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该文从词类和句法两个角度,对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进行述评,分析它的句本位语法观、六大成分、实体词七位、图解法、词类系统和词类划分标准,总结它在汉语语法学史上的贡献与局限,认为《新著国语文法》有套用、有继承,也有创新,为汉语语法学留下了丰富的遗产。  相似文献   

2.
黎锦熙是现代汉语语法学的奠基人,其语法代表作《新著国语文法》是现代汉语语法学的开创力作。本文以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文法》及其开创的句本位语法体系为研究对象,简介《新著国语文法》的研究概况及其在汉语语法学史上的地位,探讨句本位语法体系的特点及其在当代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评《新著国语文法》的语法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著国语文法》是我国第一部现代汉语语法理论专著,影响久远.本文分“句本位”、“依句辨品”、“位和散动”、“图解法”等几个方面,对其语法思想作简要的评析和讨论,指出得失.该书有些观点和方法今天看来,对我们仍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4.
黎锦熙先生在1924年出版的《新著国语文法》是一部描写现代汉语语法学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是一部借鉴西方传统语法并充分结合汉语实际的著作。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这部著作一再受到批判。现在看来,过去对《新著国语文法》的某些批判是不公正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这部著作进行实事求是、公正公允的再认识和再评价。《新著国语文法》的“句本位”语法从现代汉语的事实出发,提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理论和原则。这些理论和原则对现代汉语的语法体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对我们今天的汉语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黎锦熙先生在1924年出版的《新著国语文法》是现代汉语语法学的一部开创之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从《新著》出版到现在,其间对它的研究和评论一直没有间断过。自《新著》出版80年来,国内外先后出现了一些新的理论和方法,这些理论和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的语言研究,也取得了显著成果。然而《新著》中对某些现代理论已经有所显现。  相似文献   

6.
“五四”运动时期,“文学革命”与“国语统一”开始汇流,《新著国语文法》正是为了适应语文革新的需要而贡献于世。黎氏看到了汉语“词的本身上(即字的形体上)”不同于西洋语言,他山治玉而着眼于汉语社会,因“以句法为本位”。实践证明,黎氏语法符合汉语语法的自然规律和层次,用于学校最受欢迎,同时计算语言学专家也认为“最管用”。  相似文献   

7.
黎锦熙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其1924年出版的《新著国语文法》是我国现代汉语语法的开山之作。《文法》中论及"论理的次序"和"文学的次序",这在结构语法尚未产生的年代,实在是很可宝贵的。借用今天的修辞语用理论,尝试对《文法》进行新的解读,以求教于海内方家。  相似文献   

8.
我国20世纪的新语文教育是和黎锦熙这一名字紧密相联的。黎锦熙是著名语言学家和语文教育家,现代语文教育最重要的开创者之一。他的语文教育代表论著《新著国语教学法》,他的关于语文教育的许多思想、观点,对于今天语文教学的改革发展仍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借鉴意义。我国20世纪的新语文教育是和一个名字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他就是黎锦熙。黎锦熙(1890~1978),字劭西,我国语文教育史上的风云人物,现代语文教育最重要的开创者之一。在20世纪初的语文教育革命中,黎锦熙先生是杰出的代表。他得风气之先,敢破敢立,大破大立,自觉承担起建构白话文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重任。  相似文献   

9.
在1924年出版的《新著国语文法》一书中,黎锦熙先生提出了他在语法研究中遵循的一个原则:“例不十,不立法。”后来,这句话成了汉语语言研究中的名言。可是,让人感到遗憾的是,许多人在征引这句名言的时候,或多或少会有一些失真甚至讹传。通过对历史文本的考察,我们可以看到,王力先生在最初引用这句话的时候出现了一些疏漏,但是在后来的新版文本中,王力先生订正了自己的疏漏。然而,一些人在转引黎先生这句名言的时候,大多参考的是王力先生著作的老版本,似乎没有能及时注意到王力先生在新版本中已经订正了的说法,致使讹传愈广。  相似文献   

10.
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的叙事语言极富特色,人与人之间的说话沟通成为小说的主要内容所在。以人与人之间说得来与说不来两种不同表现形态展开形象刻画与乡村叙事。  相似文献   

