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书 感悟     
我国古代语文教育思想就十分强调感悟,诵读体味是感悟文章的基本策略,古人在长期的阅读实践中积累了许多感悟的经验,其核心是重读、重思。例如,古人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苟子在《劝学》中指出,读书应“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可以说,读和思是两种最基本的感悟方式。在教学《人物描写一组》时,我深刻体会到了诵读感悟之妙用。从上课伊始,我就从读与思着手。  相似文献   

2.
邹从平 《现代语文》2014,(12):118-119
要正确理解文本,提高学生对文本分析、鉴赏和评价的能力,“知人论世”应成为教师教学不可或缺的一种方法。“知人论世”最先由孟子提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清代章学诚也说过:“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论古人之文辞也。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处,亦不可以遽论其文也。”可见,理解文章需要“知人论世”。简单地说,“知人”是指在阅读作品时必须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性格、志趣、思想状况及创作动机等;“论世”是指联系作者所生活的时代去考察作品的内容。  相似文献   

3.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也就是朗读,它不仅是一项口头语言艺术,它更是语文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三分文章七分读”,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这就好比鱼儿离不开水,花儿离不开土。难怪朱自清说:“语言不能离开声调。诗文是为了读而存在的。”曹文轩也说:“朗读是体会民族语言之优美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胡家忠 《现代语文》2006,(4):100-101
古人说:“诗言志。”读诗除了审美之外,最后的落脚点还是落在读“志”上,一首诗读不读得懂,关键还是看“志”读不读得懂,本试图以“五个引导”来谈谈诗歌鉴赏的一般规律,力求从宏观上引导学生准确而深刻地把握诗歌的主旨,也算是“授之以渔”吧。  相似文献   

5.
林泉 《青苹果(高中版)》2014,(11):F0002-F0002
所谓读帖,实际上就是看帖,即对所学的法帖进行分析研究,找出其书写的方法与规律。 学习书法,历来都十分强调读帖。宋代大书家黄庭坚说:“古人学书不尽临摹.张古人书于壁间,观之入神,则下笔时随人意。”宋书家姜蔓也说过,学习书法,一定要选名碑名帖,放在书案上,挂在墙壁上,朝夕凝视,揣摩其运笔之理。可见,读帖,是为临帖作好准备,是学习书法重要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
古人“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之说是强调“读”的重要性。读有利于培养语感,有利于积累语言,有利于提高写作。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曾指出:“书声琅琅应当成为一堂好课的首要特征。”有些学者指出:“不读是语文教学的百病之源。”所以我们要抓住语文教学的关键,真正做到“读”书。在语文教学尤其是古典诗词教学中加强“读”的指导,有助于学生从诗词简短、精练、  相似文献   

7.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的目标,就是让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学会灵活运用语言文字,初步形成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而阅读教学则是听、说、读、写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是说,文章读得熟了,能自晓其义,理解文章的主旨、事理,体会文章的情感,把握文章的风格。  相似文献   

8.
现在的中学生学文言文,多数只看重语法,看重字词学习,很少注重诵读。读是学习之母,读乃教育之本,我们平常所说的“读”,只不过是浏览而已,只是停留于阅读教学的表面。根本没有抓住文言文学习的重点。朱熹在《朱子童蒙须知》中说:“凡读书……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是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书读干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已经给我们指出:在熟读的同时,还十分重视读和思的关系,所谓“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  相似文献   

9.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虽是古人学习的经验,但在如今的语文教学尤其是古文教学中仍不失为好方法。 朗读分教师范读,学生自读,学生齐读。倘若每篇古文都经过以下5步朗读,那么课文不说被“烂熟于心”,也可“出口成句”,能形成一定语感。 首先,学生自读 这一步是预习,要求学生大声读,并找出不认识的字、断不好的句。如在学习《赤壁之战》时,文中多次出现“为”字,学生一般都读“wéi”音。例:“请为将军筹之”,“为操后患”,“保为将军破之”。正确的读法应为:词性为介词时读“wèi”音,词性为动词时读“wéi”音,被动句式中读“wéi”音。在发现这个问题后,讲课时可以有重点地讲述。  相似文献   

