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若日”是《尚书》和西周金文中常见的词组,对于“若”的说解至今无定论,文章对西周金文和《尚书》中的用例进行了穷尽性考察,并参考前人观点,对“若日”作出了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2.
西周金文中存在着大量的通假字。除本字与借字在声韵上的关系外,西周金文通假字的运用方式也是丰富多样的,是其他文字材料不可相比的。研究金文通假字的通假方式对于研究铜器铭文的内容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从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到周敬王四十四年(公元前476年),这三百多年间诸侯的力量逐渐强大,周天子已经徒有虚名,无力控制各诸侯了。这一完整的历史时期恰好与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公元前722年-前481年)所记载的历史大致吻合,所以,历史上就把这段历史时期称之为“春秋”时期。  相似文献   

4.
保教的先驱——西周金文中的女“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周金文中可以看到一种女性所从事的职业———保,她们是后世女保育员、女教师的先驱。西周的三篇铭文及相关资料揭示了“保”这一职业产生发展的演进过程。  相似文献   

5.
叶正渤 《丹东师专学报》2010,(4):F0002-F0002,F0003
《西周金文作器用途铭辞研究》(上、下),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陈英杰博士著,线装书局2009年1月版,385元。  相似文献   

6.
陈民镇 《邯郸学院学报》2012,22(2):49-57,100
新近发布的《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第2辑内容为《系年》,系一篇完整的先秦史书。综观全篇,似乎很难说是编年体,而是前所未见的一类先秦史籍。《系年》以记事为主,作者有意将历史上的治乱兴衰结合现实,有以史为鉴的意味。《系年》作者的视野不局限于楚国,目前来说它还不能被肯定为楚人作品。通过对《系年》虚词的初步分析,尤其是连词“及”的用法,可以看出其用词风格不同于一般的楚地文献,而且《系年》的素材来源当是复杂的。鉴于《系年》这一体例独特的佚籍与失传的“志”类文献存在诸多吻合,认为它很可能正是“志”类文献至少是类似于“志”的文献,可能还具有教材的品格。《系年》的体例与“志”最为接近,将其归入“故志”的大范畴是适宜的。《楚居》可视作一部“邦国之志”,而记载列国史事的《系年》则有“四方之志”的性质。《系年》虽非《春秋》类的编年体史书,但其写作的时代背景,与“诗亡然后《春秋》作”有关。  相似文献   

7.
刘认军 《教师》2010,(10):5-8
孔丘(前551年~前479年),字仲尼。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  相似文献   

8.
东晋史学家袁宏所撰写的编年体史书《后汉纪》,是在纪传体史书兴起后、编年体史书地位下降的形势下出现的 ,它在结构安排、记时方法、叙事方法、史论的形式到内容等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的编撰特色 ,从而更加完备了编年体史书的体例和规模 ,使其成为一种和纪传体并驾齐驱的史书体裁 ,为促进汉隋之间编年体史书的繁荣作出了贡献 ,在中国编年体史书中有着承上启下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系年》出版的重要意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系年》是清华简研究整理中的一项重要成果,是一部前所未见的史书,对于补充传世文献、纠正古书记载、解决经学和古史上的一系列疑难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此文是李学勤先生于2011年12月19日上午在《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成果发布暨学术座谈会上所作的介绍。  相似文献   

10.
《系年》是清华简研究整理中的一项重要成果,是一部前所未见的史书,对于补充传世文献、纠正古书记载、解决经学和古史上的一系列疑难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此文是李学勤先生于2011年12月19日上午在《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成果发布暨学术座谈会上所作的介绍。  相似文献   

11.
《系年》是清华简研究整理中的一项重要成果,是一部前所未见的史书,对于补充传世文献、纠正古书记载、解决经学和古史上的一系列疑难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此文是李学勤先生于2011年12月19日上午在《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成果发布暨学术座谈会上所作的介绍。  相似文献   

