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先梓 《宣武教育》2005,(10):45-46
据《中国教育报》8月16日报道:越来越多的专家开始对新课改进行“反思”,且观点众多,各执己见。教师们无奈道:“新课改,我们到底该怎么办?”  相似文献   

2.
在语教学中,大家都比较重视设疑、提问,有的甚至认为惟此才是“启发式”,而对于“解惑”的技能却重视不够,研究不深。实际上,提出问题正是为了解决问题。不论是学生发现问题也好,教师设置疑卡也好,都仅仅是思维的起点。如果没有教师的进一步启发和诱导,学生的思维也许会长久停滞在“起点”上徘徊不前。  相似文献   

3.
新课改以来为什么会出现泛语文、非语文的现象?怎么纠正这一偏向?不同看法见仁见智。笔者认为问题的出现,跟对《语文课程标准》“体验”的定位的认识失误有重大关联,教学中的滥情、矫情在很大程度上源自体验的泛化。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标准》在论述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时说:“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的提出,是语文新课程的核心。  相似文献   

5.
《师说》:师者,所以授业、传道、解惑也。用当今的的话来说就是:作为教师是来传授知识、培养智能、解决疑难问题的。  相似文献   

6.
“素养”谈片。“素养”,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一个“课程的基本理念”,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这一理念提出后,在语文界引发了许多争议。对于何谓“素养”,以及何谓“语文素养”,我们不拟展开争论;只是请来几位一线教师,谈谈各自对“素养”的认识,谈片——从自身的角度,谈一点点认识,不求面面俱到。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对于改变以往传统教学中的以教师为中心和课本为中心,对于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不可否认,在我们进行课改的时候,出现了一些“绝对化”的倾向,奏出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现就以下几个问题提出来与老师们商讨。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把语文教学寓于活动中,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学习语文,这是新课改提倡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那么,如何根据学生的实际来开展语文教学活动呢?  相似文献   

9.
《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了语教学应当致力于“学生语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的总体要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等一系列新的教学理念。  相似文献   

10.
刘晓丹 《现代语文》2006,(12):42-43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给我们的语文教学改革指出了明确的方向。在语文教学中,要想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教学思想,教师必须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使学生有主动求知的欲望,有积极探索的精神,有创新能力的发展,使学生的个性得到真正的张扬。因此,在新的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师必须转换自己的角色,应从简单的“教书匠”角色转变为高层次的导师,轻讲解、重引导,轻灌输、重感悟;学生则应从“忠实听众”、“录音机”转变为教学活动的主动参与者,重感知,会思考,多读书,勤活动。那么,如何将新课程所倡导的这种基本理念贯穿于课堂教学中呢?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避免为文造情。”如何培养学生对作文的兴趣,让学生不怕作文进而喜欢作文,是新的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师提出的要求,同时也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应该在作文教学中着力解决的难点问题。在长期的作文教学实践中,针对高中作文教学的实际情况,我觉得以下几种方法简便易行:  相似文献   

12.
童宝安 《陕西教育》2005,(12):13-13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我们也知道,语文教育实质是对人的培养和塑造,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鲜明个性,完善品格的人。那么,如何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语文课堂呢?  相似文献   

13.
徐乐 《现代语文》2007,(9):49-49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新课程标准不仅直接指导着教法实践的方向,还强调课堂主导思想必须  相似文献   

14.
孙军 《考试周刊》2012,(94):48-48
新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课似乎变得越来越复杂了:生动活泼的表演.精彩纷呈的课件演示,还有热热闹闹的小组讨论……课堂上,经常是声、光、电一拥而上,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然而不少语文老师教得辛辛苦苦,效果却不甚理想。其实,有效的语文教学并非每一节课都要使用多媒体课件。也并非每一节课都要小组讨论。语文教学完全可以不拘一格,简简单单。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我国语教学少慢差费的弊病一直未得到根本性的转变。全国特级教师钱梦龙老师曾讲过他“最想说的”也是“最根本的、最紧要的”一个话题就是“目前的语教学基本上是一种‘目中无人’的教育”。我想,钱老师的话深刻地指出了当前语教学之所以走不出困境的一个根本原因,那就是“目中无人”。新制定的《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性的统一,是语课程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16.
吴建瑛 《现代语文》2005,(11):57-58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为了落实这一理念,<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目标",将"综合性学习"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并列,组成了语文学习内容的五大板块.综合性学习作为一个独具特色的领域,成为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  相似文献   

17.
毛萍 《现代语文》2007,(2):51-51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与地位”中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宣示着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同等苇要,它们犹如语文教学的两翼,谁也不可缺。“没有人文,就没有语言这个工具;舍弃人文,就无法掌握语言这个工具。”基于这一精神,作为一个与新课程改革同步的语文教师,如何在教学中把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有机地融为一体,就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在继续发展和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有效地发挥作用,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中学语文课程的一个基本目标,也是《语文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理念。  相似文献   

19.
《新课程标准》以全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本位.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那么.在新课程理念下该怎么进行语文教学呢?下面我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20.
"语文素养"这一概念及命题的提出,可以启发我们重新审视语文课程的价值及功能,调整语文教学的策略,也是我们不懈追求的目标.那么,如何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以为,语文素养的核心在于语文情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