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以538名在校大学生为被试,采用波士顿情绪智力问卷、应对方式问卷和症状自评量表进行问卷调查,考察大学生情绪智力和应对方式的特点及情绪智力、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结果显示,性别不同和生源地不同的大学生在情绪智力各因子上差异不明显,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在自我意识、自我激励、人际情商和情智教练四个方面都显著高于独生子女大学生。在应对方式方面,大学生之间的差异均不太显著。情绪智力各个因子都与SCL-90总分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负相关;解决问题和求助因子与SCL-90总分之间呈显著负相关,自责和退避因子与SCL-90总分之间呈显著正相关。人际情商、自我激励、自我意识、自责、解决问题和求助与SCL-90总分之间存在极为显著的线性关系,能够联合预测71.6%的变异。  相似文献   

2.
以211名高职院校的学生为调研对象,采用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方法探讨分析了高职学生压力应对问卷、情绪智力量表(EIS)、一般心理健康(GHQ-20)的特点倾向,并就压力应对、情绪智力、心理健康三者之间的关系做了研究。研究发现高职生应对方式、情绪智力与心理健康相关,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应对方式、情绪智力中多维度对心理健康各维度存在回归效应。  相似文献   

3.
探究中医院校大学生应对方式、情绪智力和人际的关系。采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情绪智力量表(WLEIS)和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对617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应对方式、情绪智力与人际三者之间两两显著相关,情绪智力在应对方式与人际关系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因此,要重视医学院校大学生积极应对方式和情绪智力的培养,从而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相似文献   

4.
5.
高中生学业成绩、归因方式、应对方式与自尊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208名高中生用SES、MMCS和特质应对方式问卷进行调查,探讨高中生的学业成绩、归因方式、应对方式与自尊的关系。高中生的自尊有年级差异和学业成绩差异;自尊水平不同的学生在MM(总归因)、MMF(失败总归因).MMS1(学业成就总归因)、MMS2(学业成功归因)、MMS3(学业失败归因)、PC(积极应对)和NC(消极应对)因子上差异显著;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影响自尊水平的因素依次为NC、MMS1和学生成绩。高中生学业成绩、归因方式、应对方式与自尊之间呈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6.
了解高职生自尊、应对方式与攻击行为的关系,对于预防高职生校园暴力犯罪具有重要意义。为此,使用攻击性问卷、自尊量表、应对方式问卷对102名高职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高职生AQ各因子得分处于或低于平均水平,自尊和敌意存在正相关,攻击性和解决问题存在正相关。这表明自尊对攻击因子中的敌意存在一定影响,解决问题影响着个体攻击性的水平。  相似文献   

7.
研究旨在探索小学生自尊、冲突情境归因与应对方式的特点及其关系。结果显示:小学生主要采用亲社会和中性归因方式。女生更倾向于亲社会归因,男生和低年级学生更倾向于外部归因,而高年级偏向于中性归因。小学生主要采用平息和成人介入的应对方式,男生更多采用报复应对;随年级增长,小学生更倾向于平息应对,报复应对降低。自尊对内、外部归因及回避、平息应对,外部归因对报复应对,亲社会与中性归因对平息应对,及中性归因对成人介入均有显著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8.
研究目的在于探讨中学生自尊、应对方式与关系欺负之间的关系及应对方式在其中的中介作用。采用自尊量表、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自我编制中学生关系欺负量表,随机抽取392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应对方式在性别和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自尊、关系欺负总分在年级上有显著差异。2.自尊水平、应对方式与关系欺负水平存在密切相关。3.自尊对关系欺负总分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应对方式在自尊与关系欺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考察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简称中职生)心理韧性与自尊、应对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自尊量表和应对方式问卷测量463名中职生。结果:(1)在目标专注和积极认知上,二年级显著高于一年级,女生积极认知显著高于男生,家庭支持男生显著高于女生。(2)高心理韧性中职生的问题解决、发泄、求助、幻想、忍耐得分显著高于低心理韧性中职生。(3)心理韧性与问题解决、发泄、求助、幻想和忍耐显著正相关;自尊与问题解决、求助显著负相关,与幻想显著正相关。(4)问题解决、发泄、求助和忍耐直接影响心理韧性,同时,自尊在问题解决和心理韧性间存在中介作用。结论:中职生的自尊、应对方式与心理韧性关系密切,帮助中职生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解决困难,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可以提高中职生的自尊水平,有助于中职生心理韧性的培养和提高。  相似文献   

