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过去大学的师生关系与现在大学的师生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中国大学的师生关系正呈现出疏离的状态,如何重塑和谐的师生关系已成为当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回望中国上二世纪20年代前后的中厦早期大学中师生交往的场景,其师生关系的特质主要表现为:注重校园文化建没。校长甘当师生情感之源;教师热爱学生,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营造自由的学术氛围,师生关系民主和谐;教师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师生互尊互敬;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师生关系亲密无间。重塑中国大学和谐师生关系不仅需要大学、教师、学生三者的努力,还有赖于整个社会制度的改革与整个社会风气的改善。  相似文献   

2.
教学过程中的学生互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行为是发生在学生同伴群体关系环境之中的,其行为具有一定的规定性。当一个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做出某种反应的同时,这个学生意识到自己置身于同伴群体之中,受着同伴群体的共同情感、态度和相互关系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个体除了与教师交往之外,还...  相似文献   

3.
李长伟 《教育研究》2012,(8):113-119
从古今之变的角度审视师生关系,有助于完整地认识师生关系,解释并解决当下的师生关系问题。在古典的目的论语境中,师生是亲密的友爱的,是平等且相互尊重的,并且,学生要敬畏教师。而在现代机械论的语境中,师生关系是疏离的而非友爱的、是契约式的而非伙伴式的,是平等的但缺乏教育性的。当下师生关系在走向民主与平等,但同时也出现了疏离和冲突等不良症候。回归古典的目的论师生关系,重温目的论师生关系的亲密性、友爱性以及敬畏性,有助于我们当下对师生关系问题的理解和解决。  相似文献   

4.
学生家庭文化:影响师生关系的"远位变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学生家庭文化作为对师生关系影响不明显的"远位变量"常被忽视.学生家庭文化的影响具有率先性和持久性,主要通过学生家庭的教育文化和关系文化两个方面对师生关系发挥潜在的作用.针对学生家庭文化对师生关系的影响,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学生家庭文化,真正平等地对待来自不同家庭文化的学生,加强学校教育功能,调节学生家庭文化在师生关系构建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成就本位的教师文化指的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所依据的判断标准以学生成就为中心,并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教师特有的思考方式、情感方式和行为方式。教师成就本位文化表现在座位编排和师生互动等方面。学校组织价值取向的影响和教师自身价值附丽的需要是教师成就本位文化的主要成因。教师成就本位文化对师生关系将产生不良影响,主要表现在:教师成就本位文化导致差异性师生关系;诱发师生工具性交往,产生功利性师生关系;致使学生厌学、厌师,导致师生关系疏远。  相似文献   

6.
成就本位的教师文化指的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所依据的判断标准以学生成就为中心,并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教师特有的思考方式、情感方式和行为方式.教师成就本位文化表现在座位编排和师生互动等方面.学校组织价值取向的影响和教师自身价值附丽的需要是教师成就本位文化的主要成因.教师成就本位文化对师生关系将产生不良影响,主要表现在:教师成就本位文化导致差异性师生关系;诱发师生工具性交往,产生功利性师生关系;致使学生厌学、厌师,导致师生关系疏远.  相似文献   

7.
在二语学习的课堂中,有效的师生沟通有助于建立更亲近的师生关系,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本研究旨在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调查教师主要的言语亲近行为以及这些行为如何对高职学生英语学习动机和学习成绩产生作用。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教师应该如何改进自己的行为以助于提高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师生之间的心理交往和关系贯穿于教育全过程,渗透于一切师生关系之中。由于年龄、生理发育、经历等原因教师与学生之间在心理上有许多明显的差距,认识这些差距并克服这些差距是融洽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有效进行教与学的保证。常言道:“亲其师,信其道”。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拉近了,师生关系融洽了,就会激发学生亲近老师、愿从师学  相似文献   

