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卡”字出现在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四册第十四课《校园里的画》一文中。课文对文中的主要人物之一“卡佳”的注音是“ka jia”(第68页),对此笔者提出几点质疑。  相似文献   

2.
“卡”字出现在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四册第十四课《校园里的画》一文中。课文对文中的主要人物之一“卡佳”的注音是“kā摇jiā”(第68页),对此笔者提出几点质疑。一、汉字“卡”只有两种读音“qiǎ”、“kǎ”,书本中注“kā”音的根据是什么呢?翻遍不少字典、词典均没有列出“卡”有第三种读音“kā”。是不是语流音变呢?显然也不是,常见的语流音变如同化、异化、弱化、脱落在这里都没有产生的条件。二、借词的译音可以改变汉字的读音吗?本文的作者是前苏联的谢尔盖耶夫,“卡佳”是从俄语中翻译过来的人物名称,属于汉语词汇中的借词,也就是…  相似文献   

3.
苗世菊 《现代语文》2007,(11):27-28
"谁"在现实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可就是这样一个常用字,人们有时读"shuí",有时读"shéi",即使同一个人,在相同的语言环境中,对"谁"的读音也是模棱两  相似文献   

4.
杨理老师:在语文课本中注明读轻声的字,在有的字典中却注的是本音,如果考试中出现这类题目,请问正确答案该如何确定。范秀英范老师:关于您提到轻声字注音问题,我觉得很重要,现答复如下,供参考。《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1985年12月修  相似文献   

5.
国家教委推荐、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职业高级中学《语文》课本,在第@册三十七课挝秦论》中的课文注释中“倚”字注音错得“冤”。现摘录课文注释如下:【陶朱、犄(…)顿]陶来,就是春秋时越国的范蠢(*。他帮助越王勾践灭吴后,离开越国,跑到陶(现在山东省定陶县的西北),自称陶朱公。他以善于经营生计而致富。所以后人常以“陶朱”为富人的代称。椅(州领,春秋时鲁国人。他向陶来公学致富之术,大畜牛羊于犄氏(现在山西临价县)的南部,积累了很多的财物。机代汉语词典》,“椅”音“…”。显而易见,第二个注音是错误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我们知道,“一”字和其他音节连读时产生了音变现象。当“一”字夹在两个重叠的动词中间时,“一”字读轻声,书写音节时不标调号。然而,九年义务五年制小语教材第一至第四册遇至此类现象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会稽山的历史渊源出发,结合“会稽”的字音、字义来源,考证了“会稽山”的“会”字应读为kuai,而不应读为gui。  相似文献   

8.
在现代汉语拼音法产生之前 ,我国古代汉语中字、词的注音、拟音常见的方式就有好几种。本文简要地介绍了譬况、直音、反切等方法  相似文献   

9.
《口技》一课对“会宾客大宴”中“会”字的解释是“集合”。笔者窃以为该解释欠妥。 解释成“集合”,文气上大大的不顺。课文首句“京中有善口技者”,起总领全篇的作用。下文“会宾客大宴  相似文献   

10.
《屈原列传》中有这样一个句子:“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对该句中的“夺”字,课本注释为:“〔夺〕强取。下文的‘不与’是不给的意思。”《教师教学用书》所提供的参考译文对该句作了如下翻译:“怀王派屈平制定国家的法令,屈平起草还没有定稿,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夺取,屈平不给。”显然,在对“夺”和“与”的理解上,两本书是彼此呼应并保持一致的,都是按照这两个字今天最常见的意思来理解,即分别解释为“强取”、“夺取”和“给”。如此解释,似乎能大致疏通句意。其实,只要仔细研究一下,我们就…  相似文献   

11.
在现代汉语拼音法产生之前,我国古代汉语中字,词的注音,拟间常见的方式就有好几种,本文简要地介绍了譬况,直音,反切等方法。  相似文献   

12.
小红经常把两个人写成俩个人。一天晚上,小红写好了日记,早早地上了床……她突然听见低微的哭泣声,觉得很奇怪,便循声走了上去。原来是两字在日记里哭。你为什么哭呀?小红不解地问。两带着满腹委屈对小红开了腔:我和‘俩'是兄弟,可你却把我们混淆,让我们兄弟俩闹矛盾……  相似文献   

13.
我们河东老年大学手绘班每天都充满了春的气息,那些出自耄耋之手、花甲之手的鲜艳花朵在每堂课上都会恣意怒放,竞相争艳,展现着老年人幸福快乐的晚  相似文献   

14.
爸爸的背真厉害,不但会背米、背煤气瓶,还会猜字呢!那天,我从课外书上看到一个后背猜字游戏,于是晚饭后,我也用它来考爸爸。我先在爸爸背上写了一个"郑"字,没想到爸爸竟猜中了,接下来,我又在爸爸背上写了"星、夜、体、读……"十多个字,爸爸也都顺利过关。我  相似文献   

15.
王佳伟 《现代语文》2006,(12):127-127
笔最近翻阅《新华字典》(第10版,2004年3月北京第210次印刷,印数50万册)、《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2005年8月北京第342次印刷,印数20万册)、《辞海》(1999年版缩印本,2001年11月第6次印刷,印数24-26万)等工具书时,对其中几个字词的释义和注音产生了疑问,现对其稍加分析,恳请方家雅正。  相似文献   

16.
古今汉语中,“会”都是常用字。繁体“會”是会意字,许慎《说文解字》谓:“會,合也。从(?),从曾省。曾,益也。”苏宝荣先生《〈说文解字〉今注》称:“曾,古甑字,(?)像其盖。‘会’本义为盖。许云‘合也’,为引申之义。”有人认为繁体“會”是上中下三段结构,根据金文的字体,“顶上是盖子,中间是甑(古代蒸食炊具),下部是‘釜或鬲’”,“把甑放到釜上,再盖上盖子,这三样  相似文献   

17.
在五年级的分数题目中常有形如“已知甲比乙多(或少)几分之几,求乙比甲少(或多)几分之几”的题目出现,这类题目大多是填空题和选择题,如果按照分数题目的一般解法,其中的单位“1”学生易混淆,其解题过程学生也不易掌握。  相似文献   

18.
《鸿门宴》中“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中的“胜”字,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将其注音为第一声sheng,释为“不胜,禁不住,禁不起”。然查阅《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发现“胜”字分列三条目以释意,  相似文献   

19.
你刊一九七八年第二期《你知道吗》栏中,关于白居易《忆江南》词中「春来江水绿如兰」一句解释欠妥.作者理解说:「……春天来了,一江碧透的春水,赛过那晶莹的兰天!」把原词中的「兰」,理解成了「兰天」.我觉得这里的「兰」应理解为兰色.兰,是一种草,蓼科,一年生,叶可制染料,即靛青.我们常说青出于兰而胜于兰,就指这个兰.白居易的意思是:「一江春水碧绿碧绿,绿得都发兰了.」用特徵和颜色借代主体,这在修辞学上是允许  相似文献   

20.
英语中能够表示“两”的词语很多,但其含义各不相同,实际用法各有千秋。现将“两”的各个表达形式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