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公众对艾滋病的污名和歧视给艾滋病患者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同时阻碍了艾滋病的预防和治疗。社会认知理论认为污名是社会认知偏差的产物,认知是可以不断获得改变和修正的,即通过获得完整且正确的信息来减少对艾滋病的恐惧和歧视,可以通过对公众进行知识教育、虚拟互动、认知训练等项目来降低艾滋病污名。同时,艾滋病患者采取减少自我污名、发挥政策的保障作用等措施能减少艾滋病污名带来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2.
当前,中国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的数字在不断攀升,并呈现出由高危人群逐渐向普通人群蔓延的趋势。与此同时,社会对他们的歧视与排斥也越来越严重,导致了各种负面影响和不良后果。从山西运城、临汾等地与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所进行的面对面访谈情况看,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的污名和社会歧视,是这一群体产生隐藏病情的畸变心理的社会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3.
自1985年我国发现第一例艾滋病病例以来,艾滋病患者长期处于社会排斥与社会隔离之中,他们饱受歧视与压抑,成为丧失部分权利和地位的"身份受损"群体——污名群体.本研究对北京市某高校部分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认为对艾滋病知识的掌握、成长阶段以及影响性知识、艾滋病知识获取的主客观因素显著干预高校学生对于艾滋病患者的态度,并指出艾滋病的"内部可控性"和"消极符号化含义"对延续艾滋病患者群体污名化处境具有负面作用.  相似文献   

4.
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为,污名是影响弱势群体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对残障人士也不例外。文章收集了国外有关残疾污名方面的大量研究文献,从污名的概念、形成、对残障人士的影响以及消除污名的方式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综述,并探讨了当前污名研究对国内特殊教育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艾滋病法学理论若干问题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艾滋病法学理论研究是一个范围较广的概念。本文广泛搜集了1990年以来的有关资料,重点概述了艾滋病立法、违法与犯罪、纠纷与赔偿、结婚与保险、诉讼与司法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在以胡适、鲁迅、陈子展、阿英、米列娜、王德威、陈平原、欧阳健等为代表的几代学者的辛勤耕耘下,百余年来的李伯元小说研究积淀下了较为丰富的成果,对其创作艺术的评价也经历了从20世纪20年代的基本否定到20世纪末的大力肯定的过程。然而,作为晚清社会谴责小说的标志性文本,李伯元小说研究的整体水平尚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7.
污名已被描述为精神障碍患者的最大问题之一,它的消极影响包括职场等生活的各个方面.国外开展职场精神障碍污名干预活动已有一定的历史与规模,为了满足国内职场精神障碍污名干预发展的需要,本文使用文献搜集法,描述了从国际层次到区域层次的四种不同类型的职场精神障碍污名干预活动,并提出了针对我国职场的策略性建议和污名干预项目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8.
以100名广西大学大学生作为被试,利用单类内隐联想测验(SC-IAT)对疾病污名进行实验测量,探究大学生群体对患者是否存在内隐污名,同时考察疾病来源类型与疾病危险性对内隐污名的影响。结果表明:疾病来源类型对于污名内隐并没有显著差异;疾病危险性对内隐效应值有显著影响,低危疾病与高危疾病相比,低危疾病对于污名的内隐效应更为显著。大学生群体存在疾病内隐污名;疾病内隐污名与疾病的来源类型无关,与疾病的危险性有关。  相似文献   

9.
在以户籍制度为主导的资源分配和地方治理逻辑下,通过知识精英、大众传媒的符号生产及城市居民的社会标签运作,农民工子女负面刻板印象被固化,导致其地位受损,出现内化污名倾向。面对污名,农民工子女的应对策略包括:建立新的社会分类标准,区别和离弃所属群体,认同并模仿强势群体,以及辨认和展示自我优势。农民工子女身份污名的消除需要从个体、群体以及社会与制度多层面综合介入。  相似文献   

10.
彭兰 《华章》2013,(12)
艾滋病问题不仅仅是医学问题,它还具有很强的社会属性,大众面临的不单单是疾病流行的问题,而更重要的是社会问题,所以联合国艾滋病署全球总裁彼得彼澳特说:“记者可以比医生挽救更多的生命”.本文主题即是关注信息社会背景下的艾滋病与媒体,对《广州日报》艾滋病报道进行文本分析,试图揭示现阶段媒体关于健康议题的问题,并进而有针对性的改进.  相似文献   