10.
一、如何“读文悟道” 抓住文本语言,读出情,品出昧,悟出“效”,习得法,激活“思”,才能达到读文悟道之境界。 读出情。阅读教学第一要务是读。景美、境远、情深的课文,要反复诵读。正如古人所云:“读之而喜,拍案叫绝,起舞旋走;读之而悲,涔涔泪落,脉脉欲诉。斯时不知古人为我,我为古人,但觉神入文,文入心,永不失矣。”要加强读的指导,  相似文献   

11.
<正>姚鼐说过:"大抵学故文者,必要放声疾读又缓读,久而自悟。"曾国藩在家训中说:"凡作诗最宜讲究声调,须熟读古人佳篇,先之以高声朗读,以倡其气,继之以密咏悟咏,以玩其味。二者并进,使古人之声拂拂然若与我喉舌相习,则下笔必有句调奔赴腕下,诗成自读之,亦自觉琅琅可诵,引出一种兴会来。"足见,朗读是积累语言、增强语感、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  相似文献   

12.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多读精背是千百年来我国人民学习语文的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特级教师于漪也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可见,诵读是古诗文教学的很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多读精背是千百年来我国人民学习语文的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特级教师于漪也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可见,诵读是古诗文教学的很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这说明阅读对于理解、掌握知识来说,其作用是明显的。但是在数学教学中,较普遍的存在着不读书或囫囵吞枣似的读书等现象,长此以往必将造成学生对数学书不愿读也不会读。读且不会,何以能收“其义自现”的效果呢?实际上,数学书不仅需要读,而且需要  相似文献   

15.
读诗与解诗     
到底应该如何去读诗与解诗呢?我们首先要面对两个问题:读书有没有方法?读古典诗词有没有方法?这两个问题和占人关于写文章的说法相近,即“定体则无,大体须有”。至少前人行之有效的方法,还是可以参考借鉴的。宋代理学家朱熹说:“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明代著名诗人兼诗评家谢榛说:“学李、杜者,勿执于句字之词,当率意熟读,久而得之。此提魂摄魄之法也。”杜甫主张“读书破万卷”,不仅读得多,还要读熟、读懂。白居易读书,“以至于口舌成疮,于肘成胝”。所以不妨说,熟读精思,于古于今,都不失为学习之一法。  相似文献   

16.
阅读教学以读为主,以读助讲,这不仅是中国古代教育家所倡导的,也是现代教育改革家们所持有的共同认识。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一语道破了多读的重要性。“读”不仅可以做到“不待解说,自晓其义”,更重要的是可以在读中潜移默化地训练学生“出于口,明于心”的语感,使学生积累学习方法,领悟规律。语文教学中学生读懂一篇文章,应该靠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读”明白,而不是靠教师“讲”明白。只有多“读”,重视“读”,把“读”落到实处,才能使学生受益。现仅就如何细读课文谈一些看法。细读主要是对课文内容由初步感知…  相似文献   

17.
王丽英 《新疆教育》2013,(16):90-91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很显然,读,对理解文章有多么的重要!《教学大纲》中也指出“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这里的两个“最”字是对读书要求和读作用的精辟概括。  相似文献   

18.
没有琅琅书声的课堂是沉闷的课堂,读必须贯穿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正是在强调读的重要性。因此,给朗读以时间上的保证,使朗读成为语文课堂的“热点”,才能更有效地提高朗读质量。  相似文献   

19.
张舜徽先生“读无字书”之主张,于其学术研究中之体现,可自两方面观之:一则表彰古人于此问题之身体力行,二则化用至己身具体学术研究,解决相关困惑。这一点于今日“象牙塔”之职业知识分子来说,其省视作用相当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20.
文言教学四法郑学文我在近28个春秋的中学语文教学生涯中,几经曲折,几度探索,认为文言教学适宜提倡“四法”,做到“四忌”。其一,提倡涌读,严防心口分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古人崇尚诵读的佳话。《礼记·文王世子》上说:“春诵,夏弦,大师诏之”。孔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