12.
西周青铜器因其独特的载体,保留了许多原始珍贵的文字材料,结合青铜器分期断代知识,通过对其中关于"德"内容的铭文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西周"德"观念发展演变的足迹,为研究西周思想史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西周王朝的观念以"周亡"的形式萌生于两周之际。东周时期兴起的"周衰"观念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为西周王朝观念的进展造成了困境,但也促使了其认知的多元化。在"周亡"与"周衰"的对垒中,西周王朝观念终以三代历史反思与王朝历史叙事的方式成熟于春秋战国之时。虽然如此,先秦时期的"西周"一词只有周族、西方、王城与西周国四层含义,并不指代镐京,更无西周王朝的意味。"西周"语词与王朝观念的重合,盖始于汉代。  相似文献   

14.
自从西方古典学的史诗观念引入中国,学者就开始思考中国文学是否存在史诗的问题。他们对"西周史诗"问题展开了学术讨论,持否定意见和持肯定意见的论争在各个时期呈现不同的态势,且延至当下。因此,对20世纪以来"西周史诗"问题的论证进行较为细致的学术梳理,检讨与反思持否定意见和肯定意见各自蕴藏的学理性和合法性,对理解和认识史诗的观念、促进中西文学的交流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阅读与鉴赏》2002,(1):21-21
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到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这三百六十几年诸侯的力量逐渐强大,周天子已经徒有虚名,无力控制各诸侯了。这段时间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历史时期。恰好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所记载的历史从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481年,与这段历史的时间大致吻合,所以,历史上就把这段历史时期称之为“春秋时期”。  相似文献   

16.
《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为孔子修订、编辑。孔子修《春秋》号称“笔则笔,削则削”(《史记·孔子世家》),他是按儒家的标准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的。因此,这部史书中很多地方都体现了深厚的儒家思想。《春秋》是阐述孔子政治思想的,《左传》是解释《春秋》的。由于《春秋》记事极为简约,随着时间的推移,  相似文献   

17.
周代金文中的“肇”字,汉人作实词解释,定义为“始”或“敏”,但何以如此,语焉不详。近人杨树达氏则认为置于语首者为发声虚词。实则,“聿”与“始”义接近,由引申而有“始”义,两个义待会合,造成“肇”字,用以表示语言中始的意义。此字不见于殷虚甲骨刻辞,有可能是西周初期新生的字,有当时许多器铭为证。总之,“肇”字在金文中有其实义,并非语首虚词。了解其确切用法,有助于读懂许多具有重要社会史料性质的周金文。  相似文献   

18.
清华简《系年》保存了关于西周初年“三监”史实的最早记载,为重新考察西周史研究中一直纠结不清的“三监”问题提供了新的历史资料。结合简文、西周早期青铜器铭文和传世文献来看,周初的“三监”应同管、蔡、霍三叔无关。武王克商后将以录子圣(武庚)为代表的商室贵族封于“商邑”,设“三监”予以监管。而对管叔、蔡叔等诸叔的“分封”则是通过在战略要地设置军事据点的方式,实现对新征服的原商属地的直接军事占领和控制。“三监”应是武王克商后为了监管封于“商邑”内的以录子圣(武庚)为首的商室贵族而设,而管、蔡、霍三叔则是武王派驻在战略要地的戍守长官,其职责是实现周人对新征服的原商属地的军事占领和控制,与“三监”的性质并不相同。  相似文献   

19.
岳麓版《历史》必修I第1课《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中有一幅“西周分封形势图”(如左),里面标注的诸侯国中有秦,似有误。  相似文献   

20.
“史法”一词。就我所见,至少有三层意思: 一是“按照一定体例编撰史书的传统。这就是《礼记·经解》所说:‘属辞比事,《春秋》教也。’属辞,指遣词用字.褒贬书法。比事则指按一定体例编排历史事件。《春秋》……树立了编年体史书的记事方法.如杜预所总结的:‘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修史的体例和传统也就是修史的法则.是为文和撰史者都应该遵循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