11.
随着艾滋病在我国的蔓延,对艾滋病人的救济也提上日程,它反映出一个国家和社会对"艾滋人群"的人文关怀和预防艾滋病的理念、价值和政策,目前我国对艾滋病的社会救济环境与其他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完善社会救济和法律政策环境,加强对艾滋人群的救济,既体现了社会的关怀又对有效预防艾滋病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污名:研究现状与静态-动态模型构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污名被认为是一种贬低化标志,它造成了人际分离和社会排斥.当前,我国面临社会转型时期,许多污名现象日益凸显,不但危害个体的身心健康,也恶化人际关系,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大障碍.通过对污名定义、基本内容、类型和维度,以及我国该领域发展的瓶颈问题进行研究,并将污名放置于一个更广泛的社会大背景中去考量,提出了关于污名问题的静态和动态的模型构想.  相似文献   

13.
学界从人文社会科学视角关于艾滋病传播的研究,肇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在10多年的研究过程中,学界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回顾和总结这些研究成果,对以后从人文社会科学视角对艾滋病传播的深入研究起到积极意义。学界的研究成果可归类为艾滋病传播的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综论;艾滋病传播的文化人类学、社会学应用研究;艾滋病传播与社会性别研究;艾滋病传播与相关法律、政策研究;艾滋病传播与道德化研究等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破窗理论”是社会治安治理的一个重要理论。过去三十余年,“破窗理论”的提出在警察学界和犯罪学界引发了广泛而深入的学术讨论。威尔逊和凯林在彼得曼和津巴多研究的基础之上提出了“破窗理论”,发现了无序行为与犯罪行为二者间的内在联系。无序行为与犯罪行为是否存在直接关联?这一问题引发了学术界赞成派和反对派的深入讨论。这些问题的讨论,深化了人们对无序行为与犯罪行为的理解,对社会治安的改善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关于欺负者的社会认知能力主要有两种理论:社会信息加工理论和冷认知理论.从这两种研究范式得出了欺负者的两种形象:社会技能缺陷儿童和社会技能良好儿童.两种理论的分歧体现在三个方面:对欺负行为及社会能力的界定不一致;两种研究取向所关注的研究指标不同;两种研究取向选取的被试存在差异.未来研究的主要方向是考察不同欺负类型欺负者的社会信息加工特点和心理理论水平,考察社会认知能力良好的欺负者的移情能力及欺负者的道德判断和情绪特点.  相似文献   

16.
我国内部控制理论研究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内部控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显示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标之一。我国内部控制理论研究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但与西方内部控制理论研究的快速发展相比,我国内部控制理论研究亟待加强。本文通过对我国内部控制理论研究状况的分析,以期推动该研究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17.
This paper examines Ghanaian young people's perceptions of the determinants of HIV- and AIDS-related stigma and discrimination, and how these perceptions may influence the de-stigmatisation process. Drawing on findings from an in-depth, multi-method qualitative study involving 104 school and street young people aged between 14 and 19 years, the paper presents young people's accounts of HIV and AIDS. The paper provokes discussion on how language and images associated with existing educational programmes on HIV and AIDS place young people in a dilemma. It also argues that fear and secrecy associated with the disease not only consolidate stigmatisation and discrimination, but also create the desire for retribution. It concludes by challenging health educators to pay particular attention to the language and images used in future educational programmes.  相似文献   

18.
艾滋病全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艾滋病由HIV引起.艾滋病有三条传播途径——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1981-2000年期间世界有3610万人感染HIV.HIV侵入人体CD_4~ 为主的免疫细胞,破坏免疫功能.采取有效措施预防与控制艾滋病的流行.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了解现阶段大学生对艾滋病的认知和行为意向以及态度,为进一步加强大学生艾滋病相关教育提供基础依据。方法:研究对象为1460名在校大学生,调查采用自填式调查表进行调查。结果:调查对象对艾滋病的知晓率为100%,对艾滋病有效传播途径的认识较清楚。结论:调查对象对艾滋病的严重性、传染性、易感性、传播途径、致病机理以及预防等知识的认知水平较高,以及对艾滋病的流行趋势有较清楚的认识。大多数大学生对于吸毒的危害有很好的认识;对艾滋病病人或感染者的态度,依然存在恐惧和歧视心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