9.
高校师生关系嬗突的社会学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校师生关系出现了疏离、冷漠、相互利用、对立乃至对抗等不良的关系倾向,其根源在于社会转型和高等教育改革造成的学生对于高校的期望与教师对于学生的期望出现了矛盾和冲突,以及师生之间责任和权利关系的失范,重建和谐的高校师生关系关键在于重建师生角色意识、加强师生的有效沟通以及明晰师生的社会和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10.
师生关系是教育取得理想效果,学生健康成长的必要保证,但是近年来高校师生教育关系的功利化、机械化,心理关系的疏离冷漠、伦理关系的失范却给学生的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追根溯源,高等教育的技术理性主义倾向、落后的教育理念和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不到位是造成大学师生关系现状的主要原因。因此,重构大学师生关系已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11.
当前师生关系存在冷漠化倾向,教师和学生是师生关系中的矛盾统一体,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和学生沟通理解的过程。教师在融洽师生关系中起到决定性作用。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传道列为首位,而传道是融洽师生关系主要渠道。而传道本身,就要求教师以道立人,以道服人,以道育人。所以,造成不良师生关系直接的、主要的原因在教师。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爱岗敬业精神等方面对学生有着积极的影响,教师只有进一步加强自身修养,善于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任,教师的教育才会发生积极的效  相似文献   

12.
<正>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种教育关系、道德关系和心理发展关系。在教师的诸多关系中,师生关系是尤为重要的关系。师与生所处的地位不同,必然会产生这样或者那样的矛盾:首先,教师要求过高超出了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接受能力,结果欲速而不达。其次,师生之间的矛盾有时候还会因为学生群体的压力而产生。师生关系中这些矛盾的调节,主要依靠教师的职业道德和自身的行为表现。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有助于教育  相似文献   

13.
素质教育中的思想政治课要有良性的师生关系作后盾,良性的师生关系要具备和谐性与互动性。作为教师要在热爱自己的事业的前提下用真诚、纯洁的心爱学生,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挖掘学生身上的可师性因素。  相似文献   

14.
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的需求,各有各的不同。这些有着不同需求的特殊学生,在课堂中,在与课程的互动过程中,会产生各种独特的认知和社会体验。教师可以通过课堂管理,制定课堂规则,反复指导学生规范行为,让这些规则成为他们课堂学习的习惯,从而真正实现他们与教室里的一切——课程内容、同伴关系、师生关系以及教师的个人魅力融为一体,形成一种和谐向上、默契共生的课堂文化。  相似文献   

15.
当下德育中敬畏感的缺失,是导致师生关系问题的重要原因。若缺乏敬畏感,会导致师生关系的疏离与冲突,并导致学生过度的自我中心性,影响学生人格的发展。通过重塑与维护师道尊严、教师自身有所敬畏以及加强德育实践等方法,可以让缺失的敬畏感归位。  相似文献   

16.
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只有和教师亲近了,才会信任教师,相信教师所说的,接受教师的教导。教师怎样才能让学生信任自己呢?那就要抓住学生的心,"投其所好",采取一些他们乐于接受的,喜欢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学习,更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教师和学生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微笑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纽带。  相似文献   

17.
师生关系是在教与学的双边实践过程中,通过师生人际交往而形成的教师与学生相互认知、信赖和情感亲近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师生关系的和谐与否对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师生关系也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一、当前师生关系的特点1.从过去的教师支配型向师生平等型关系转变。表现在现在的学生不再是事事顺从老师,而是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敢于与老师在课堂上对话等等。2.师生关系作用中教师的绝对性权威减弱,学生对老师的依赖减少,…  相似文献   

18.
初中阶段的学生,情感易于冲动,抵触情绪严重.教师要想教好书,必先育好学生,与学生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因为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受师生关系的影响.十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本文作者一直遵循着"以心换心"的教育教学原则,始终要求自己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并以"爱心"为出发点和归宿.亲其师,信其道.师生关系融洽了,学生自然会亲近老师,信任老师,并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自觉维护班级荣誉,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也会有丰硕的收获.  相似文献   

19.
艺术类高校师生关系既存在普通高校师生关系的特点,也具备其特殊性,师生关系两极分化是艺术类高校师生关系的主要特征,具体体现在学生群体、学生个体、教师群体三个方面。艺术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重视专业指导教师的德育引导作用和信息传递作用,促使专业指导教师肩负专业技能指导和德育的双重重任。  相似文献   

20.
论课堂教学中边缘人的形成过程及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堂教学中的边缘人是在课堂教学中未被教师和其他同学接受或因自身原因(心理、性格、身体状况等)疏离于课堂教学活动之外的学生个体或群体。在他们身上表现出潜隐性与显露性共存、共同性与差异性共存、稳定性与发展性共存、特质性与情境性共存的特征。从标签理论视角出发可以发现,边缘人的形成经过了教师对学生行为的经验性感知、对学生行为的规范性标定及学生对自我边缘身份确认三个阶段。积极应对边缘人现象需要教师调整思维方式、转换教学主体、优化师生关系及改善课堂管理而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