10.
随机抽取100名某大学生为被试,探讨了情绪和冲突应对方式的关系.结果表明:(1)正性、负性情绪与冲突应对方式的各因子间有相关显著,其中正性情绪与沟通化解、反思的相关系数达到显著,负性情绪与伤害、回避与冷处理的相关系数达到显著.(2)正性情绪之下被试倾向于沟通化解、反思等应对方式,而在负性情绪之下倾向于伤害、回避与冷处理的应对方式.(3)各年级在冲突应对方式上以及情绪状态上存在着不同的倾向,并且差异显著.(4)在冲突应对方式上以及情绪状态上性别问并不存在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民办高校大一学生应对方式与学习适应的关系。方法:采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和大学生学习适应量表对179名民办高校大一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民办高校大一学生的整体学习适应水平在性别、专业、生源地等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在是否学生干部上有显著差异。积极应对方式与学习适应总分及学习动机、学习能力、教学模式、学习态度等维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消极应对方式与学习适应总分及学习动机、学习能力、学习态度、环境因素等维度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12.
采用<幸福智力量表>、<瑞文标准推理测验>、<情绪智力问卷>等对1 172名大学生进行施测,考察幸福智力与瑞文传统智力、情绪智力的关系.结果发现:(1)幸福智力与情绪智力有适度相关,但与瑞文传统智力相关基本不显著;(2)情绪智力的控制情绪因素在对幸福智力的回归方程中均作出了最大的解释率贡献,具体表现为:对感知和体验幸福...  相似文献   

13.
大学新生的焦虑与父母教养方式、自尊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新生的总体焦虑状况与父母教养方式、自尊存在一定相关,父母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应注意科学性,同时应重视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4.
15.
以340名正在戒毒所接受戒毒的吸毒者为研究对象,运用自尊量表、特质应对方式量表和感情与社会孤独量表进行研究,同时随机抽取戒毒者进行个案访谈,以探讨吸毒者自尊、应对方式和社交自我知觉的关系模型.结果表明:自尊水平高的吸毒者表现出更消极的应对方式和更强的感情与社会孤独感;文化程度和经济状况显著影响吸毒者的自尊;不同婚姻状况和经济状况的吸毒者之间在应对方式和社交自我知觉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异;自尊是社交自我知觉和应对方式的中介变量, 社交自我知觉对自尊的直接作用大于对应对方式的直接作用,对应对方式的间接作用大于直接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三年的高中生活中,学生的思想一般会呈现较为明显的阶段性变化,在不同的阶段,存在着不同的心理特点和思想热点,搞清楚学生思想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和具体表现,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学生思想工作是班集体建设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从几年来的工作实践中,我认识到:根据高中新生的心理特点、关注新生的情感需求,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是班级管理中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7.
候选教师适应性信念与应对方式、心理健康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察候选教师的适应性信念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探讨应对方式在适应性信念与心理健康之间所起的中介作用.采用适应性信念量表、应对方式问卷、16PF对北京市328名候选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候选教师的适应性信念总体较好,女性、硕士以上学历、应聘中学、应聘主科的候选人得分显著高于男性、本科以下、应聘小学、应聘副科的候选人;(2)适应性信念与应对方式、心理健康之间存在显著相关;(3)应对方式在适应性信念与心理健康之间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大学生的焦虑状况、应付方式、防御方式的特点,并探讨焦虑与应付方式、防御方式的关系。方法用焦虑自评量表、应付方式问卷、防御方式量表作为测量工具对1615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第一,大学生焦虑症状检出率为32.7%,其中轻度焦虑的大学生占30.3%,中度焦虑的占2.2%,重度焦虑的占0.2%;第二,大学生在问题解决应对因子上的平均分得分最高,其次是求助方式;第三,大学生在成熟因子上得分最高,其次是中间型,再次是不成熟型;第四,大学生焦虑与应付方式、防御方式存在着显著的相关。结论对大学生进行应付方式、防御方式的教育有利于减轻大学生的焦虑。  相似文献   

19.
Dissolution of a romantic relationship can adversely affect functioning among college students and represents one primary reason for seeking campus counseling.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associations among common coping strategies and distress following relationship dissolution. Avoidance and repetitive negative thinking (RNT) were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distress, and gender was found to moder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NT and distress. Findings suggest that college counselors should consider emotional coping strategies following relationship dissolu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