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人采写的《珍贵的财富》一稿(载于《大众日报》1997年12月23日一版),得到令自己受宠若惊的回报;在获得1997年度大众新闻奖一等奖、1997年山东省好新闻一等奖、全国省市区党报新闻奖一等奖后,又获中国新闻奖二等奖。捕捉到这条新闻线索,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  相似文献   

2.
1997年8月16日的大众日报一版,以《困难多,也不能委屈老同志》为题,刊登了记者李瑞成在全省落实离休干部“两费”工作会议上采写的新闻。这原本是一条很平常的会议新闻,但经过记者的深入采访和精心写作,变成了一篇有情有景,现场感很强的新闻特写,读后给人留下清新活泼的感觉。由此,我们想到了各家新闻单位的记者编辑共同面对的一个难题,这就是会议新闻报道如何突破千篇一律、枯燥无味的模式?怎样才能让受众爱看、爱听?《困难多,也不能委屈老同志》这  相似文献   

3.
3月19日,《聊城日报》在一版头条位置刊登了一则新闻《欧洲肉牛“疯”了鲁西黄牛“牛”了》。同日,《大众日报》在一版显著位置刊发,随后,《经济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将此稿分别转发或采用。发生在欠发达的山东聊城的这一新闻事件何以受到众多媒体的关注?我们认为,主要原因在于聊城日报记者是在中国即将加入 WTO 的大背景下来看待欧洲发生的“疯牛病”这一现象,从经济全球化的大视野中“发现”了  相似文献   

4.
大众日报记者崔永刚采写的消息《充州:2亿吨大煤田不挖了》(大众日报2006年11月14日1版),短短的799字,能从参评的84篇消息中脱颖而出,在省级新闻单位中拔得头筹,喜获第十七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一等奖,决非偶然。笔者认为,这条新闻的采写有多方面的成功之处,主要有三条:  相似文献   

5.
创新与抢新     
新闻之新,时间是关键,没有这个意识,新闻也会被放旧,落个望“文”兴叹的份儿。因此,只要发现有新意的事就必须先“抢”到手,尽早推出。才能在抢新的竞争中取胜。3月28日,看到大众日报一版加框发出“山东农业大学不再评职称了”,我顿时懵了,自己苦苦“养”了半年的一条“活鱼”、一则好新闻,眼睁睁地看着被挖走了。  相似文献   

6.
《寻找品牌基因》(大众日报2010年9月1 6日一版),获得第二届青年新闻创新奖二等奖,我感到十分荣幸,青年新闻创新奖以鼓励年轻编辑记者锐意创新为宗旨,我们大众日报理论评论部近些年也在评论写作上进行了一些创新和探索,这篇稿件可以算是评论创新的一个小小的成果。  相似文献   

7.
新闻界新闻     
1999年1月1日,山东省委机关报大众日报创刊60周年纪念日,1998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亲笔为大众日报题词:“永远与人民大众在一起。” 1月3日,大众日报一版刊登了江泽民总书记的题词,并配发了社论。(据1月7日《中华新闻报》) 学习把握和运用邓小平新闻思想  相似文献   

8.
陈志远 《新闻前哨》2004,(11):49-50
2003年2月19日的《武汉晚报》有两条独家重磅新闻,其一是一版头条 A17版“非常新闻”的《500万巨奖击溃亲情》;另一是一版标题导读、A7版“深度报道”发了一整版的《溺爱再酿悲剧——亲生儿子举刀砍向母亲》。这两条重磅新闻足以撑起当日武汉晚报的零售市场,全国各大网站竞相转载。上海电视台在网上看了这两条新闻后,次日就乘飞机赶到了武汉,找到武汉晚报要以电视的形式重新演绎前一新闻。哪个办报的人看了这两条新闻不眼馋?  相似文献   

9.
如何用短消息反映重大题材?别人已重点报道过的新闻,怎样写出新意?我的切身体会是:细心、用心、精心。2004年12月27日,刊发在《许昌日报》一版的短消息《许昌非公经济连创6个“全国第一”》,就是这样采写出来的。这条消息刊发后在全市引起强烈反响,许多读者给报社打电话说,没想  相似文献   

10.
在今年的第十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大众日报2007年9月15日一版头条刊发的消息《诸城农民迈进3公里社区服务圈》获得一等奖。获奖的是个人,荣誉则要归于整体,这是对大众日报整体办报水平提高的又一次肯定,是大众报人致力于新闻强报、提升党报舆论影响力的又一收获。  相似文献   

11.
2002年3月11日这个版面,看起来有似曾相识的感觉。的确,这一天的《大众日报》一版与2000年8月28日的《大众日报》一版(见本刊今年第四期《视觉重心与图片一一获奖版面得失谈之一》),在设计思路上如出一辙,仅从上半部看,都是报耳区放组照向报心区下垂,都堪称“报耳活,全版活”的样板。这本来就是非通栏报头区的报纸吸引眼球的看家本领。在四栏报头的固定框架下,想把版面做得好看些,变来变去,就那么几套招式。  相似文献   