11.
在晚清国语运动的兴起及留日学生编纂教科书的高潮中,1907年8月,福建留日学生黄展云、林万里、王永编纂的《国语教科书》由商务印书馆初版,是中国第一套以"国语"命名的教科书。这套教科书把言语统一纳入到"国民-国家"的叙述中,以"国语为统一国家之基"为宗旨,形式简单,语言平实,内容围绕儿童生活展开;虽然存在基本要素不全、没有插图等不足,但这套教科书在晚清就以别开生面的原创力和果敢精神,用新的形与质,践行"文言一致"与"国语统一",成为新文化运动之先导;而且,教科书在对"开民智"的自觉契合中构建全新的语境,彰显出现代性的启蒙诉求。  相似文献   

12.
从史料中发掘新的材料,在文化的现代转型中以对个案的考察而透视"启蒙"与"科学"时代语境的力度,使肖向明博士的《"幻魅"的现代想象——鬼文化与中国现代作家研究》成为探寻传统文化(尤其原始文化)与中国现代作家关系领域中一部富于创见的新作。  相似文献   

13.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册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读本。 30年,对于人生,足够漫长;30年。对于历史,当属短暂;然而,这段历史,恰恰是华夏五千年文明最重要的一部分,是我们成长的年轮,进步的足迹,它必将载入史册,成为我们无法忘却的记忆。  相似文献   

14.
1961年夏志清出版的《中国现代小说史》,是英语世界第一本全面论述中国现代文学的著作。作者在著作中运用了文学研究的新理论和新方法,论述了1917年文学革命至1957年反右运动的半世纪间中国小说的流变与传承。本文将从跨文化语境与主体意识两方面来探讨《中国现代小说史》的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15.
《忐忑》作为一首中国新音乐作品,将现代"新民歌"融入古典音乐中,与中国古典音乐找到了众多的共通点和相通性。其演唱者龚琳娜的新民族音乐的创作形式以其独到的音乐表现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忐忑》以其自然原始的表现形式、宗教性的特点与中国古典音乐气韵相同,更因其对中国古典音乐的运用而对中国"和"文化进行了完美的艺术表达。  相似文献   

16.
肖向明博士的《“幻魅”的现代想象——鬼文化与中国现代作家研究》是探寻传统文化与作家关系领域中一部富于创见的新作。从史料中发掘新的材料,在中外文化互动中以对个案的考察而透视时代语境的力度,文化理论与文学实践相互凸显的方式,使得该著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形成了有效的弥补。同时,作者在对鬼文化的现代性考察过程中,贯之以文化转型和整合的宏大视野,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当代文化命运的发展也同样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苏联影响与中国“十七年”电影》从中外比较电影史视域,对中国“十七年”电影做了一次全新解读,为深入理解“十七年”电影生成的历史文化语境与艺术审美机制开辟了新途。该书历史意识与现代意识相交融,宏观阐述和微观剖析相结合,既深具学术理性,也颇富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一书作者是李泽厚,李泽厚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书评《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一文是因为有关"救亡"与"启蒙"的文章很多,其中,认为反对"救亡压倒启蒙"观点居多。本文试以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角度为切入点,将先参阅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一书中与五四运动相关的其他文章,主要是<胡适陈独秀鲁迅>、<试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和<二十世纪中国文艺一瞥>这三篇文章,借以论述李泽厚本人关于五四主要人物把重点放在启蒙和文化上的原因、启蒙如何先从属于救亡和后又如何完全为救亡所压倒这三个方面的问题,然后整合其他专著和论文的观点.以便探讨五四时期文化启蒙的演变。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现代女性教育的缺失,以及由于女性社会角色转变而引起的子女无行、家庭不和等社会问题的原因。认为当今女性教育应该在吸取传统女子道德精华的基础上开展包含道德、口才、审美和技艺在内的全面教育。班昭《女诫》中对妇德妇言妇容妇功的典型解释仍然具有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20.
由于夏志清先生的海外华人身份,学界在研究他对待现代中国文学采取的独特视点和批评理念之时,更多的是关注其西方意识的渗透和西方理论视角,而忽略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其生命历程和思想脉络中的潜在投影,这些恰恰是其文学理论建构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故而在解读其著作过程中,要使用一分为二的观点,不能顾此失彼,只有这样才能对此进行公正的评判,也能更好地汲取到夏式独特的批评价值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