯定,点出“赂”字作本文论述的中心。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  相似文献   

19.
课文摘要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全文中心论点)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第一分论点)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假设敌论) 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第二分论点)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  相似文献   

20.
论点—分论点论证(概括论证)(具体论证)结论/\}大欲大患!固不在战(对比论证)秦之弥繁侵之愈急(归纳论证)抱薪救火薪尽火灭(引言论证)不,钱而弱至于颠搜倘使相较或未易量 /\ /\ /\ /\ /正反\ /\ /\ /\为国者无使苟从六国故牢为积威之所劫又在六国下矣反、.吞.!!1..李月Ilee‘es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