12.
《青年记者》2012,(31):50
一等奖:通讯:《"426分"司机之死的背后》(大众日报2011年8月13日9版;作者:李占江)通讯:《猛挖铁矿兮尘蔽日》(大众日报2011年10月26日14版;作者:鲍青)二等奖:通讯:《希望,在大山深处扎根》(大众日报2011年9月30日1版;作者:娄和军)通讯:《跨区校车热折射择校暗潮》(大众日报2011年9月28日3版;作者:梁旭日)  相似文献   

13.
于岸青 《青年记者》2016,(18):103-106
1943年9月15日,《大众日报》四版刊登记者宋英的报道《响应创造劳动英雄号召郑某宣布增产计划五组员亦急起直追》,首次推出了山东抗日根据地的生产模范典型郑信.这是中共山东分局机关报《大众日报》响应中共中央号召开展整风运动,对陕甘宁边区轰轰烈烈开展的吴满有运动的响应,也是山东抗日根据地开展大生产运动的具体措施的表现.  相似文献   

14.
会议报道在党报上占有重要地位。据我对今年3月《人民日报》、《河北日报》、《石家庄日报》三级党报统计,在一版发表的会议消息共340条,平均每家每日都发3至4条会议新闻。其中《石家庄日报》3月份共发会议报道101条,3月3日达7条。作为党报这一特殊新闻媒介,会议新闻在指导和推动工作,传播信息,服务群众等方面的确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写好会议报道应该成为每个记者  相似文献   

15.
新闻记是船头的了望,训练有素的记会从蛛丝马迹中“嗅”出新闻的味道来。《大众日报》9月20日一版刊发的消息《黄河兰考段生产堤决口》.就是作以高度敏感的新闻嗅觉抓住的好新闻。9月19日,作在一次会议上获知黄河兰考段生产堤9月18日决口的消息,马上意识到这件事虽然发生  相似文献   

16.
记者张振国写的题为《安徽某些领导干部撕破脸皮要官省委书记不留情面提出严厉批评》的新闻,在12月9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后,立即在全国引起很大的震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当天以头条新闻,在《早间新闻》中向全国播出。合肥晚报一字一句地把广播原话抄下来,在当天的头版头条登出。安徽日报总编辑很激动地对人民日报记者说:“我们全社同志都非常支持省委这样从严治党。”解放日报、文汇报和安徽日报等14家省市报纸都在10日这天转发了这一消息。大众日报和解放日报还在一版配了评论。12月13日著名漫画家华君武在上海文汇报一版上,以这条新闻的内容,画了题为《疑难杂症之卅九》的漫画,对那些撕破脸皮要官者进行了辛辣的讽刺。这条新闻之所以能产生如此强烈的反响,首先是因为它触及到了一种时弊。中央组织部到安徽考察领导班子的三位同志,读了新闻后对记者说,这个批评针对性很强,多年少见,具有全国普遍意义。其次,这也是民主政治的一种反映。安徽的理论、新闻、教育界一些同志认为,公开高层次党务活动是民主政治的一大进步。一些大学生也反映,这条消息好,好就好  相似文献   

17.
一版是一张报纸的龙头和窗口。“丢大石头,起大波澜”,是大众日报一版多年来一以贯之的风格化的版面传统。本作参与或独立策划、设计的大众日报2000年8月28日一版、2001年7月14日一版、2002年5月11日一版、2005年10月16日一版,连续四届蝉联山东新闻奖一等奖。这组“获奖版面得失谈”,通过对四个获奖版面的剖析,在总结经验,找出不足的前提下,透视大众日报在版面编排理念方面的探索与实践,以及省报一版版式的走势预期。在版式问题越来越得到重视的今天,希望这组稿件能给报界同仁带来启示、争论和思考。  相似文献   

18.
傅绍万 《青年记者》2004,(2):4-5,13
2004年,《大众日报》将对版面设置和报道内容作重大调整,贯穿这一工作的一条主线,就是特色立报,新闻强报。  相似文献   

19.
许林 《新闻实践》2005,(4):F002-F002
人民日报新闻版今年以来改革力度很大,在前年、去年设立《视点新闻》、《体育》新闻版的基础上,今年又增加了《政治》、《经济》和《文化》三块新闻版。这五个新闻版已经使人民日报的脸变了,变得更好看了。下面是对近期经济新闻版一组报道的版面处理作一评析。3月15日、17日,人民日报经济新闻版分别刊登了经济部记者彭嘉陵采写的《直面煤矿安全》上下篇文章。这是一篇针对性、启发性很强的文章,而编辑的版面处理尤为值得一提。编辑在版面处理上利用"下篇提示"和"上篇回放"的视觉形式(见版面一、二),融入了"推"意识。"推",有推动、推出、  相似文献   

20.
在第24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2013年6月8日大众日报一版荣获三等奖。这个版面先后获得山东新闻奖和中国新闻奖的原因,一是大众日报在版式设计上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二是体现了大众日报新一轮改版的理念。
  着眼新传播时代,创新版面设计
  2014年3月16日,大众日报实现新一轮改版。而自2013年以来,大众日报进行渐进式改版,为改版的最终落地做思想准备、理论准备和路径准备。新传播环境下,读者接收习惯已发生变化,纸媒必须在即时交互、纷繁复杂的海量信息之中,扬长避短,改进编排,让读者读报成为一种愉悦体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